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判断价值,对重型肝炎患者MELD评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差异。结果80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组MEL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且MELD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以用于我国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正>摘要目的探讨肝表面结节(LSN)评分可否作为基于常规CT影像的定量生物标记用于肝硬化失代偿及死亡的预测。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符合HIPAA。通过电子病历查询2006年1月3日—2012年5月30日间距首次肝脏CT检查3个月内的成人肝硬化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病人(830例)。通过CT影像和定量分析软件进行LSN评分,对该评分与肝硬化失代偿和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唐文  蒋明德  徐辉  秦建平  沈才飞 《西南军医》2011,13(6):1012-1013
目的分析肝肾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并发症、临床指标变化以及住院病死率等,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HRS住院患者共126例(其中,Ⅰ型24例,Ⅱ型102例),分别分析Ⅰ型、Ⅱ型HRS患者的病因、并发症、肝肾功能、MELD评分、尿量以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HRS主要发生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易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Ⅰ型HR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肌酐以及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肌酐以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Ⅰ型HRS患者住院病死率为87.50%,MELD评分<30与MELD评分≥30患者之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5);102例Ⅱ型HRS患者住院病死率为23.53%,MELD评分<30与MELD评分≥30患者之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5,P<0.05)。结论 HRS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Ⅰ型HRS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APACHEⅡ评分系统对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系统预测ICU多发伤病人预后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8年8月~2000年7月我院创伤ICU收治的198例创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PACHEⅡ分值与其死亡率的关系;按系统要求计算每例伤员的死亡概率,以死亡概率50%作为临界值预测每例伤员的预后并与实际预后比较.结果伤员死亡率随着APACHEⅡ分值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组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预测死亡概率与实际死亡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不同的APACHEⅡ分值分组内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吻合度较差,以死亡概率50%作为临界值预测病人预后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26.92%、98.83%、89.39%.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较准确地评估群体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但不适宜用于预测单个ICU多发伤病例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黄丽雯  张灵 《西南军医》2016,(3):254-256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及肝衰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87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肝炎组(n=20例)、肝硬化代偿期组(n=2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n=21例)及肝衰竭组(n=24例),同时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ICGR15、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析肝衰竭组患者预后与ICGR15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肝衰竭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各组ICGR15、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Alb、CHE、PTA水平明显降低(P<0.05);ICGR15≤50%的肝衰竭患者病死率(30.0%)明显低于ICGR15>50%的肝衰竭患者(57.1%)(P<0.05);死亡组ICGR15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Alb、CHE、PTA、TBil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G清除试验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及肝衰竭预后判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宁  何海明 《武警医学》1993,4(2):104-104
我们采用酶法检测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亚组分(HDL_2-C、HDL_3—C),结果提示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1 临床资料正常组:48例,为本院体检人员,经生化检查排  相似文献   

7.
金燕  龚镭 《西南军医》2010,12(2):262-263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12±39.4ng/L vs.2263±25.7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增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时肝再生可能需要自体干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断为DCM的1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7月统一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心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并按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并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及心脏超声资料等,由入院时血常规结果计算SII值。采用Cox回归分析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对DCM患者预后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的最佳截断值。结果随访6~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04±16.26)个月。随访中发生心血管死亡36例(22.9%),设为死亡组,其余121例设为存活组。死亡组的SII值为1663.34(664.25,1027.18),高于存活组的511.84(327.51,593.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高敏肌钙蛋白和血清尿酸为DCM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预测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敏感度为94.4%,特异性为74.4%,曲线下面积为0.876(95%可信区间:0.823~0.930),截断值为582.94,即SII值≤582.94时发生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较小。结论SII为DCM患者预后发生心血管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之一,SII水平越高,患者长期存活率越低,其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126例检测血电解质,比较有无腹水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时低钠血症发生率较无腹水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越差,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转正常血钠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死亡的发生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有无腹水、肝功能级别,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死亡率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基于中期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4项评估指标预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N-DLBCL)初始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明确诊断为EN-DLBCL的77例初诊患者[其中, 男性35例、女性42例, 年龄(62.7±16.2)岁]的资料, 包括治疗前基线PET/CT、初始化疗3~4个周期时的中期PET/CT和临床资料, 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中期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最佳临界值, 将患者分为中期SUVmax<最佳临界值组和中期SUVmax≥最佳临界值组;按照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淋巴瘤18F-FDG 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推荐, 以ΔSUVmax%=70%为最佳临界值, 将患者分为ΔSUVmax%<70%组和ΔSUVmax%≥70%组;根据中期Deauville五分法评分, 将患者分为Deauville五分法评分1~3分组和4~5分组;根据Lugano疗效评估标准, 以中期疗效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血清总胆汁酸(TBA)等指标在肝硬化及肝肿瘤患者中的水平,讨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3例分为三组:肝硬化代偿组5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62例,肝肿瘤组45例;对照组51例,为心、肺、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抽血检测以下指标: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总蛋白(T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化验指标的差异.结果 (1)疾病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均显著升高(P<0.01),失代偿组水平最高.(2)转氨酶均升高(P<0.01),代偿组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显著;而另两组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更为明显.