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附子、白附片及黑顺片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理,体现中药药性中"热热配伍"的理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测定。结果:水煎液中,不同附子炮制品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的煎出量各不相同,但配伍干姜后各组总生物碱煎出量均有所增加。结论:附子、干姜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的消毒效果。方法将麻黄、附子、甘草汤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配伍及煎煮,对比分析各组配方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与非酯型生物碱含量,总结分析消毒的效果。结果经过配伍后所得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同时非酯型生物碱含量则明显升高;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时煎煮所得消毒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配伍与煎煮方式。结论麻黄和甘草皆能增强附子的消毒效果,尤其是三者同时煎煮,所得的消毒效果相较于其他配伍与煎煮方式更优,值得祖国医学临床中药配伍借鉴。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4.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附子炮制过程中胆巴浸泡工艺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方法:从胆巴水溶液的浓度、附子在胆巴水溶液中的浸泡时间、附子与胆巴水溶液的料液比三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考察,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附子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中的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附子中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附片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着泡胆时间增加、胆巴水溶液料液比减小和胆巴水溶液浓度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总生物碱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综合附子的形态和生物碱含量,确定胆巴浸泡的最佳工艺为35%-40%胆巴水溶液浓度,以1∶2的料液比浸泡附子不少于20 d。结论:胆巴浸泡能有效保存附子,并能够降低其有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优选的浸泡工艺可为胆巴炮制附子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附子“樟帮”法炮制前后TLC和HPL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附子经"樟帮法"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利用TLC和HPLC对附子以及樟帮炮制品种临江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附子炮制前后TLC图谱以及HPLC图谱表明有多个新增成分出现,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大大下降,个别成分含量有所增加。结论:附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附桂抗瘀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迄今,对附子、肉桂的认识和应用,局限于温阳散寒,这是偏狭之见。宋前本草如《本经》、《别录》、《集注》、《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俱认定附子、肉桂有活血化瘀的抗瘀血作用,所谓“破癥坚积聚、血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晚近实验室研究的结论也支持古代医家的观点,说明附子、肉桂具有抗血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考察生物系统中所有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来研究生物系统的代谢途径阐明代谢物与机体病理生理刺激及遗传因素改变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诸如雄黄、朱砂、关木通、广防己、附子、稀土元素等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肝...  相似文献   

13.
被忽视的中西医汇通大家祝味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近代名医祝味菊著作《伤寒质难》中的学术思想,指出其关于中西医汇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尚未引起中医界足够的重视。祝氏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例,指出中医治法的本质为顺应或增强人体的自愈、自调节能力。其中,人体的阳气是人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主要的自愈能力,因此祝氏在治疗时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此外,祝氏将外感内伤病的中医辨证概括为“五段八纲”。总之,在中西医汇通史上,祝氏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对于指导临床思维和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高祥福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处方用药规律,以便更好指导和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祥福教授门诊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运用Excel 2019对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等,并选取使用频次>49次的高频中药,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层聚类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共计340诊次,共使用中药115味,总频次为4766。药物四气前3位为寒、温和平;五味前3位为苦味、甘味和辛味;药物归经前3位是肝经、脾经和肺经;按功效排序,前3位为补虚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高频中药共28味,以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和健脾化湿药6大类为主。聚类分析提示高频中药可聚为3类,且聚拢趋势较好,第一类为杜仲、续断、延胡索、防风、山药、生地黄、丹参,第二类为黄芩、黄连、葛根、淫羊藿、薏苡仁、牛膝、苍术、牡丹皮、黄柏、穿山龙、茯苓、川乌、青风藤、佛手,第三类为黄芪、当归、麻黄、附子、桂枝、知母、川芎。[结论]高祥福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上寒温苦辛甘并用,多应用补虚药和解表药,病程中注意活血化瘀,标本兼治,同时配伍清热泻火、祛风除湿中药,从而可起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学习火神派理论及临床经验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针对某些疑难病证从辨阴阳出发,对其真阳虚损之病证,运用扶阳法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兹举例略论之。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附子-甘草作为经典药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通过综述近些年来中药药对附子-甘草的研究概况,并参考现代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与毒性成分形成沉淀或复合物、影响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配伍后对附子原有药效的影响几个方面阐释了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效的作用机制,并用中医药传统药性理论“四气五味”解释了附子-甘草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期以这一经典药对为切入点探讨中药配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当归不同配比对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阿魏酸及洋川芎内酯I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黄芪、当归及黄芪-当归不同配比(5∶1、1∶1、1∶5)的药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6种主要成分分别进行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及回收率检测。结果6种对照样品线性关系良好,仪器的精密度、样品的重复性及回收率均满足标准。黄芪-当归5∶1配伍时,6种成分的溶出量均未达90%;当配伍为1∶1和1∶5时,6种成分的溶出大多高于或接近100%。结论黄芪-当归以1∶1和1∶5配伍时可促进两者主要成分的溶出,且1∶1配伍时溶出效果最好,说明在1∶1配伍时当归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草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乌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其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等疾病的治疗中。然而草乌有大毒,其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它们同时也是其毒性成分。因此对其潜在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安全性也应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近几年来草乌的化学成分、炮制方法、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和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