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指南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该病自1926年首次提出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和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自上世纪70年代,陆续有学者发表关于“颈椎性血压异常”的言论,颈椎病变可以引发血压异常的观点逐渐为学界接受。这种伴随颈椎病发生并随着颈部病变纠正而恢复正常的血压现象被称为“颈性高血压”。疾病早期患者的血压常呈波动性升高,早轻晚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中后期则会伴发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临床上常与原发性高血压混淆,治疗多采取常规药物降压,疗效受到限制。传统中医治疗此病的思路是改善颈椎病变,以期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4.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丽 《安徽医学》2005,26(1):3-4
肾血管及肾实质性病变是继发性高血压最重要的原因 ,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原发病是控制和根治高血压的关键 ,而控制高血压也是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临床所关注的话题。一、肾性高血压定义及分类由肾血管和 (或 )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按解剖部位可分为肾血管性和肾实质性 ,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容量依赖性和肾素依赖性。1.肾血管性高血压 :主要由肾动脉病变引起肾实质缺血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而产生的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有大动脉炎 (64 %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15…  相似文献   

5.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病之一,涉及造血干细胞损伤、免疫紊乱以及造血微环境改变等发病因素。近年来,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相关机制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罐加中频治疗颈性眩晕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本科采用针刺拔罐加中频电治疗颈性眩晕,收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性头晕指颈椎及其有关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引起以头晕为主的症侯群。现多数学者认为,凡构成颈部这个复杂结构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病理性变化,均可引起颈性头晕[1]。本病为头晕的常见病源之一,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推拿为主,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本病患者26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268例中,女156例,男112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6岁,平均43岁。职业:财会、文秘183例,教师27例,行政干部21例,纺织工人15例,学生5例…  相似文献   

8.
在颈椎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 ,发现某些颈椎病患者常常出现心前区疼痛表现 ,极易误诊为冠心病。但心电图正常 ,医学上称之为假性心绞痛 ,或伪狭心症 ,又叫颈性心痛。那么 ,颈椎病为什么会引起心前区疼痛 ?它和冠心病之间有何联系 ,其发病机制如何 ?本文将对此作如下探讨。1 颈椎病误诊冠心病的原因自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我们随机统计了5 0例就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发现其中 18例 (36 % )经多次心电图、心电监测及双运试验等检查皆为阴性。而其病史中有反复发作的颈项僵痛、向肩臂放散、颈项活动受限以及压顶试验、叩顶试验、颈神…  相似文献   

9.
贾金康 《浙江医学》1999,21(6):381-382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肾主骨”的理论。刘士豪等在本世纪40年代探讨了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与骨病的关系,并首先在国际上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肾性骨病)。随着本世纪后叶透析等肾替代治疗的发展,尿毒症患者生存寿命得到极大延长,肾性骨病成为接受肾替代治疗的一个主要病种,因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得以深入研究,各种治疗方法在不断探索。以下就肾性骨病发病机制及建立在对发病机制深入了解基础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5个方面.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因素,寰枢关节紊乱,颈椎发育异常,颈椎骨折脱位及退变性改变,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1955年Ryan和Cope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本所指颈性眩晕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大致可分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四类.现将目前较有争议的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结合病因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我科常见病证。我们自1997年2月~1998年2月以来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该病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立诊断。48例患者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38.6岁。病程1周~12年,平均4.7年。中医辨证分型:肝肾亏虚21例,气血不足17例,痰湿阻络10例。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方法,显效17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7%。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讨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经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明确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掌握了诊断和治疗方法。结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很多,应视不同病情而决定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佟铭 《辽宁医学杂志》1990,4(4):178-179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研究中,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前列腺素、血栓素、激肽酶、血小板游离钙、内皮素、内源性洋地黄素、细胞膜的离子转远异常、细胞膜的 K~ -Na~ -ATP 酶、Ca~( )-Mg~( )ATP 酶、血清游离钙、肾脏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以及膳食等与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向纵深发展,从而提高了高血压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失调、脏腑功能的虚衰,治疗上多从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痰等角度入手。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血管生理功能;(2)改善水钠潴留,保护肾脏;(3)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干预神经系统活动;(5)影响其他调节肾脏分泌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颈性头痛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痛症.传统医学观点认为,头痛主要与颅内及椎管内的因素有关.近年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颈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牵引正骨推拿、水针、理疗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颈性眩晕为椎动脉颈段受颈部疾病影响造成血流障碍所致。颈性眩晕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笔者推拿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症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水平震颤,晕厥甚至猝倒等。以上症状多于颈部活动后加重或发病,病人均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片示:不同程度颈曲变直、关节突关节旋转移位、椎间隙变窄、钩椎…  相似文献   

19.
陈晔芬  施仲伟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26-1828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健康问题。肥胖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78%的男性高血压及64%的女性高血压与超重及肥胖相关,最近的数据更指出,超过85%的高血压与体重指数(BMI)大于25kg/m^2有关。因此,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这一类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颈部位于头颅和胸椎之间。颈部中容纳了丰富的神经及血管组织。1957年Tadow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骨赘形成对椎动脉的压迫。1998年张氏和孙氏总结1998年及之前的中外学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发病机理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是支配椎动脉血管壁的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张氏和孙氏指出:“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导致本病发生的论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