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遵义地区献血人群RHD基因多态性的特征。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随机非血缘关系RhD阳性标本150例,RhD阴性标本186例和Del标本39例的RHD基因的启动子区、3~7,9,和10外显子及4内含子、Ψ假基因、第9外显子1227GA突变点进行研究。结果 RHD+/RHD+,RHD+/RHD-基因序列的标本可以测出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位点;60%RhD阴性个体完全缺乏4内含子和RHD3~7,9和10外显子,25%Rh阴性个体均检测到第4内含子和3~7,9和10外显子,15%Rh阴性个体至少缺失一个外显子,RhD阴性个体存在D(nf)Ce(无效基因);第4外显子者均有第4内含子;所有标本均未检测出RHDΨ;33/39例Del标本可以检测到1227GA突变点。结论遵义献血人群RHD基因相关结构特征符合中国人群汉族人群RHD基因相关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浙江汉族人群RHD基因合子型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浙江汉族人群RHD基因合子型多态性情况。方法采用PCR-SSP方法检测438例RhD阳性、弱D表现型、RhD阴性表型个体的RHD基因上、下游盒和杂交盒,根据个体盒子的检测结果推测其合子型。结果198例RhD阳性样本中12例(6.06%)为RHD /RHD-型,其余186例(93.94%)为RHD /RHD 型;32例弱D表现型样本中29例(90.63%)为RHD /RHD-型,3例(9.37%)为RHD /RHD 型;208例RhD阴性样本中53例(25.48%)为RHD /RHD-型,145例(69.71%)为RHD-/RHD-型,10例(4.81%)为RHD /RHD 型。结论浙江汉族人群中RhD阳性、弱D表现型、RhD阴性表型个体RHD基因合子型分布频率不同,RhD阴性人群中存在缺失RHD基因或有完整RHD基因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汉族人群IAT检测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检测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结果抗球蛋白试验(IAT)证实的118例RhD阴性个体中,PCR-SSP方法检测RHD基因结果有28例Del表型个体(23.7%)。在余下的90份真正RhD阴性标本中,有69份标本(76.7%)RHD基因完全缺失;21份标本带有不表达RHD基因。Del表型个体均带有C抗原,带有不表达RHD基因的真正RhD阴性个体大多表现为RhC阳性。结论汉族人群IAT证实的RhD阴性个体呈现RHD基因结构多态性,不表达RHD基因主要以RHD-CE(2-9)-D2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洛阳地区汉族人群RHD基因的杂合情况。方法收集RhD阳性、弱D、RhDel及RhD阴性表型样本共387例,检测RHD基因的Up Box、Down Box及Hybrid Box,并判定个体的合子型。结果在所有387例样本中,94例(24.29%)为RHD+/RHD-杂合子,246例(63.57%)为RHD+/RHD+纯合子,47例(12.14%)为RHD-/RHD-纯合子。300例表型为RhD阳性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236例(78.67%),其余64例(21.33%)为RHD+/RHD-杂合子;12例弱D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5例(41.67%),其余7例(58.33%)为RHD+/RHD-杂合子;19例表型为RhDel样本中,RHD+/RHD+纯合子有6例(31.58%),其余13例(68.42%)为RHD+/RHD-杂合子;56例表型为RhD阴性样本中,47例(83.93%)为RHD-/RHD-纯合子,其余9例(16.07%)为RHD+/RHD-杂合子。结论 RHD基因合子型在不同RhD表型(RhD阳性、弱D、RhDel及RhD阴性)个体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本地区人群RHD基因杂合性,对产前预防RhD-HDN及临床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D抗原阳性个体及无效等位基因携带者RHD基因数目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Rh血型D抗原阳性个体的RHD基因数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扩增 10名D阳性、5名弱D、2 5名Del表型和 12名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Rh阴性个体的RH基因座位下游盒子和融合盒子序列 ,产物经DNA限制性内切酶PstI消化后电泳 ,以 5份经血清学和序列分析基因分型方法确认的D阴性样本作为RHD-/RHD-纯合子对照 ,鉴定RHD+ /RHD+ 或RHD+ /RHD-基因型。结果  10名D阳性个体均为RHD+ /RHD+ 纯合子、5份弱D样本及 12名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Rh阴性个体全部为RHD+ /RHD-杂合型。 2 5名Del表型个体中 9人为RHD+ /RHD+ 纯合型 (36 % ) ,其中 6人Rh表型为DCCee、3人为DCcee ;另 16名Del个体为RHD+ /RHD-杂合型 ,Rh表型均为DCcee。结论 D阳性个体RHD+ /RHD+ 纯合型多见 ,弱D型个体以RHD+ /RHD-杂合型为主 ,在Del表型个体存在高比率的RHD+ /RHD+ 纯合型 ;携带无效等位基因的个体多为RHD+ /RHD-杂合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恩施州土家族人群RhD阴性个体的表型分布及基因合子型特点。方法根据中国人Rh分子特点和RHD基因缺失原理设计2对引物,对从56 159(人)份土家族人群中筛查出无血缘关系的Rh阴性个体,检测其RHD基因第1外显子和融合合子型。结果血型血清学检测恩施州土家族人群的RhD阴性比例为1.5‰(85/56 159);PCR-SSP法鉴定出其中63.53%(54/85)为RHD-/RHD-,32.94%(28/85)为RHD+/RHD-型,3.53%(3/85)为RHD+/RHD+型。结论恩施州土家族RhD阴性人群的RHD基因合子型中的RHD+/RHD-杂合型比例高于浙江汉族RhD阴性人群(25.48%)及中国哈萨克族RhD阴性人群(16.67%)的相应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维族)人群D_(el)型基因结构和遗传特点,了解二者D_(el)型常见突变类型及其基因组合情况。