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熊星  漆万银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43-1247
【摘要】目的:探讨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并基于MR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IM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资料回顾性分析,据术后1年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各因素对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最后建立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入组92例IMCC患者中复发组30例、无复发组6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瘤内坏死与IMCC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OR=4.39,95%CI:1.04~18.62,P=0.045),T分期(OR=5.73,95%CI:1.28~25.77,P=0.023),分化程度(OR=0.021,95%CI:0.05~0.89,P=0.034)、脉管侵犯(OR=4.74,95%CI:1.13~19.87,P=0.034)、瘤内坏死(OR=7.15,95%CI:1.27~40.26,P=0.026)是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建立的列线图(Model-whole)对各危险因素赋分结果显示动脉期强化模式(弥漫高强化,0分;环形强化,35分;弥漫低强化,100分)、T分期(T1-2,0分;T3-4,72分)、分化程度(低分化,61分;中高分化,0分)、坏死(不存在,0分;存在,70分);该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911(95%CI:0.876~0.947)。在不纳入动脉期强化模式建立Model-part时该模型的C-index降低为0.878(95%CI:0.839~0.918);此外,决策曲线分析显示Model-whole与Model-part比较体现出更高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预测IMCC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MR动脉期强化模式对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存在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型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数据及1年期随访资料。按血型分成O型血组和非O型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后1年血栓复发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Villalta评分,评估血型对DVT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TS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O型血组DVT患者的PTS发生率、Villalta评分和治疗后的静脉通畅度得分均较O型血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型或非O血型(OR=4.337)、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OR=1.116)、合并肿瘤(OR=6.679)、治疗方式(OR=0.230)、血栓清除率(OR=0.900)和血栓复发(OR=97.628)是急性下肢DVT患者1年内发生PT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分析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71例单发未破裂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分为ONP组(n=31)和非ONP组(n=40)。根据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omA动脉瘤引起ONP的形态学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动脉瘤瘤颈宽度(P=0.046)、瘤顶指向(P=0.005)、有无子囊(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度≤3.8 mm(OR=5.437,P=0.008)、瘤顶指向后外下(OR=5.953,P=0.003)、有子囊(OR=5.356,P=0.014)是ON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动脉瘤瘤颈宽度≤3.8 mm、瘤顶指向后外下、存在子囊,可能是PComA动脉瘤引起ONP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介入治疗的110例UIA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 d内患者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无急性微缺血病变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微缺血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微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0例UIA患者中有56例(50.9%)出现微缺血病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术后微缺血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2.909,P=0.015,95%CI=1.233~6.862)、瘤体直径大(OR=2.590,P=0.033,95%CI=1.078~6.222)、氯吡格雷抵抗(OR=4.369,P=0.010,95%CI=1.419~13.456)和支架辅助栓塞(OR=3.474,P=0.045,95%CI=1.029~11.724)为微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IA介入术后微缺血发生率高,有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发生率更高。应重视具有危险因素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可能会降低微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纯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及远期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91枚)大型或巨大型(>10 mm)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NAC组)52例(52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SAC组)38例(39枚),统计分析两组间术后动脉瘤复发率差异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动脉瘤复发率、再治疗率分别为38.5%(35/91)、20.9%(19/91),其中SAC组分别为35.9%(14/39)与17.9%(7/39),NAC组分别为40.4%(21/52)与23.1%(12/52),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破裂动脉瘤(OR=0.284,95%CI=0.083~0.978,P=0.046)、单纯弹簧圈栓塞(OR=5.03,95%CI=1.04~24.44,P=0.045)、伴有高血压(OR=0.13,95%CI=0.036~0.51,P=0.003)及远期随访(OR=1.002,95%CI=1.001~1.003,P=0.002)是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复发率,动脉瘤破裂、单纯弹簧圈栓塞、远期随访及伴发高血压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337例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88例(55.8%)]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49例(44.2%)]。分析两组患者年龄、高危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病-股动脉穿刺时间(OTP)、股动脉穿刺-血管再通时间(PTR)、术后即刻再通效果[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症状性脑出血[欧洲急性脑卒中协作研究(ECASS)组Ⅱ标准]及术后3个月预后。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伴高血压、伴糖尿病、血管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P=0.02)。