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本文论述了脑的功能、脑络病变,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络)虚、血瘀、痰阻,且肾(络)虚为本,痰瘀为标。临床分3型施治:脑络失养、脑络瘀阻、痰滞脑络,并对其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争胜 《甘肃医药》2011,(6):364-36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2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证侯分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出现的频率最高,依次为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大肠热结、风痰闭神。结论:中风病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是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型的基础,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型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快速而有效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论述中风与脑、肝关系等,从而提出中风的发病脏腑与脑、肝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仅以脑脉瘀阻或络破血溢等不能全面概括中风病机。中风是一大病,当其出现偏瘫时,其病机以肝风内动为主;当其出现昏迷、痴呆等症时,则以脑神失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COPD合并抑郁状态病因病机及其病理变化的研究,了解了"痰瘀"对COPD合并抑郁状态病理变化的影响,痰瘀交阻是COPD合并抑郁状态的主要病机,且破瘀化痰是治疗痰瘀交阻型COPD合并抑郁的根本大法。并通过脑络通冲剂的药物组成进行分析,论证脑络通冲剂治疗痰瘀阻滞型COPD合并抑郁状态有效。  相似文献   

5.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6.
肾虚髓衰、脑络痹阻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老年性痴呆(AD)属于中医老年呆病的范畴.对于本病的基本病机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大量中医文献的研究,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提出了肾虚髓衰、脑络痹阻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其中,肾精气亏虚、髓海不足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根本病机,而痰瘀互结、阻滞脑络则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周韩  周德生  刘利娟  邓奕辉 《中医学报》2019,34(9):1844-1849
依据历代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文献,对缺血中风荣气虚滞病机理论源流加以探讨,结论如下:①源于内虚邪中说,即认为风邪侵袭人体是中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认识到机体虚弱,脏腑失和,营卫失调,血气不足是中风发病的内在基础;②融合于火、气、痰等内风诸说,即认为中风病发病之初多由痰、瘀、气、火等有形实邪过于壅盛,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停于脑脉,导致脑络闭阻所致;③拓展于阴虚血瘀说,即认为中风的发病是在阴津、精血等真阴不足的基础上,因外邪乘隙而入或七情内伤,酒色过度,忧思恼怒等引起痰瘀阻滞经脉,脑脉闭塞所致;④阴虚血瘀说向荣气虚滞说嬗变,即认为肾阴不足、元气亏虚、风、火、痰、湿、瘀是缺血中风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8.
周慎教授从络辨治偏头痛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周慎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认为,偏头痛发病乃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所致,其病位在头,涉及肝肾,病性虚实错杂.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正如清代医家程国彭《医学心悟》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师认为,脑络瘀阻,绌急而痛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在于脑之脉络,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病理因素则责之为寒、痰、风、瘀、虚.  相似文献   

9.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刘绪银主任医师认为脑瘫属中医"脑痿"范畴。由三焦、膜原、腠理、膜络、玄府所构成的膜府系统涩滞则藏腑气化失常,生化不足,血涩为瘀,津停为痰,痰瘀壅塞黏附膜府膜络则膜络涩滞,精气津血输布渗灌障碍,导致上气不足、髓海不充,是脑瘫的重要基础病机。临证分阴虚髓热、气滞痰阻、痰热扰动、脑气郁滞、气虚血瘀、风痰交夹、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等基本证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芳香药、藤枝类药、虫类药,内外合治,以疏达膜府、畅通脑络,促进气血精津上输,以充养脑髓。  相似文献   

10.
脑溢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中药三类新药),以中医学理论为根据,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火、痰、瘀是主要病机,脑溢安由钩藤、丹皮、大黄、地龙等十余味中药组成,功能平肝熄风,凉血泻火,行血化痰,主治脑出血急性期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疗效显著。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脑溢安对脑出血后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的发展及阐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出血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考证和阐发.风阳痰火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状态,同时亦是诱发出血中风的始动因素和危险因素.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其压迫损伤脑髓,又成为出血中风的致病因素.出血中风急性期多有肝肾不足、内伤积损的发病基础,而痰瘀压迫损害脑髓酿生毒邪,痰瘀热毒邪互结对脑络的损伤是出血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因此,采用破瘀涤痰,清热解毒法兼以"补虚"是治疗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小中风胶囊对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临床作用。结果显示:小中风胶囊不仅能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且对血液流变学、血压、血糖、血脂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疗效优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15.
痰瘀互结证常见于胸痹、症瘕、瘿瘤、中风、顽痹,不孕等许多疑难病症,临床治疗常感棘手。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病,这就决定了痰瘀同治,以分消为法。而分化痰瘀当调畅气机,以治气为先,阳虚痰瘀治当顾及补阳,温化痰瘀;痰瘀胶结阻络,治宜宣通,化痰散结。并结合有关病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旨在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结合临床资料,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因虚致瘀”是其病理基础;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是其主要病机;升降逆乱是急性期决定病情转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气血逆乱 ,脑窍蒙塞 ;或因气虚血瘀 ,脑脉痹阻 ;或痰瘀流窜 ,痹阻清窍 ,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1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是中风病急性期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医回医文献、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痰浊的形成及其病因病机、论治体系进行梳理。认为五脏失和与气血津液失常为痰浊基本机制,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肝郁气结、心之血脉瘀滞则津停凝结为痰浊;五脏皆生痰浊,其致病多属本虚标实。其次,中风多因体虚,与痰浊密切相关。回医痰浊理论与中风:四性、四液禀性衰败为痰浊病理根源;脑主脏腑,脑经主司全身脏腑经络,痰浊交阻脑经,脑元失养失用而发中风,化痰浊与通利脑经防治脑中风。为完善回医对中风的理论认知,丰富回医药治疗中风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五脏亏虚功能减退为其本,痰浊、瘀血、内毒等邪为其标。痰瘀阻络,毒聚络病,脑髓失养为其发生发展病情演变的病理过程。治疗应紧抓疾病的病机,辨证施治,同时标本兼治,以补脏为主,补其不足,兼顾铲剔痰瘀、通畅脉络,使毒去神安。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