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血栓通溶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预防,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对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早期使用周期性的加压充气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护理干预;B组(n=40)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均行侧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果:A组无DVT发生,B组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5%。术前两组冷感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7、14天,A组冷感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使用全自动周期性序贯加压充气泵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DVT护理干预能降低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创伤后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未采取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脊髓损伤(SCI)患者并发DVT的几率高达81%[1].血栓的形成不但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患者的生存风险,加重护理工作量及护理难度.现将脊髓损伤并发DVT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估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三维完美采样可变翻转角优化对比序列(SPACE)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94例疑似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和SPACE检查。以超声作为金标准,分别在静脉节段水平、单侧肢体水平和患者水平,计算SPACE检测深静脉血栓(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通过计算Cohen kappa系数来评定SPACE评估DVT状态(不存在,不全闭塞,完全闭塞)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SPACE检测DVT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6.53%/99.90%(节段水平),95.24%/99.04%(单侧肢体水平),95.89%/95.24% (患者水平)。SAPCE评估血栓状态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0.894±0.020,P=0.000)。结论: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三维SPACE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性高。对于那些不能做超声检查的患者,SPACE可以作为替代检查。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DVT的发生使患者治疗计划被迫推迟或终止,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手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骨科、创伤等手术患者,并且以下肢DVT常见.DVT一旦发生,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并且可导致严重的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2].目前,有关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DVT的相关因素认识不足,为此,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来肝胆外科手术后发现并发下肢DVT的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其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后血栓再次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血管内膜损伤,置入滤器,术后绝对卧床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腔静脉及健侧肢体血栓再次形成,出现术后并发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科室近4年来共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腔内治疗256例,其中7例出现血栓再次形成的并发症。笔者分析了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分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肢DVT与肿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42例特发性(无明显诱因)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及随诊期间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8例,占新诊断特发性DVT患者8.2%。结论?特发性DVT患者,尤其是多发血栓、溶栓效果欠佳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分析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肢DVT与肿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42例特发性(无明显诱因)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及随诊期间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8例,占新诊断特发性DVT患者8.2%。结论?特发性DVT患者,尤其是多发血栓、溶栓效果欠佳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127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34)和无DVT组(n=93),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症(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后偏瘫、长期卧床、体质量指数和下肢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术后偏瘫、长期卧床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合并高血压病、术后偏瘫和长期卧床均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病、术后偏瘫和长期卧床均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50%-70%并发肺栓塞,其中20%-30%因未接受正确治疗而死亡。我科自2006年起,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均采用患侧肢体的浅静脉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统计各类骨折DVT的发生率,对DVT(+)组与DVT(-)组,术前制动时间≥7 d组和术前制动时间<7d组,男性与女性,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的D-Dimer浓度及DVT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骨折总的血栓发生率为12.3%.骨盆骨折中DVT发病率最高(28.57%),足踝部骨折较低(1.54%),创伤后D-Dimer在DVT(+)组的浓度(1527±373)μg/L高于DVT(-)组的(552 ±262) μg/L(P <0.05).结论 下肢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2.3%.高龄、高凝因素、卧床时间大于7d、吸烟史为DVT的危险因素.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DVT具有重要意义.且卧床时间等因素对其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两种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辅助溶栓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DVT患者分为对照组(n = 40)和研究组(n = 40)。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血压计袖带,研究组患者则使用智能型气囊压力带。疗效评价指标为肢体消肿率、平均血栓清除率及舒适度。 结果研究组在肢体消肿率、血栓清除率(溶栓治疗后3 d、5 d、7 d)及患者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 结论使用智能型气囊压力带辅助溶栓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血压计袖带,且舒适度高、患者更易耐受。故智能型气囊压力带较传统血压计袖带在临床使用中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威胁围术期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及早发现和处置围术期患者静脉血栓,对挽救患者生命,提升手术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对我院2001年1月-2012年12月普外科围术期发生DVT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青海地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分析38例下肢DVT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D-二聚体)及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标。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抬高患肢、保暖、禁烟、氧疗、加强患肢观察。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防止出血等措施的实施。结果:深静脉血栓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PT、APlT、FIB、DD及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例DVT患者显效14例(36.8%),有效2l例(55.2%),无效3例(7%)。以上病例未发生致命性出血或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高危入院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DVT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往通常采用静脉滴注溶栓剂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我院自2002年5月-2004年3月,采用下腔静脉永久性滤性器置入、机械性取栓及导管滴注溶栓剂的综合性介入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2例,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17例发病48 h~20天的 DVT患者进行颈静脉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同时股静脉内置入直头多侧孔导管,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置入滤器,血栓溶解,下肢水肿消失,治愈出院,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产后DVT患者置入可回收滤器,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能提高DVT的深静脉早期复通率和有效预防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本实验设计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患者96例;抗凝组(B组),患者9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B组患者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A组术后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其它处理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2周和3个月术肢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189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仅A组有1例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其余无一例发生DVT和肺栓塞。A、B两组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术后不需要常规应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0.
周小平 《西南军医》2010,12(5):930-9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对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尽一致。早在2001年Geerts等即统计,下肢矫形术后若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下肢DVT发生率为40%-84%,其中近端DVT发生率为8%~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