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贝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多贝斯1 500 mg/d,分3次口服,12周后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糖及HbA1c均无统计学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无明显变化,治疗组UAE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多贝斯,可以降低尿蛋白排泄率,阻止肾脏损害的发展,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徐磊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4):458-459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以控制饮食、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予瑞格列奈1mg餐前15min口服,每日3次。连续治疗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1%,43.3%,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且较对照组明显(p(0.01或p(0.05)。未观察到药物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格列奈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攀  黄涛 《西南军医》2009,11(3):393-395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在开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三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两组HbA1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年龄大于70岁、病程大于5年、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组20例,甘精胰岛素每晚皮下注射1次,联合那格列奈餐前5分钟口服;B组:预混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70/30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A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优于B组(P〈0.01),A组1例轻微低血糖,B组调整过程中出现8例低血糖。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博苏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及降压效果.方法将经1周的洗脱期后入选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博苏,另一组服用依那普利,2周调整1次剂量,若剂量加倍后仍SBP>130mmHg和(或)DBP>85mmHg,两组均加用尼群地平调整剂量至BP≤130/85mmHg.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HbA1c、TC、TG、HDL和血压的变化.结果博苏组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HbA1c、TC、TG、HDL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博苏和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压(P<0.01).结论博苏在安全降压的同时并不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磷酸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治疗至少8周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入选后测定身高、体重、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记录胰岛素用量。给予磷酸西格列汀100mg/d口服,并根据定期血糖监测情况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经过4周联合治疗后,观察患者BMI、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变化。结果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4周后,患者HbA1c、FBG显著降低(P〈0.01);2hBG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用量较前明显减少(P〈0.01);BMI较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疗效,且可以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风险,降低体重,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巧 《西南军医》2008,10(4):93-94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2h)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1c、FBG及PBG2h检测并作眼底检查。其中糖尿病正常眼底(NDR)组83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75例,男性35例,女性40例;年龄60-78岁,平均(69±9)岁。结果DR组HbA1c、FBG、PBG2h值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与FBG、PBG2h三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DR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单药和联合治疗后,PG—LDL(蛋白多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力的变化。方法经过4周药物洗脱期之后,患者随机进入为期6周的瑞格列奈单药治疗组(2mg/d,n=14)和二甲双胍缓释片单药治疗组(2.0g/d,n=10)。最后进入为期12周的两药联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果糖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HDL水平。超离心方法分离血浆LDL。体外测定PG—LDL结合力(数据以每μgPG能够结合多少μgLDL胆固醇来表示)。结果果糖胺水平在单药治疗后有显著性下降,联合治疗后进一步降低(P〈0.01)。联合用药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状态显著下降。和瑞格列奈单药治疗组患者相比,HbA1c分别为8.5%和10.5%,P〈0.0005。和二甲双胍缓释片单药治疗组相比,HbA1c分别为6.7%和9.7%,P〈0.0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HDL水平在单药和联合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体外结合力测定结果显示,和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后患者LDL和动脉PG的结合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LDL和动脉PG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农村老年糖尿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常规糖尿病饮食。对照组给予一般糖尿病知识宣教;观察组由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住院和家庭健康管理措施,并监督患者和家属落实。两组均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出院6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采用自我管理评定量表(DCP)和糖尿病知识问卷(DKT)测评两组自我管理等6项指标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FBG、P2hP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管理等6项指标分值均显著或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健康管理利于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于每天三餐后给予二甲双胍0.5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三餐时给予米格列醇50mg,并与主食第1口一起嚼服。两组均每天3次口服药物,连续12周为1个疗程,尔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PG、2hPG、HbA1c等指标数值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观察组为9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格列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单独治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巍  陈庆 《西南军医》2008,10(1):27-2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已确诊为T2DM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胰岛素治疗,B组为二甲双胍加胰岛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并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血清肌酐水平〈131umol/L,分别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以及治疗前后的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FPG、2HPG、HbAIc及日胰岛素用量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体重改变和HbAIc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优化降糖,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空腹血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01~2010-01收治的T2DM患者54例按空腹血糖浓度分为1组28例(FPG〈10.0mmol/L)、2组12例(10.0mmol/L≤FPG〈13.0mmol/L),3组14例(FPG≥13.0mmol/L)。