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采用上臂袖带间断自动充气间接测压.ABPM能提供24h(70~100次)总体血压变化,并能反映出昼夜血压节律变化规律与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经与动脉内ABPM对照研究已证实它的可靠性,较偶测血压(OBP)更能反映人体的实际血压水平,有较好的重复性.目前已逐渐应用到临床高血压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是近十多年来发展的一项新的诊断技术.动态血压的正常值虽无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白天动态血压<135/85mmHg(lmmHg=0.133kPa),低于OBP值,夜间动态血压<120/70mmHg为正常.  相似文献   

2.
周建华  肖欣荣  黄欣 《西南军医》2009,11(3):439-44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BPV)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单纯EH及74例合并T2DM的EH患者,行24小时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ABP参数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EH患者(P〈0.05或0.01);脉压分析发现,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脉压(dmPP)、夜间脉压(nmPP)及24小时平均脉压差(24h—mPP)均大于单纯EH患者(P〈0.05或0.01);2组BPV参数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nSBPCV)、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均显著高于单纯EH患者(P〈0.05或0.01)。结论T2DM加重EH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引起ABP及BPV增大,改善其体内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影响睡眠的因素,针对各种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对降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156例住院高血压老年患者评估睡眠质量,其中65例"睡眠差"(PSQI≥7)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91例"睡眠良好"(PSQI<7)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高血压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和血压变化.结果: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不良的约占43%,其中心情焦虑和不适应医院环境是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护理干预前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及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患者(P<0.01).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PSQI评分及血压水平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PSQI评分及舒张压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患者心情焦虑和对医院环境不适应是影响住院期间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了降压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检查诊所血压显示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服用口服降压药物1个月以上,并按诊所血压检查标准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6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诊所血压检查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观察老年降压疗效以及是否平稳降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症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和血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75例老年高血压并发症患者动态血压特点,结果显示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明显增高。合并肾损害者收缩压又明显高于心、脑损害者。随着高血压程的进展,血压值升高血压波动幅度降低,说明压力负荷增加是导致心、脑肾损害的直接原因,血压升高的程度和昼夜血压差值是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预测因子,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降压效果欠佳,联合使用降压药物和加强对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0例高血压患和200例正常血压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白天、夜间和24小时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进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组各时段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在高血压组中,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与高血压级别呈正相关,即高血压级别越高,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3)不论是高血压组还是对照组,均表现为收缩压变化大,舒张压变化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定和指导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丽颖  经纯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290-129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其评估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单纯性高血压组和合并脏器损害组,观察24 h平均血压、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结果:合并脏器损害组动态血压各参数均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充分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情况,对预测靶器官损害提供了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0例高血压患者和200例正常血压者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白天、夜间和24小时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进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各时段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在高血压组中,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与高血压级别呈正相关,即高血压级别越高,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3)不论是高血压组还是对照组,均表现为收缩压变化大,舒张压变化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定和指导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正>目前我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1],而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居我国疾病死亡率之首[2]。因此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在我院疗养的12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负荷(BPL)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及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临床资料及BPL值。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患者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高血压患者中,心功能减退组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BPL≥60%时,预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阳性预测值74.62%,阴性预测值70.15%。结论:动态BPL能够较特异地预测高血压左室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下肢血管介入对糖尿病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及糖尿病足的预后情况。方法:40例2型糖尿病伴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并有外科截肢手术指征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行下肢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局部换药。分别在术后5天、30天、60天、90天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肢血管内径及足部溃疡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下肢血管内径、溃疡愈合情况及截肢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通过3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一些人为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和医学统计处理。结果 年龄、血压、意识、出血量、出血部位、是否破入脑室及破入脑室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内、外科治疗等因素均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有关。