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随机非血缘关系的中国222名汉族人和55名维族人的Rh D血型,Rh D(-)者用改良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确认;单克隆抗体鉴定Rh表型;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检测D_(el)型;PCRSSP方法检测RHD上游、下游和杂合Rhesus盒;PCR扩增RHD第9外显子,测序验证;PCR-SSP检测RHD基因1227位点,测序验证。结果 222例随机非血缘关系汉族血清学Rh D(-)标本和55例随机非血缘关系维族血清学Rh D(-)标本分别检出43例和1例D_(el)型;汉族Rh D(-)标本中,RHD基因型为RHD-/RHD-和RHD+/RHD-、RHD+/RHD+者的比例分别为70.72%(157/222)和27.03%(60/222)、2.25%(5/222);维族Rh D(-)标本中,只有1例RHD基因型为RHD+/RHD+,其余98.18%(1/54)标本为RHD-/RHD-;汉族和维族Rh D(-)个体RHD基因型总体分布存在差异(P0.05);汉族和维族Rh D(-)个体的RHD-/RHD-基因型呈明显差异(P0.05);43例随机非血缘关系的汉族D_(el)型标本RHD基因1227位点检测:1例1227G、3例1227G/A和39例1227A,结合Rhesus box检测结果,基因组合情况分别为RHD1227G/-、RHD1227G/A、RHD1227A/-和RHD1227A/A。1例维族D_(el)型标本等位基因组合为RHD1227A/A。所有RHD-/RHD-纯合子样本均未检测到RHD基因1227位点。吸收放散试验为D_(el)型者93.02%(40/43)、等位基因为RHD1227A或A/G个体均携带C抗原。结论中国汉族和维族D_(el)型人群RHD基因型绝大部分是RHD+/RHD-杂合子,都存在RHD;中国汉族和维族D_(el)型等位基因以RHD1227A为主,且与C抗原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Del型RHD基因启动子区是否存在多态性。方法对32例Del型样本RHD基因编码区10个外显子扩增并测序;对样本RHD基因启动子区-1--1 246 bp内的4个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对RHD基因启动子区+3--1138扩增并测序。结果 32例Del型样本均携带完整的RHD基因,并且均为RHD基因1227位点GA的突变;所有样本均检测到4个多态性位点;RHD基因启动子区+3--1138测序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Del型RHD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与正常基因一致,未发现新的突变位点,提示Del型D抗原的弱表达与启动子区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区献血人群RhD阴性个体遗传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RhD阴性存在多种变异体,通过研究成都地区RhD阴性献血者,了解其遗传背景。方法 2009年6—11月采集的74947人份全血中获得盐水法初筛阴性标本318例,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筛选部分D和弱D,对IAT阴性的标本采用吸收放散试验,筛查Del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各种变异D基因型。检测的Del等位基因包括RHD(M285)、RHD(IVS3+1)、RHD(IVS1+1)、RHD(1227A)、RHD(DelEX9)、RHD(M1I)、RHD(R10W)、RHD(L84P)。吸收放散试验阳性标本使用DelDNA分型试剂盒筛查,未分出型别的标本检测RHD基因1—7和9—10外显子,并对检测到的各种变异D以及疑难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18份盐水法初筛阴性标本中检出IAT阳性标本3例,弱D152例,部分D(RhDⅥⅢ)1例。成都地区献血人群中RhD阴性比例为0.42%,表型dccee(56.19%)和dCcee(32.06%)比例高。对可获得的303例IAT阴性标本进行微量吸收放散试验,发现阳性71例。通过DelDNA分型试剂盒检测,RHD(1227A)型57例、RHD(M1I)型1例、无法确定为已知的Del型13例。无法确定的13例标本通过检测RHD基因1—7和9—10外显子,发现11例部分或全部缺失上述外显子,2例含有完整的RHD基因。34例吸收放散阴性含有C或E抗原标本,经检测RHD基因1—7和9—10外显子及1227A,发现RHD(1227A)型9例、部分或全部缺失型25例。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确定的Del型共69例,占IAT筛查RhD阴性的22.77%(69/303)。结论成都地区常规血清学筛查RhD阴性献血人群中RHD基因存在多态性,RHD1227A等位基因是Del型的主要基因类型。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准确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新疆维吾尔族Rh血型特点。采用Rh血清学分型,改良抗球蛋白实验,氯仿/三氯乙烯吸收放散实验、RH上游盒、下游盒、杂合盒、D基因10个外显子,RHDψ假基因等检测1230份维吾尔族血样本。结果表明:RhD阴性频率为5.8%,未发现Del型。对72份RhD(-)样本进一步研究发现,ccee(57.02%)和Ccee(29.82%)表型,RHD-/RHD-基因型(94.44%)及D基因外显子全缺失型(91.12%)最常见。未发现RHDψ假基因。结论:我国新疆维吾洋族Rh血型兼有黄种人与白种人Rh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南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 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RhD阴性福建个体的RHD基因结构,设计1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应用PCR—SSP技术检测104名福建省RhD阴性献血者的RH基因型,并对部分样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同时对2例携带RHD基因RhD阴性样本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61.54%阴性福建个体完全缺失RHD基因(RHD^-/RHD^-),25.97%RhD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其中62.96%为RHD^+/RHD^-杂合子,37.04%为RHD^+/RHD^+纯合子),8.65%携带RHD-CE(2—9)-D等位基因,1.92%携带RHD710delC等位基因;多数RHD基因缺失存在于dce单倍体中,发现6例RHD基因缺失存在于dCe单倍体(RH基因型为dce/dCe)中,2例存在于dcE单倍体(RH基因型为dce/dcE)中;同时检测8个RHD基因外显予以及RHD1227A等位基因,以预测RhD表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某个RHD基因外显子的准确性(Χ^2=24.43,P〈0.005)。