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贝尼地平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服盐酸贝尼地平每次4 mg,2次/天;酒石酸美托洛尔初始量每次6.25 mg,2次/天,依患者耐受性渐增至每次12.5 mg。B组仅加服盐酸贝尼地平每次4 mg,2次/天。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均减少,心电图得到改善;A组总有效率为91.30%,B组总有效率为78.26%,两组比较心绞痛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出现头胀1例,肢端冰冷1例,面色潮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B组出现面红2例,心悸3例,头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尼地平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予以氯吡咯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小板计数(PLT)、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危险分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WBC、N、PLT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WBC、N、PL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危险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个月后从冠状动脉血栓方面判断疗效,A组有效率为76.92%,B组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有2例鼻衄、1例双下肢瘀斑瘀点;B组有1例呕吐,3例鼻衄及皮肤瘀斑瘀点,1例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结论:在抗血小板聚集、预防KD患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方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未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嘧达莫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双嘧达莫片2.5~3.5 mg/(kg.d)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含片20~80 mg/次含服,4~6次/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患儿精神状况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结论:双嘧达莫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F患者450例,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A组)150例,予通心络胶囊0.52g,3次/日,阿司匹林300mg/d;华法林组(B组)150例,予华法林1.25~5.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1.8~2.5;阿司匹林组(C组)15O例,予阿司匹林3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A组8.0%,B组4.0%(两组比较x^2=4.5455,P=0.0330),C组14.0%(与A组比较x^2=6.2937,p=0.0121)。华法林组有2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余两组无出血副作用。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不如华法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且不需检测INR。  相似文献   

5.
不同抗凝治疗预防紫癜性肾炎发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治疗预防紫癫性肾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过敏性紫癫患儿随机分为A组(基础治疗组)、B组(双嘧达莫+丹参组)、C组(肝素组),三组患儿每1-2周观察尿常规至治疗后6个月。结果:肾炎发生率分别为A组51.2%(22/43)、B组28.9%(13/45例)、C组6.25%(2/32例)。C组肾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A组(P<0.05和P<0.01),B组肾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未见出血等副作用。结论:抗凝治疗能预防紫癫性肾炎的发生,肝素组疗效优于双嘧达莫和丹参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和方法:将4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ACI)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每日疗法组(300mg,每日一次)、小剂量疗法组(50mg,每日一次)、间歇疗法组(300mg,每三日一次)及未服阿司匹林组,观察病人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变化。结果:三种疗法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A2)的程度相似,小剂量疗法及间歇疗法对前列环素(PGI2)生成无累积性抑制。结论:小剂量疗法和间歇疗法能改善PGI2-TXA2平衡,优于每日疗法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于趋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探究不同剂量及不同时期口服阿司匹林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取42只6个月龄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假手术组(A),余36只作为去势组。去势组分为阿司匹林预防组:去势对照组(B),去势阿司匹林(8.92 mg/kg)组(C),去势阿司匹林(26.75 mg/kg)组(D)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去势对照(E),阿司匹林(8.92 mg/kg)组(F),阿司匹林组(26.75 mg/kg)组(G)。预防组于去势后3 d给予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灌胃,治疗组于去势后12周灌胃。对42只大鼠双侧股骨干进行取材,对双侧股骨干行生物力学测定,右股骨干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观察骨密度变化。结果①骨密度:预防组B组的骨密度值较A、C、D明显下降;治疗组E组的骨密度值较A、F、G组明显下降(P<0.05)。②生物力学:预防部分与治疗部分的去势对照组较假手术组、去势8.92 mg/kg组及去势26.75 mg/kg的三点弯曲载荷显著降低(P<0.05)。预防组与治疗组同剂量间比较,预防组的最大破坏应力指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增加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增加骨质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5,(36):5078-5080
目的:比较枸地氯雷他定与阿伐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和B组(70例)。A组患者第1~2周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每日1次;第3~4周给予8.8 mg,每2日1次;第5~6周给予8.8 mg,每3日1次;第7~8周给予8.8 mg,每4日1次;第9~10周给予8.8 mg,每5日1次。B组患者第1~2周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第3~4周给予8 mg,每日2次;第5~6周给予8 mg,每日1次;第7~8周给予8 mg,每2日1次;第9~10周给予8 mg,每3日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0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浆组胺水平和症状体征总积分,并随访两组患者停药4周后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组胺水平和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与阿伐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均相当,但枸地氯雷他定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阿伐斯汀。  相似文献   