高龄、严重高血压、昏迷、大量出血、脑干出血、大范围破入脑室铸形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崔国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3):291-292,29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 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大于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诊室血压与功能检查室血压的关系及二者诊断高血压的一致性。方法入选门诊疑似高血压患者388例,年龄15~89岁,平均(54.30±14.53)岁;其中男187例,平均(50.39±15.44)岁;女201例,平均(57.95±12.66)岁。采用汞柱式标准袖带式血压计检测、记录所有患者的诊室血压并计数心率;采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BP-203RPEⅢ)检测、记录四肢动脉血压和心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总体上诊室血压及心率高于功能检查室血压及心率;诊室收缩压与功能检查室收缩压差值平均值为12.36 mmHg;舒张压差值平均值为8.42 mmHg;心率差值平均值为6.17次/min。②388例疑似高血压患者中,根据诊室血压有90.72%(352/388例)被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功能检查室血压有53.09%(206/388例)被诊断为高血压;而且诊室高血压患者中只有56.82%(200/352例)的患者通过功能检查室血压诊断为高血压。结论①诊室血压与功能检查室血压高血压诊断的一致性较差。②单纯根据诊室血压进行高血压的诊断会带来较大的误诊率和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分析航海人员中高血压与正常血压者的 2 4h动态血压 (2 4h ABP)及偶测血压 (CBP) ,以探讨 CBP与动态血压监测 (ABP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标准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坐位左上臂血压 3次 ,取平均值作为 CBP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平均动脉压 (MAP)。用 ABPM获得2 4h动态血压的 2 4h SBP、2 4h DBP和 2 4h MAP,以及日间平均动态血压 (d ABP)的 d SBP、d DBP和d MAP,与夜间平均动态血压 (n ABP)的 n SBP、n DBP和 n MAP。结果 高血压组 CBP的平均 SBP、DBP、MAP均高于 d ABP和 2 4h ABP(P均 <0 .0 1) ;CBP与 d ABP间的 SBP、DBP、MAP均值的差值分别为13.2 ,10 .0和 11.6 m m Hg,并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的两者差值 (P<0 .0 1)。 CBP法与血压负荷值法[d SBP或 d DBP>12 %或 (和 ) n SBP或 n DBP>15 % ]诊断高血压的一致性为 95 % ,而后者诊断的特异性为 99% ,敏感性为 84% ,白大衣性高血压 (WCH)发生率为 16 % ;CBP法与 d ABP法 (≥ 135 / 85 mm Hg)诊断高血压的一致性为 76 % ,而后者诊断的特异性为 84% ,敏感性为 5 4% ,WCH发生率为 45 .6 %。结论  ABPM的负荷值法诊断高血压与 CBP的一致性及其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于 d ABP法 ,提示负荷值法可能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等方面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波  吕翠  刘奉立  梁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27-1631
目的 研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7月~2011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有完整临床、影像学资料的70例PRES患者,收集患者血压、病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随访情况,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医生共同评价影像学异常、水肿程度及分级评定.结果 病变分布模式与临床病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出现细胞毒性水肿(20/70)、脑出血(19/70)、异常强化(10/17)与脑水肿的较高分级均具有相关性(rs =0.75、0.61、0.65,P<0.05),后两者也具有相关性(rs =0.71,P<0.05);三者与血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弥散受限、脑出血及异常强化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破坏,认识PRES的不典型表现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美春  王晋明  宋敏  王玉 《武警医学》2004,15(4):263-26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脉压与血压、血压变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6例年龄大于50岁的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分别按脉压≥50mmHg和<50 mmHg进行分组,比较二组之间的动态血压参数,并对伴和不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组中脉压≥50mmHg比例进行比较.结果高脉压组收缩压水平、白天血压变异明显高于低脉压组,而舒张压水平、夜间血压变异二组之间无差异,在伴靶器官损害的116例病例中,脉压≥50mmHg者占68.9%,明显高于脉压<50mmHg者所占比例,也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后者仅42.2%.结论(1)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主要与收缩压升高有关;(2)脉压高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变异大;(3)脉压高与靶器官损伤呈明显的相关,其相关性可能与血压变异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内脂肪堆积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11年4月448例心血管代谢疾病住院患者,男235例,女213例,年龄20~85(55±12)岁,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厚度,动态血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根据腹内脂肪厚度切点(男性≥38.5mm,女性≥34.7mm)将患者分为腹内脂肪厚度超标组和正常组,再按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五分位数亚组,观察动态血压各指标在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 腹内脂肪厚度超标组全天、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高于正常组(P<0.05);随腹内脂肪厚度增加,动态血压并不是单纯的逐渐增加,而是呈近似“U”形的变化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与24h动态血压的各指标(全天、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呈显著正相关,校正性别、年龄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与全天收缩压、全天平均压、日间平均压、夜间平均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腹内脂肪厚度与动态血压呈“U”形曲线关系,可能为临床通过减肥控制血压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gait characteristics i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OA) remains unclear. We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is relationship and to relate bio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a subset of OA patients. Twenty five participants with diagnosed unilateral medial knee OA and 84 healthy participants, with no known knee pathology were recruited. 3D motion capture was used to analyse sagittal and coronal plane gait parameters while participants walked at a comfortable speed. Participants we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age (18–30, 31–59 and 60+ years), and those with and without OA were compared between and within age groups. In a subset of OA patients, clinically available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were used to assess joint structure. Differences in coronal plane kinematics at the hip and knee were noted in participants with OA particularly those who were older compared with our healthy controls, as well as increased knee moments. Knee adduction moment correlat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the subset of OA patients. Increased knee moments and altered kinematics were observed in older participants presenting with OA only, which seem to be related to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joint due to OA, as opposed to being related to the initial cause of medial knee O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