结论:RhD阴性福建个体RHD基因具有多态性;在中国用RHD基因分型完全替代血清学检测RhD表型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番禺地区RhD阴性献血者部分D(partial D)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板法对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人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样本进行确认;采用PCR-SSP法(RH基因变异体分型检测试剂盒)对献血者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部分D基因分型.结果 初筛检出60例RhD阴性,经抗人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约为0.23%.59例RhD血清学筛选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2例部分D,血清学筛选RhD阴性中出现部分D的频率约为3.4%.结论 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CE (5)-D、RHD-CE(6-9)-D等位基因型,采用PCR-SSP法对RhD阴性表型献血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以准确鉴定RHD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番禺地区RHD变异体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8月到本站参加献血的26 172名次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经抗球蛋白法确认为RhD阴性的标本进行Del表型筛选;采用RH基因变异体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SSP法)对献血者模板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RHD基因分型。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初筛检出60名RhD阴性,经抗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为0.23%;吸收放散试验检出10例Del表型。60例初筛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40例RHDEXON1~10全缺失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67.8%;10例RHD 1227A DEL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6.9%;7例部分D,发生频率约为11.9%;1例RHD弱D15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2%;2例RHD基因分型阳性需作进一步碱基测序分析。结论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 1227A DEL、RHD-CE(2-9)-D,RHD-CE(5)-D、RHD-CE(6-9)-D和RHD弱D15等基因型,血清学结合基因分型能更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检出免疫性抗体的RhD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型。对自2008年4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哈尔滨市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确证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免疫性抗体筛查,对检出免疫性抗体的样本采用PCR-SSP及DNA序列分析进行RhD的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1265例RhD阴性献血者检出免疫性抗体12例(占0.95%),其中9例为抗-D抗体,3例为抗-(D+C)抗体;基因型检测结果 10例为RhD阴性、2例为RHD 711DelC。结论:RhD阴性和RHD 711 DelC献血者易被免疫产生抗体;RhD阴性人群尤其是女性应提高意识,避免误输RhD阳性血液,避免多次妊娠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族Rh血型基因多态性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观察中国汉族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和家系Rh血型的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F)扩增技术,扩增Rh血型C/E基因,D基因外显子,内含子2和10,插入片段以及RhBox,检测160例Rh阳性个体,71例Rh阴性个体及7个先证为Rh阴性的家系的血样品。研究结果显示,带有C抗原的RhD阴性个体D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D基因外显子有完整的、部分缺失和完全缺失的3种形式;先证为RhD阴性的家系中,大部分成员均出现插入片段和RhBox,且在遗传上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插入片段或RhBox并未影响D基因的表达;全部RhD阴性和阳性个体中没有发现“正常的”RhD外显子4。结论:中国人带C抗原的RhD阴性的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具有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不缺失3种情况,并可能存在特殊的D(nf)Ce单体型;本组样本不能确定插入片段和RhBox与D基因表达有关,插入片段和RhBox的生物学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中国汉族的Rh血型基因序列不同于白种人,应建立本民族的Rh基因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国人RhD和RhCE基因,研究RhD阴性的基因机制。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了100例血清学试验RhD阳性,15例RhD阴性者的D外显子和RhCE基因。结果RhD阳性者D基因无缺失,RhD阴性者D基因有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无缺失3种类型。