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32例脑心卒中与30例心脑卒中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脑心卒中和心脑卒中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均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在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在心肌酶学、高血糖、高血脂生化指标方面亦无差异.两者心梗部位多见于前壁.而脑梗部位脑心卒中组在皮质下多见,心脑卒中组在皮质区多见.两者在心梗部位与脑梗部位的联系均无明显相关.心脑卒中组,心肌梗塞与脑梗塞间隔时间较脑心卒中组短.两者病死率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者可能为同一个疾病单元.本病虽凶险,仍有恢复的希望,应积极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
32例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并存患者临床分析发现,本病均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年轻者少见.急性心肌梗塞后两周是脑梗塞发生的最危险时期,心脑卒中较脑心卒中间隔时间短.本病心梗部位多见于前壁,而脑梗部位大多在左大脑中动脉区,而心梗部位与脑梗部位间无固定联系.本病在病程、心衰、心源性性休克,快速房颤、高血糖等方面均明显较单纯脑梗塞组和冠心病组为重,提示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应重视纠正心衰、低血压,防治心律失常及控制血糖,以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本病虽凶险,仍有恢复的希望,应积极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症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对心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月-2007年12月间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肌酶和心电图(ECG)的变化.结果: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有心肌酶升高及ECG的缺血性变化.脑出血组(A组)与脑梗死组(B组)患者所测心肌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A、B组之间心肌酶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心肌酶的升高及ECG的缺血性变化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比较其变化程度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酶值升高与ECG变化的程度与病变部位有关.结论:急性脑卒中可以引起心脏损害,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幅度和ECG缺血性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6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卒中类型及部位。结果:脑出血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比脑缺血组高,分别为58.1%、33.3%(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靠近中线部位(脑干、脑室、丘脑等)(62.7%)及脑叶(47.4%)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其它部位(18.2%),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综合征临床比较常见,其发生与脑卒中部位有关,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对心脏及其血管的影响大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张清  刘岐凤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53-1753,178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对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资料分析。结果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患者中,20例有心电图异常(42%),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心肌酶谱改变16例(34.0%),20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的16例(80%),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较缺血性卒中组高(P〈0.05);2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cTnT阳性者为8例,其中出血性卒中组有5例,缺血性卒中组有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合并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类型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对ECG及心肌酶的影响,从而得出各种情况下脑心综合症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间186例脑卒中患者心肌酶及ECG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脑心综合症)与卒中类型有关,与脑卒中部位有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cerebral cardiac syndrome,CCS)的发病机制及其对卒中患者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10月~2004年12月入院的40例脑心综合征患者与同期入院的心电图正常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以出血性卒中最多见,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延长(P<0.001)。结论: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卒中合并CCS患者的病变性质、部位、心电图、心肌酶检查、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CCS在出血性卒中发病率(51.43%),高于缺血性卒中(19.09%),病灶位于基底节及丘脑发病率较高(68.42%),心电图表现包括各种类型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等改变,实验室检查心肌酶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急性脑卒中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及时发现和治疗脑心综合征,可提高急性脑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郭竹琴  张颖  秦怡  王建强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9):794-794,84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体会。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多在出血后3~7d发生,除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外均有心电图异常及心肌酶谱升高,治疗上应注意保护心肌。其发生率为48.98%,且与脑出血部位有关,由高到低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基底节区、脑干、小脑及脑叶出血。合并脑心综合征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脑心综合征者(20.8%vs4.0%,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与出血的部位有关,临床上应重视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测定,治疗上要注意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脑心同源性卒中相关性 ,将 2 0例患者依脑心同源性卒中的不同情况选用抗心律失常 ,扩张脑、心血管 ,降低颅压等治疗或综合治疗后 ,脑、心梗死的缺血区血流增加 ,且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 (P<0 .0 5 ) ,而非脑、心梗死区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脑心综合征2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例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 CCS)患者的发生时间、病变类型、病变部位、意识障碍进行分析。结果CCS多发生在卒中后72h(63%);CCS发病率为(53.33%),其中基底节区组26.5%,丘脑组31.5%,脑干组25.0%,脑叶组17.0%;脑出血患者合并CCS发生率较脑梗死患者高,P〈0.05。结论脑心综合征发生常见丘脑、脑干部位病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158例,占85.0%,出血组与梗死组其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心电图的异常类型较多,可以是起博点异常、传导异常、复极异常等,如各类早博、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束支阻滞传导、ST-T改变、明显U波、Q-T延长及心肌梗死样改变等。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脑梗死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脑梗死的部位、面积密切相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其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与出血量小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出血组的心肌酶谱水平较高,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脑出血患者的心肌损伤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类心电图异常多为可逆性,随着脑卒中病情的控制、好转,其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13.
