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增茯苓三两于内。方中半夏为君,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辅以竹茹化痰除烦止呕,清膈上之虚热;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而除三...  相似文献   

2.
天麻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温胆汤治疗心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8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中医门诊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心神经官能症,获得满意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4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3%.对照组痊愈28例,有效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9.20%.结论 温胆汤是治疗心神经官能症的有效中药.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马绍恒,杨萍,郝香玲(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455000;禹州市人民医院)主题词温胆汤/治疗应用,肝炎/中医药疗法,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所治病种极为广泛,只要辨证精当。常取卓效。现将临床上运用温胆汤治疗...  相似文献   

5.
6.
中医药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确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35例患者,认为其病机乃胆虚痰热内扰,用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29例,占83%;好转6例,占17%。  相似文献   

7.
8.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戴水轩(溧阳市人民医院,溧阳213300)关键词温胆汤临床应用中风眩晕中图号R289.51方剂组成与溯源温胆汤一方,其组成药物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此方最早载于姚僧坦《集验方》,(《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唐·孙思邈之《千...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系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等药物组成,在临证过程中凡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之病机,只要辨证准确,投之效若桴鼓。1临床资料例1,胃炎:患者,女,29岁,初诊1997年8月12日。腹胀、腹痛年余,经钡餐透视示“胃窦炎”,服西药时有缓解,疗效不佳,患者腹胀,腹痛,纳呆,呃逆,干呕,口苦,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滑数,证属内有痰湿,郁而化火,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药用温胆汤加减:竹茹9g,枳实9g,陈皮9g,云苓9g,清半夏6g,川朴6g,木香9g,公英15g,元胡6g,甘草6g,砂仁6g。服上方20余剂,患者腹痛、腹胀消失,舌苔脉象正常,随访3年未再复发。例2,失眠:…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对这种胆寒症,宜用温胆汤治疗。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无茯苓,而生姜用量较大。《医宗金鉴》之温胆汤只比原方多茯苓一味,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觉温胆汤应用甚广,用之有效,兹就个人之见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叶洪 《广州医药》2001,32(2):72-73
美泥尔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眩晕和恶心呕吐,属中医的:眩晕”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认为“痰”是本病的病机所在,痰浊上逆,引动肝风,发为眩晕,故治疗本病应以痰论治,以化痰和胃、平肝熄内治疗大法,其又以治疗为主,以清胆和胃、祛痰燥湿之著名方剂温胆汤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根据病者寒热虚实,灵活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2.
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嗪,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8.33%,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温胆汤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1994年4月至1998年10月,笔者应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6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女33例,男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5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2周,平均3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或胸痛,多数病人伴有太息、纳差、焦虑等症状。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2 治疗方法基本方药:柴胡12g,白芍9g,白术9g,当归9g,茯苓12g,郁金12g,全瓜蒌20g,炙甘草6g。胸痛为主者全瓜蒌加至30g,另加薤白12g;心悸为主者加磁石30g,合欢皮30g;伴阴虚火旺者加生地15g,知母9g;伴有瘀血者加丹…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原用以治疗大病后“胆寒不眠”之症。然而后世医家与孙思邈见解相反,确认本方乃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从方中之半夏、橘皮、枳实、竹茹、生姜、甘草(《三因方》增茯苓、大枣二味)的组成来看,橘、夏性属温燥,枳、茹则偏寒凉,两者相合,相须相济,旨在清化热痰,并无温寒暖胆之意。故指出:《千金要方》所论胆寒之“寒”字应当“痰”字理解较为合适。后世于原方中加入茯苓、大枣,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更增强了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的疗效。临床运用温胆汤的目的,实质上是通过祛痰化浊,清净胆腑以复少阳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5.4%,2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1]。孙静宜等对此病所作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笔者从1998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中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候。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病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有幸随孙建芝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仅将运用老师加味温胆汤治疗本病的体会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 共观察门诊及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2岁~66岁,平均51岁;病程3年~10年,平均5.8年。伴高血压16例,高血脂15例,糖尿病7例。 根据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系指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刺激或反射性痉挛而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临床十分常见。笔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治则:补肝肾、通督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处方:鹿角60g、威灵仙100g、透骨草60g、地龙30g、全蝎30g、土鳖虫30g、甲  相似文献   

19.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发生在青年和壮年.以20~40岁者最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而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等症。笔者自1996年至2001年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发作性头痛临床非常多见,其表现形式与癫痫极为相似,并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常诊以“癫痫”,而单纯以发作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癫痫是很少见的^[1]。对于该病的诊断往往偏于扩大化,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鉴于此,笔者将本病的诊断与从痰论治之点滴心得体会简介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