预后良好组患者OTP、PTR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360 min对405 min,P=0.01;80 min对100 min,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91.0%对78.5%,P<0.001),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8.5%对28.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42,95%Cl=1.018~1.066)、伴糖尿病(OR=1.930,95%Cl=1.100~3.385)、入院高NIHSS评分(OR=1.286,95%C1=1.190~1.390)、PTR较长(OR=1.007,95%CI=1.001~1.013)、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3.082,95%Cl=1.419~6.695)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伴糖尿病、入院高NIHSS评分、PTR较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复发危险因素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大小与早期非小细胞性肺癌(ENSCLC)复发的相关性及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对危险度(RR)。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肺癌患者(145例术后复发,375例术后未复发)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根据CT结果对病灶进行血管分型,计算病灶强化后CT增值及病灶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其中的130例ENSCLC患者的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及大小与肺癌复发的相关性,采用Cox模型对ENSCLC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肺癌复发危险因素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体积的OR值分别为5.40、3.51、8.94,χ2值分别为4.13、6.94、3.18,P值均<0.05。对ENSCLC患者术后复发率进行比较:Ⅳ型血管分型的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Ⅰ型、Ⅱ型和Ⅲ型(χ2分别为9.018、6.994、6.211,P值均<0.05);病灶强化后CT增值≤20HU的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20~60HU和≥60HU的患者(χ2值分别为6.936、13.306,P值分别为0.008、0.000);病灶直径2~3cm的肺癌复发率明显大于直径≤2cm的患者(χ2=4.811,P=0.028)。经Cox模型生存分析,ENSCLC中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肺癌直径的RR分别为0.335、2.152、2.014(P值均<0.05)。结论:肺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灶血管分型、强化后CT增值及体积,这些危险因素与ENSCLC的复发及患者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贫血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91例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分为贫血组(n=36)和无贫血组(n=55)。对比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再狭窄危险因素。 结果 91例患者平均年龄(70.76±7.51)岁,男63例。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CB 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0.2%。共有18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贫血组12例(33.3%),无贫血组6例(10.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9);再狭窄组贫血患者占比(66.7%),大于无再狭窄组(32.9%)(P=0.009);贫血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66.7%)显著低于无贫血组患者(89.1%)(Log-rank 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5.297,95%CI=1.179~23.800,P=0.030)、重度钙化(OR=12.213,95%CI=1.806~82.579,P=0.010)是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贫血与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3例青年脑梗死和同时期32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男性性别构成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中老年组(均为P〈0.05);青年组较中老年组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高血压、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青年人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面积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组(对照组)患者在危险因素、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hh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死亡例数等的差异。结果280例脑梗死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42例(15%);大面积梗死组女性比例、房颤(fibrillation atrial,AF)比例、出院NIHSS评分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及早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的诊断价值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采用GE Signa HDX 3.0T超导型MR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研究分析:①SWI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MBs的检出率和CMBs在SWI的分布特点;②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6项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MRI常规序列、DWI及SWI对62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0%,8.06%,4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WI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DWI序列。CMBs在SWI分布特点:25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CMBs灶均为多发病灶,在脑内各个区域分布不等,以基底节-丘脑区最多,其次为皮质-皮质下区,脑干和小脑最少。患者的年龄、高血压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有相关性(P<0.05),年龄(OR=1.704,95%CI 0.029~2.840,P<0.001)和高血压OR=1.039,95%CI 1.003~1.588,P=0.019)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无相关性(P>0.05)。结论: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比常规MRI和DWI有优势,是检出CMBs的较好检查技术。年龄、高血压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水平变化。方法检测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空腹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水平;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CysC、Hcy、hs-CRP、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Hcy、hs-CRP、TC、LDL-C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6、1.664、1.484、1.241、1.070)。