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A组)与辛伐他汀40mg/d治疗组(B组),每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10.6±2.9)mmol/Lvs(15.7±1.9)mmol/L(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ACS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早期给予足量的辛伐他汀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时间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更好抑制ACS的炎症反应。方法选取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即刻口服辛伐他汀20 mg,以后20 mg/d;B组在常规治疗1周后加用辛伐他汀20 mg/d;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hsCRP、IL-6,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结果两组用辛伐他汀1周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但与用药前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用药2周后TC和LDL-C水平下降明显(P<0.05)。A组用药1、2周后hsCRP、IL-6浓度较用药前下降(P<0.0 5)。B组用药1周后hsCRP、IL-6浓度较用药前下降(P<0.0 5)。A组在1、2周末hsCRP、IL-6浓度均低于B组(P<0.05)。血脂下降与hs-CRP、IL-6的水平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与降脂作用无关。辛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可使ACS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助荣 《人民军医》2001,44(4):211-212
炎症反应是否是参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痉挛的始动因素 ,正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的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 RP)血浆浓度变化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是否相关联 ,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作者通过血浆C 反应蛋白测定 ,探讨C RP与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随机选择住院的冠心病 6 0例 ,诊断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男 37例 ,女 2 3例 ;年龄 59±12 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15例 ,不稳定型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翠玲 《人民军医》2007,50(9):537-53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ACS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天),分别测定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时Hs-CRP水平开始下降,至3个月时进一步降低;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时Hs-CRP水平才开始下降。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Hs-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lIP)及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3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93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31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其hs-CRP及脑钠肽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浆hs-CRP、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又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s-ClIP、BNP浓度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RP和D-二聚体在ACS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2010-01~2011-12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ACS)120例,按照具体疾病类型分为急性心梗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3例,非Q波性心梗组34例,另外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9例,对照组46例,分别测定CRP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组间差异。结果:ACS患者的CR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合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急性心梗组升高最为突出,但是与不稳定心绞痛组和非Q波性心梗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合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RP和D-二聚体在ACS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和意义重大,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赵毅  李丽颖 《航空航天医药》2007,18(3):153-153,15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对血脂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入院后即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口服。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查血脂,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同时随访二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4周后辛伐他汀治疗组血脂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血脂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辛伐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辛伐他汀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黏附分子与C反应蛋白(CPR)表达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二科诊治的ACS患者7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37例,予以常规处理,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术前服用15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1次/d,持续用药7 d;术后服用100 mg阿司匹林,1次/d。观察组37例,在常规组基础上,术后加用参麦注射液40 ml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稀释后,1次/d静点。两组患者均术后连续用药8周。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CP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临床心电图标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CPR、IL-6、TNF-α、s ICAM-1、s VCAM-1、心肌梗死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移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0%,高于常规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PR、IL-6、TNF-α、s ICAM-1、s VCAM-1、心肌梗死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ST段下移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ACS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黏附分子与CPR的表达水平,对临床治疗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4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和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发病期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比较它们的差异。结果 UAP组和AMI组TBil、IBil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MI组IBil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Bi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与冠脉斑块活动相关,它对ACS发生的预测、诊断和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稳定型心绞痛(SA)及对照组(C),检测各组血清HGF水平。随访ACS患者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患者早期血清HGF水平明显升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血清HGF水平与未发生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HGF浓度对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的变化,探讨GSP对糖尿病合并ACS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取海军总医院2008年1-12月收入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共72例,按照合并CHD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7),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观察组(n=45),合并ACS.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以GSP=210tμmol/L作为分界点,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暴露组(GSP>210μmol/L,n=40)和非暴露组(GSP≤210μmol/L,n=32),采用OR 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罹患 ACS 风险的差异.结果 两组TC、TG、LDL-C、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PG、GSP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暴露组患者GSP水平(275.1±57.9μmol/L)和ACS发生率(75.O%)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173.3±24.3,46.9%,P<0.05),前者罹患ACS的风险是后者的3.400倍(χ~2=6.000,OR=3.400,P=0.014,95%CI:1.254~9.216).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GSP的升高较HbA1c更加明显,测定GSP可能具有鉴别诊断及进行危险度分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钾浓度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钾浓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6例ACS患者分为AMI组56例和UAP组60例,分别在典型症状(胸闷、胸痛)发生6h内(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测定血钾浓度。结果①AMI组血钾(3.78±0.46)mmol/L,UAP组血钾(4.33±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②AMI组的死亡率为14.3%,UAP组的死亡率为3.3%,两组死亡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较UAP更易发生低钾血症,且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Hcy和ET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素(E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7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 CRP水平,循环酶法测定Hcy,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hs-CRP、Hcy、ET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ET的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结论 血清hs-CRP、Hcy、ET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魏玉杰  刘惠亮 《武警医学》2007,18(12):913-915
 目的 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变化,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及病变程度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50例AC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s-CRP和sVCAM-1水平,所有入选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记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血清hs-CRP和sVCAM-1浓度在AMI组和UAP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血清sVCAM-1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呈正相关,r=0.450,P<0.01.而hs-CRP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无相关关系,r=0.245,P>0.05.结论 外周血hs-CRP、 sVCAM-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且sVCAM-1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与60例正常人群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中血浆FIB、hs—CRP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以及3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中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FIB、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稳定性心绞痛(SAP)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相比较,血管病变支数越多,FIB、hs—CRP、LDL—C的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FIB、hs—CRP能够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对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mg/d,n=51)和对照组(n=49),分别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1周及术后12h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 药物治疗后1周,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明显降低(P〈0.01); ACS患者行PCI术后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较术前升高;瑞舒伐他汀治疗组PCI术后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冠状动脉介入术增加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瑞舒伐他汀可降低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