赵晓峰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92-189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症的发病机制、二者的因果关系及误诊的原因。方法通过对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脑心综合征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7%,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常。其中脑出血24例,脑梗塞26例,二者并发心肌梗塞的机率无明显差异。心肌梗塞多在脑卒中后第1~2周内发生。本组患者存活46例,死亡6例(12%)。结论脑心综合征是由于急性脑卒中后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心肌营养障碍、机体的应激性变化使脑灌注压降低,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较高等,以上诸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了脑血循环和冠脉循环紊乱而发生。因此,认为急性脑卒中与心脏卒中二者在发病进程中互为因果。脑心综合症容易误诊、漏诊,警示临床医生,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脑心综合征是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卒中急性颅脑外伤,累及丘脑下部、脑干和植物神经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发生类似急性心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衰及心电图的异常变化,随脑病好转,异常ECG亦随之恢复,称为脑心综合征,其不应包括脑卒中发生以前已有的心脏病。笔者收集了我院近1年来40例脑心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继发心电图、心肌酶谱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  杨职  江先娣  袁莉  方玲 《华夏医学》2006,19(2):190-192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对126例既往无心脏损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做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检测102例健康体检者与之对照分析。结果: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率46.8%,心电图异常率高达69.8%,心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律紊乱、S-T段及T波改变、Q-T间期延长、U波出现和心梗样图型,其中脑干及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发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1),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脑心综合征临床以心电图异常和心律失常常见,其次是心肌损伤,发生与脑卒中部位与类型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卒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的性质、范围及部位与其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326例急性脑卒中病例出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率在出血性卒中组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大的单灶卒中的心电异常率最高,但与多灶卒中相比无显著性增高,而二者均较小单灶卒中明显增高;在部位上脑干卒中心电异常率最高,脑叶也较高,二者均明显高于丘脑-基底节组及小脑组.结论 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改变与卒中性质、范围及部位有关,也与卒中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33例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CCS)患者作心肌酶谱检测,并对其病变部位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48.12%,其中脑叶组为23.94%,基底节、丘脑组为72.22%,脑干卒中组为80.76%。表明脑干及基底节、丘脑组发生CCS的比率较脑叶组高(P<0.05)。发现脑出血组心肌酶比脑梗死组心肌酶有明显升高。结论:CCS常发生在脑干及基底节、丘脑卒中患者中,且脑出血组心肌损害较严重,应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脑心同源性卒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心同源性座中相关性,将20例患者依脑心同源性卒中的不同情况选用抗心律失常,扩张脑、心血管、降低颅压等治疗或综合治疗后,脑、心梗死的缺血区血流增加,且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而非脑、心梗死区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郭道骝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151-115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确诊为脑心综合征的患者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在不同类别脑卒中患者中的比较,CI组与CH组,CI组与SAH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H组与SA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心肌酶谱异常,占60%,其中CI异常2例,占33.3%,CH组异常3例,占50%,SAH组异常1例,占16.7%。脑心综合征病死例数为4例,占40%,无脑心综合征病死例数5例,占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多为老年患者,继发性心脏损害易发生,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做好密切现察,对心脏的异常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使脑心综合征得以缓解或消除,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析脑心综合征的中西医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四年半来收治的81例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医学:在中风病中以中脏和中腑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比率较大。西医学:本研究中急性脑卒中再发脑心综合征的比率为40.5%。心脏损害表现主要是心电图异常,包括心律失常、ST-T段改变,另有心肌酶谱的异常,肌钙蛋白与肌红蛋白异常。其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密切相关,出血性脑卒中(59.3%)明显比缺血性脑卒中(40.7%)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学:脑与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密切联系。西医学: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脑实质中某些特定功能部位损害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失调、电解质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