9.
应用奥美拉唑联合抗菌素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6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连服4周);B组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连服4周).两组均联用羟氨苄青霉素0.5 g(每日2次)和甲硝唑0.4 g(每日2次连服2周),两组均于停药后5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A组和B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6.88%(31/32)和80.00%(24/30),Hp根除率分别为90.63%(29/32)和70.00%(21/30),而且副作用少,适合老年消化性溃疡病人.  相似文献   

10.
百乐眠治疗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状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尚昆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36-1037
目的:观察百乐眠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伴有焦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均予以氨氯地平5 mg,1次/日降压治疗,B组加服盐酸帕罗西汀20m g,1次/日,C组加服百乐眠4粒,2次/日,疗程4周.结果:降压有效率B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A组(P<0.05),B、C两组基本相同(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伴焦虑症的患者,百乐眠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叶酸、维生素B族防止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n=60)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叶酸5 mg、维生素B620 mg、维生素B120.25 mg,每日1次;对照组(n=60)口服华法林2.5 mg,每日1次。均治疗3个月,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等指标和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2组均行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栓数、血栓直径、自发声影数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NR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及获INR稳定值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栓数、血栓直径和自发声影数与本组治疗前各相应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叶酸、维生素B族防止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形成与华法林比较,疗效差异并不显著,但前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且临床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 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2例、C组63例、D组61例,4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50mg、100mg、200mg、300mg,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用药前后相比,4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组对PAG的抑制作用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对P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每天200mg可能是一个较合理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小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寻找快捷、高效的控制发作全身抗炎药物。方法 :70例中、重度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二组 ,A组甲基强的松龙 2mg/ (kg 次 ) ,B组地塞米松 0 5mg/ (kg 次 ) ,两组均 8h一次静脉输注 ,2 4h后每 12h一次 ,连用 3天 ,并同时空气压缩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治疗后 2 4h及治疗后第 4天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 ,按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 4d后积分A组 1 41分 ,B组 3 13分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临床控制率分别为 2 7 5 %、13 3% ;显效分别为 6 5 0 %、5 3 3%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均 <0 0 5 )。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能控制气道炎症、缓解哮喘急性发作 ,不良反应较少 ,是较为理想的全身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08年1-9月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组(A组)及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A组与B组均先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继以10mg/h持续静脉泵入,观察15min后,如心率大于100次/min,再次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A组于首次应用地尔硫时,给予西地兰0.4mg静脉推注。结果用药过程中,A组5例、B组3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A组进入评价的20例有效17例(85%),B组进入评价的22例有效11例(50%)。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严秋霞 《海峡药学》2011,23(4):81-82
目的 观寨尼莫地平与阿司匹林联用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尼莫地平40mg口服,1日3次,同时合用阿司匹林50mg口服.1日3次;对照组只给尼莫地平40mg口服,1A3次.疗程为2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氨溴索两种方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95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用数字化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氨溴索序贯疗法,即静滴盐酸氨溴索15 mg,2次/d,3 d后改为口服盐酸氨溴索片30 mg,3次/d;对照组单纯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其成本-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成本分别为135.48和296.8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4.51和310.01。经敏感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成本分别为125.53和275.52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3.90和287.78。结论:氨溴索序贯疗法有效、安全、更经济,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第1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从第2天起剂量调整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1次/晚,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发病后48 h内开始给药,25 mg/次,2次/d,滴注时间不少于50 min,两次用药间隔时间控制在6 h左右。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梗死灶体积。对出院患者进行病情跟踪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0%、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4 d后,两组梗死灶体积均显著减小,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00%、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NIHSS评分,减小梗死灶体积,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缬沙坦和阿托托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全部患者经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胺碘酮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第1周600 mg/d,第2周减至400 mg/d,第3周减至200mg/d,并以200 mg/d剂量用药至满1年.治疗组加用缬沙坦80 mg/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10mg/晚.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1.2% (62/68)、86.5% (45/5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9和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窭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6.8%( 59/68)、85.3% (58/68)、82.4%(56/68)和71.2%( 37/52)、65.4%( 34/52)、59.6%(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