结论中国人R11血型基因有多态性,在临床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族人群RHCE和RHD基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RhD(-)个体Rh血型系统RHCE基因4种外显子和RHD基因8种外显子的构成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80名汉族RhD(-)个体的RHD基因及RHCE基因进行研究。扩增RHD基因的第2、3、4、5、6、7、9、10外显子和内含子4以及RHCE基因的第1、2、4、5外显子和内含子4。结果 80名RhD(-)供者的Rh表型为ccdee38人,ccdee34人,ccdEe4人,ccdEe4人。在表型为ccdee和ccdEe的42人中,D基因8种外显子全部缺失。在表型为ccdee和ccdEe的38人中,RHD基因则表现出多态性,16人存在全部D基因8种外显子,11人缺失全部D基因8种外显子,8人存在D基因第2外显子,3人存在D基因第2、10外显子。结论 中国汉族RhD(-)个体D基因外显子具有多态性。Rh表型为cc的个体D基因8种外显子全部缺失,在表型为cc的个体中观察到4种D基因多态性。中国汉族人群D基因结构不同于高加索人种,故应用RHD基因定型时,临床医生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Rhesus血型(简称Rh血型)因其抗原众多、变种各异和临床疾病相关性而备受重视。该血型系统中与临床疾病关联最密切的抗原即RhD抗原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编码RhD抗原的RHD基因两侧各有一个序列高度相似的Rh盒子基因,RhD阴性即是由上、下游Rh盒子基因之间的基因重组引起。分析RhD阴性孕妇丈夫RHD基因的纯合性可预测胎儿患新生儿溶血病的几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山东地区汉族人RhD阴性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对Rh盒子基因的扩增产物进行分析以确定RHD基因的纯合性。方法:74例RhD阴性献血者的DNA样品首先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析。然后对Rh盒子基因进行PCR基因扩增,其扩增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RHD基因的纯合性测定。结果:46例(62%)样品在多重PCR-SSP分析中显示缺失RHD基因,在PCR-RFLP分析中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阴性。22例(30%)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其中19例显示为杂合的RHD基因,3例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5例(7%)样品缺失RHD基因,但PCR-RFLP分析显示存在一个RHD基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至少存在RHD基因第1和10外显子。1例(1%)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但缺失第6外显子。结论:HD 基因缺失是引起中国汉族人RhD阴性表型形成的主要分子机制。RhD阴性个体主要表现为纯合的RHD基因阴性,少部分RhD阴性个体存在杂合的RHD基因和纯合的RHD基因。  相似文献   

20.
The RHD gene is highly detectable in RhD-negative Japanese donors.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Recent molecular studies on the Rh blood group system have shown that the Rh locus of each haploid RhD-positive chromosome is composed of two structural genes: RHD and RHCE, whereas the locus is made of a single gene (RHCE) on each haploid RhD-negative chromosome. We analyz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RHD gene in 130 Japanese RhD-negative donors using the PCR method. The RhD-negative phenotypes consisted of 34 ccEe, 27 ccee, 17 ccEE, 26 Ccee, 19 CcEe, 1 CcEE, and 6 CCee. Among them, 36 (27.7%) donors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the RHD gene. Others showed gross or partial deletions of the RHD gene. These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Southern blot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e RHD gene detected in the RhD-negative donors seemed to be intact through sequencing of the RhD polypeptide cDNA and the promoter region of RHD gene. The phenotypes of these donors with the RHD gene were CC or Cc, but not cc. It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D gene and the RhC phenotypes in RhD-negative individuals. In Caucasian RhD-negative individuals, the RHD gene has not been found outside of the report of Hyland et al. (Hyland, C.A., L.C. Wolter, and A. Saul. 1994. Blood. 84:321-324). The discrepant data on the RHD gene in RhD-negative donors between Japanese and Caucasians appear to be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ce of the frequency of RhD-negative and RhC-positive phenotypes. Careful attention is necessary for clinicians in applying RhD genotyping to clinical 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