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9 ~ 2008)、OVID(1999 ~ 2008)、EBSCO(1999 ~ 2008)、Cochrane 图书馆(2000 ~ 2008)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9 ~ 2008),纳入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比较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 RevMan 5.0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6 个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罗哌卡因组215 例,布比卡因组215 例。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较低。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布比卡因组相比,罗哌卡因组的运动阻滞完全时间更长[MD=2.18 min,95%CI(0.32,4.03),P=0.02],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更短[SMD= – 1.82,95%CI(– 3.05,– 0.59),P=0.004],低血压发生率更低[OR=0.49,95%CI(0.31,0.80),P=0.004],但两组心率减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03,4.99),P=0.47]。
结论 等效剂量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相似,但罗哌卡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较轻微,适合下腹部以下手术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比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根据罗哌卡因比重不同分为E组与W组,各40例.E组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W组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T1~T4时,E组的MAP、HR、SV变化幅度小于W组(P<0....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轻比重罗哌卡因和重比重罗哌卡因进行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骨科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病人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轻比重组(n=30)给予11.25 mg的罗哌卡因(7.5 mg/ml)+2 ml的蒸馏水;重比重组(n=30)给予11.25 mg的罗哌卡因(7.5 mg/ml)+2 ml(5 mg/ml)的葡萄糖。轻比重组患者拟手术侧肢体(患肢)在上侧卧位,手术床头高低脚斜15°;重比重组病人拟手术侧肢体(患肢)向下侧卧位,手术床头低脚高倾斜15°。选择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指标包括:围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等检测指标、脊神经麻醉相关监测参数、麻醉恢复时间、麻醉成功率、病人及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两组麻醉平面达到T10水平的时间比较,结果显示重比重组的时间明显短于轻比重组(P0.05)。②两组阻滞后,重比重组侧卧时达到单侧完全阻滞的病人显著低于轻比重组(P0.05)。③手术侧和非手术侧两组麻醉后感觉平面消退2个脊髓节段的时间比较显示,轻比重组明显短于重比重组(P0.05)。④两组无因腰硬联合麻醉失败实施全身麻醉病例,麻醉过程中无因病人不适或烦躁应用镇静药物,所有病人手术侧麻醉阻滞脊髓节段均达到T10水平;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检测数据显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⑤两组麻醉质量及病人和手术医生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重比重罗哌卡因和轻比重罗哌卡因均可达到膝关节置换手术完善和可靠的麻醉效果,满意度高。轻比重局麻药可以提供高水准的单侧麻醉,且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恢复较快,因此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手术后肢体早期运动,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适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小儿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B组0.75%罗哌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3mg给药)、C组0.5%布比卡因2ml(按每厘米椎管长0.15mg给药)。用药后观察最高感觉阻滞平面等蛛网膜下腔阻滞运动和感觉参数、监测不同时间段的MAP、HR值和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A组最高阻滞平面、T10感觉平面阻滞持续时间、平面固定时间、运动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16、7.03、0.57、19.23、1.17,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0.21、6.78、0.78、17.98、1.23,P均〈0.05);A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弱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40.83、21.16、10.42,P均〈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36.01、21.16、9.60,P均〈0.05):B组运动恢复快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P〈0.05);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4.13、4.54,P均〉0.05)。结论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3mg用于小儿脊麻能达到安全麻醉:而0.7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15mg用于小儿脊麻,运动、感觉阻滞较布比卡因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依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罗哌卡因组40例和布比卡因组50例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布比卡因组运动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低于罗哌卡因组,而最大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的效果均较为明显,但罗哌卡因对产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0.l%罗哌卡因-芬太尼组和0.1%布比卡因-芬太尼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记录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感觉阻滞平面、新生儿A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分娩镇痛良好,负荷量5分钟后,罗哌卡因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P<0.01),此后两者镇痛效果相近。罗哌卡因组的平面上升速度比布比卡因组快。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的影响明显弱于布比卡因(P<0.01),布比卡因组的器械助产率达23%。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8.