结论 CysC、Hcy、hs-CRP、TC、LDL-C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监测并适当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9月~ 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梗死灶组(梗死体积>10 cm3)26例,中梗死灶组(4cm3≤梗死体积≤10 cm3)28例,小梗死灶组(梗死体积<4 cm3)30例;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重型组(31 ~45分)23例,中型组(16~30分)28例,轻型组(0~15分)33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Cys-C、MMP-9水平.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大梗死灶组及中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及小梗死灶组(P<0.05);小梗死灶组Cys-C及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轻型组及中型组,重型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中型组Cys-C及MMP-9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 Cys-C及MMP-9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14.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Barthel指数对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和针灸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有助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和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李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9-1101
目的:分析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C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特点。方法:112例成人脑梗死按年龄分为中青年CI组(〈60岁)和老年CI组(≥60岁),并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中青年CI组48例,以男性(72.92%)和45~59岁年龄段患者(85.42%)为主;老年CI组64例,以男性(73.44%)和60~79岁年龄段患者(87.50%)为主。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中青年CI组以吸烟和生活不规律为主(P〈0.05~0.01),老年CI组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为主(P〈0.05~0.01)。两组临床特征比较:中青年CI组主要是活动中发病和进展性卒中更多见(P〈0.05);老年CI组主要是静态下发病、完全性卒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痴呆更多见(P〈0.05~0.01)。两组CT与MRI特点比较:MRI检出两组的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均显著高于CT(P〈0.05~0.01),而MRI检出两组的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例与C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青年和老年CI在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等方面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收治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颈内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组和双侧颈动脉狭窄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双侧病变组136例,单侧病变组176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的患者303例,完成术后1年随访的患者224例。312例患者共植入391枚支架。两组患者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病变组7.6%和单侧病变组1.2%;P<0.01)。单侧病变组术后早期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围术期TIA、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双侧病变组低(5.2%/11.4%),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病变组中期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围术期TIA、围术期心肌梗死、再狭窄)发生率较单侧病变组显著升高(21.8%/9.7%,P<0.01),其中死亡、围术期TIA、再狭窄的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功能不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男性、双侧颈动脉病变、肾功能不全、支架植入术前6个月内脑缺血症状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是中期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S术后,双侧病变组较单侧病变组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梗死的可能因素,对有可能导致脑出血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脑组织移位距离(0R=2.439,95% CI 1.371 ~4.303)、水肿范围(OR=1.502,95% CI1.166 ~31.935)、血肿量(0R=1.438,95% CI 1.068~1.908)、高血压病史(OR=1.026,95% CI1.032 ~1.110)、舒张压(1.019,95%CI1.011 ~1.028)和收缩压(OR=1.017,95% CI1.008 ~1.026)是影响脑出血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形成是血管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组织移位距离、水肿范围、血肿大小、高血压病史长短、舒张压及收缩压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6个月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①脑梗塞痴呆组P300潜伏期(392.5±32.6) ms较脑梗塞非痴呆组(335.8±31.3) ms和正常对照组合(345.6±29.7) ms明显延长( P<0.01)。②脑梗塞痴呆组P300振幅(6.2±0.7)μV较脑梗塞非痴呆组(10.7±1.2)μV和正常对照组(9.8±0.8)μV明显减小(P<0.01)。③脑梗塞痴呆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 r=-0.547,P<0.01)与P300振幅呈正相关( r=0.529,P<0.05);非痴组均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振幅减小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不良预后,为并发血管性痴呆做好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同型半胱氨酸和白介素-18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白介素(IL)-18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病科2006-04-2008-05的住院脑梗死患者103例,健康对照46例,测定血清中IL-18及Hcy水平。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IL-18浓度(212.57±86.72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21.45±75.65 pg/ml)(P〈0.05);脑梗死组Hcy浓度(8.84±3.15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6.92±1.23μmol/L)(P〈0.05);在脑梗死患者,IL-18升高组血浆Hcy的浓度(10.1±3.5μmol/L)明显高于IL-18正常组(8.3±2.6μmol/L),直线相关性显示IL-18水平和Hcy明显相关(r=0.4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18、Hcy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另外IL-18可能是脑梗死患者Hcy的独立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