结果:FINS、2h-INS均为1组〉2组〉3组。其中FINS除1组与2组差异有显著性外(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h-INS3组组差异显著(P〈0.01)。HBCI在T2DM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空腹血糖浓度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不同空腹血糖浓度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空腹血糖升高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A组加厄贝沙坦片;治疗B组加厄贝沙坦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 MG)等.结果 治疗3个月后,各组FPG、2 hPG、HbA1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A组、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治疗前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对照组、治疗A组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明显减少U-mAlb、U-β2MG,保护肾脏、减缓糖尿病肾病进程,同时对脂代谢紊乱也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0例T2DM患者,其中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者51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者69例,检测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DM病程、吸烟史、HDL-C、FPG、HbA1C、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FPG、hsC-RP与T2DM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hsC-RP、FPG和糖尿病病程是促使T2DM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_D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IS数据库中,采用回顾性分析体检报告的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诊断为T_DM者,共计589人。根据HbA1c水平分为HbA1c≤6.1%组110例,6.1%7.0%组265例,比较3组间HbA1c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_DM患者中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及NLR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FPG、TG、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OR=1.760,95%可信区间1.434~2.161)与NLR(OR=1.270,95%可信区间1.015~1.589)是HbA1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_DM患者中,NLR与血糖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芳  万晓晨 《武警医学》2012,(11):950-951,954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部分老年体检人群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1524例年龄大于60岁的体检人员样本,经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A1c(%)水平,分析性别及年龄对HbA1c的影响,并比较HbA1c参考值及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对老年人群糖尿病筛查的价值。结果老年人中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69岁组中男、女性HbA1c分别为(5.86±0.74)%,(5.77±0.67)%,70~79组中男、女性HbA1c分别为(5.90±0.91)%,(5.96±0.78)%,男性和女性60~69岁组与70~79岁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地区老年人群男性与女性HbA1c总体水平相似,各年龄组HbA1c水平略有差异。依照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筛查出糖尿病者疑似病例增多,为临床中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共103例(T2DM组),非糖尿病患者41例为对照组(NDM组)。测定两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并对T2DM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组患者的IMT、AASI、FPG、HCY及hs—CRP与NMD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糖尿病病程、FPG、HbAlc、SBP、PP、TC、LDL-C、HCY、hs—CRP等呈正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有独立的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r分别为0.413、0.362、0.279、0.301、0.322,均为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SSI与IMT、HbAlc、PP、HCY、hs—CRP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世平  李其东  王明生  徐彤彤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87-1788,1916
目的:评价小剂量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对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小剂量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疗程12周,每2周随访1次,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降压达标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血压达标率89.2%,总有效率95.8%,不良反应发生率仅0.8%,全部患者均按治疗方案服药。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收缩压从(168.6±14.7)mmHg下降到(131.4±3.3)mmHg(P〈0.05),舒张压从(98.8±10.1)mmHg下降到(79.6±5.1)mmHg(P〈0.05),心率从(80.7±8.1)次/min下降到(74.3±7.2)次/min(P〈0.05),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宁市部分门诊患者就诊时血糖状况,分析其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间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013年6月30日同时化验FPG和GHb A1c的门诊患者1 541例,按就诊疾病及人群不同进行分类统计FPG和GHb A1c值,并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患者FPG均值(8.7±4.5)mmol/L,≥7.0mmol/L占51.5%(794/1 541);GHb A1c均值(7.4±3.4)%,≥6.5%占45.6%(702/1 541)。糖尿病(DM)患者FPG和GHb A1c均值分别为(10.9±4.7)mmol/L、(9.2±3.4)%,非DM患者(6.2±2.5)mmol/L、(5.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患者FPG≥7.0mmol/L和GHb A1c≥6.5%分别为79.3%(635/801)和70.3%(563/801),非DM患者为21.2%(159/740)和18.8%(139/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对GHb A1c总体相关系数(r)=0.64(P〈0.01),DM患者r=0.49(P〈0.01),非DM患者r=0.53(P〈0.01),体检人员r=0.83(P〈0.01)。结论:西宁市部分就诊人员血糖状况堪忧,以DM患者为甚;FPG和GHb A1c相关性在器质性疾病患者中不明显,而与体检人员中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22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大血管病变组)、60例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组)、3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hsCRP水平的差异,分析hsCRP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大血管病变组hsCRP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HbA1c、hsCRP、糖尿病病程有关。结论 hsCRP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相关因素,hsCRP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