(3)前白蛋白(PA)均下降(P<0.01),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ALB)、胆碱脂酶活性(CHE)的水平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肝肿瘤组依次降低(相邻两组间P<0.05).(4)肝硬化失代偿前后补体C3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失代偿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在肝硬化、肝肿瘤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前白蛋白(PA)更为敏感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害程度.补体C3的改变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HS-CRP与病情进展高度相关,尽早控制炎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总胆汁酸(TBA)等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病情的分析和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与重症肺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11--2013年住院82例重症肺炎的病例资料,统计出院时的死亡率、存活率,并根据患者存活与否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观察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APACHEII评分、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结果出院时重症肺炎患者的存活率为59.76%,死亡率为40.24%。存活组患者确诊重症肺炎时的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分别为(21.85±6.50分)、(3.81±2.43 mmol/L)、(3.68±3.09 ng/mL),而死亡组分别为(25.24±7.15分)、(5.42±3.76 mmol/L)、(5.48±4.15 ng/mL),三者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随住院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死亡组患者相反。APACHEⅡ评分与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呈正相关。存活组、死亡组治疗第3、7天后三组间相比,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肺炎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乳酸、血清降钙素原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作为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参考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肌酶变化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56例急性卒中患者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比较不同GCS评分组心肌酶学检测结果以及死亡组与存活组心肌酶学检测结果。结果:GCS评分≤8分组心肌酶值增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心肌酶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涛  候鹏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4):472-475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易感因素、防治及预后。方法:以2004-10~2009-08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调查对象,设合并肠道真菌感染组(32例)和非真菌感染对照组(35例)。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感染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583例次,32例(5.4%)确诊为肠道真菌感染,包括21例经实验室粪便培养阳性证实,11例连续2次粪涂片发现菌丝,但无阳性实验室培养证据。共分离出了7种22株真菌。22例感染者在入院前2周使用了抗菌素。肠道真菌感染以腹胀和顽固性腹泻常见,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型为主。27例肠道真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肠道真菌感染后多数患者病情加重,表现为Child-Pugh模型评分增加或死亡。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肝功能C级、抗生素使用时间、自发性腹膜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肠道真菌感染的密切危险因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抗真菌治疗被认为有效,但缺乏抗真菌药物可能造成肝肾功能进一步损害的评价。统计学分析显示,发生肠道真菌感染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周内病死率为37.5%,明显高对照组(5.7%)。结论:肠道真菌感染是一种机会感染,伴随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促使肠道对真菌的易感性增加。肠道真菌感染增加了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防治有相当难度。结合临床症状提高警惕,及时有效的治疗肠道真菌感染是提高其生存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果。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观察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血清生化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病程及病情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可改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3例,宫内膜干细胞经静脉输注方法移植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肝脏功能(TBIL、ALT、AST)、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指标,分析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3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移植治疗后,在各观察点复查肝功能TBIL、ALT、AST、AFP较治疗前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34.8g/L)和CHE(4386U/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LN、HA、PC-Ⅲ、Ⅳ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官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短期结果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7例创伤患者入院后0h、24h、7d血清EpoR水平,并记录对应生理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同时记录所有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及28d预后。根据损伤类型将患者分为脑损伤组和休克组,根据28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清Epo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组间差异。同时分析患者各时间点血清EpoR浓度变化与入院后0h的ISS、APACHEⅡ评分及生理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糖)的相关性。结果脑损伤组与休克组血清EpoR浓度均为24h升至高峰,7d时仍维持在显著升高水平;休克组的血清EpoR浓度在24h、7d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脑损伤组;中、重度脑损伤组血清EpoR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死亡组7d EpoR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死亡组血清EpoR浓度在0h、24h、7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血清EpoR浓度在各时间点与ISS、APACHEⅡ评分、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在0、24h与白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在7d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EpoR可作为评价创伤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可反映病情的变化趋势,对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目的 在于研究MELD模型结合内镜检查在预测AVH后1 w内再出血和死亡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因AVH而入院的124例肝硬化病人的住院资料,回顾分析与AVH后再出血和死亡风险相关的因素.结果 1 w内共有15例(12.1%)死亡,43例(34.7%)发生再出血;MELD积分≥18、内镜下有活动性渗血或血凝块者,AVH后1 w再出血和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MELD积分升高、内镜见出血危险因素的AVH病人,1 w内死亡和再出血的风险增加,其中MELD积分升高是有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研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j芎法采集人住ICU的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乳酸,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计算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并根据28d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动脉血乳酸、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的差异。结果动脉血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而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综合判断可作为感染性休克评价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检测在肝肾综合征(HR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4小时肌酐清除率(24h-Ccr)作为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标准,将7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分为HRS组和非HRS组,同时设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待测者均测定血清CysC、血肌酐(Scr)、尿肌酐(Ucr)和血尿素氮(BUN)。比较分析各组间24-Ccr、CysC、Scr与BUN的水平差异、CysC、Scr、BUN与24-Ccr的相关性及其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ysC水平在HRS组与非HRS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Scr与BUN在HRS与非HR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ysC与24-Ccr的相关性最好,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Scr和BUN。结论 CysC能灵敏反映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早期损害,是评估HRS患者GFR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