比较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中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感觉和运动的不同阻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间隙阻滞采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的效能,并与布比卡因作比较。方法:选择48例ASAI-Ⅱ级行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经L3-4由旁正中进针。组I蛛网膜下间隙注入布比卡因7.5mg(0.19%4ml);组Ⅱ罗哌卡因7.5mg(0.19%4ml);组Ⅲ罗哌卡因10mg(0.25%4ml);组Ⅳ罗哌卡因12.5mg(0.13%4ml)。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程度。同时观察感觉与运动恢复的全过程,并于手术后随访有否不良反应及局部周围神经症状。结果:罗哌卡因7.5mg蛛网膜下间隙用药,可产生完善的麻醉,与布比卡因7.5mg相比,罗哌卡因7.5mg感觉阻滞消退至S1-2的时间、运动阻滞不完全程度发生率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或轻于7.5mg的布比卡因。而蛛网膜下间隙用罗哌卡因10mg,除运动组滞恢复时间短于布比卡因7.5mg(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用罗哌卡因12.5mg组,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高于7.5mg组。罗哌卡因7.5mg组术后均可早期排尿,4组病人均无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结论:(1)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罗哌卡因7.5mg可达到完全麻醉,适用于短小手术和门诊手术病人。(2)罗哌卡因10mg作用与布比卡因7.5mg相仿,用于蛛网膜下间隙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经产科检查预计能自然分娩的足月初孕产妇1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均于产妇宫颈口开至3~5cm且规律宫缩时进行硬膜外穿刺镇痛,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1μg/mL,对照组采用0.1%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1μg/mL。比较两组镇痛起效时间、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评分、产程及下肢运动能力。结果两组镇痛起效时间、VAS评分、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能力改良Bromage评分罗哌卡因组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效剂量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进行硬膜外分娩的镇痛效果相似,但运动阻滞程度较布比卡因低。 相似文献
10.
江伟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6):68-68
<正>分娩镇痛是利用各种麻醉药物和技术使正常阴式分娩产妇的疼痛得到缓解和解除[1],对母婴影响小或无,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安全,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11.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都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结构与理化特性均相近,具有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的特点。本研究主要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产妇硬膜外麻醉下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给予罗哌卡因麻醉,布比卡因组给予布比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感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高于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的运动恢复时间为(1.7±0.3)h,显著少于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的18.6%。结论: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罗哌卡因麻醉运动恢复更快,不良反应少,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联合镇痛药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以及与芬太尼或吗啡联合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剖剖宫产患者阻滞效果、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剖宫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例。经侧卧位L2-3间隙穿刺行阻滞麻醉。A组:罗哌卡因10mg,B组:罗吡卡因7.5mg 芬太尼25μg,C组:罗吡卡因7.5mg 吗啡0.2mg,D组:罗吡卡因5mg 芬太尼25μg。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术后随访并记录开始出现切口疼痛的时间,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2-6,高于其他组(P<0.05),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大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A组感觉阻滞时间与B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四组中。C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阻滞时间与B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明显比A组短(P<0.05)。在D组中,有66.7%的患者因感觉阻滞平面不完善,需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局麻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A组最为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患者术后均无头痛症状。结论:罗吡卡因加入芬太尼25μg,能减少局麻药的用量,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且不增加术后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有相类似的药理特性 ,目前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腰麻略有报道 ,但用于剖宫产腰麻报道甚少。本文分别对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麻剖宫产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观察 ,现报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临产妇共 80例行剖宫产手术 ,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 (R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罗哌卡因腰麻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罗哌卡因组(R)和布比卡因组(B),每组40例。在分别予0.5%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监测并记录注药前、注药后5min、10min、20min时MAP、HR、LF、HF、LF/HF、TF数值。结果 罗哌卡因组LF、TF、LF/HF均呈下降趋势,10min和20min数值与基础值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布比卡因组MAP、LF、TF、LF/HF下降明显,给药后5min数据与基础值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10min、20min数值与基础值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布比卡因组MAP、TF、5min LF、LF,/HF与同时段罗哌卡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0min和20min LF、LF/HF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HR和HF虽也呈下降趋势,但与基础值比较并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0.5%的罗哌卡因腰麻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要显著小于同浓度的布比卡因,该浓度的罗哌卡因腰麻安全性要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临床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60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随机被分为盐酸罗哌卡因组(R组),盐酸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30例。R组应用0.2%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0.5μg·mL-1;B组应用0.125%布比卡因 舒芬太尼0.5μg·mL-1。观察其镇痛效果、剂量、运动阻滞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R组和B组的VAS评分、用药总量无显著差异。两组对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也无显著差异,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术后硬膜外镇痛安全和可靠,其作用与布比卡因相比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等比重布比卡因液在下肢单侧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腰麻禁忌手术患者260例,年龄16~80岁,ASA Ⅰ~Ⅲ级.单侧下肢创伤患者230例和非创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等比重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组(1组)和重比重传统腰麻组(2组),手术时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不同比重布比卡因1.5~2mL实施麻醉.结果:1组取得了与2组相同的麻醉效果,其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达最高阻滞平面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2组(均P<0.05),最大感觉阻滞平面低于2组(P<0.01),其对循环的影响明显小于2组.结论: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寒战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R)和布比卡因(B)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6 mg和0.5%布比卡因10 mg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监测产妇围术期呼吸、循环的变化,测定麻醉阻滞平面,记录胎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观察记录产妇寒战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一般情况相同,SpO2均在95%以上,围术期循环变化无显著差别(P > 0.05);两组胎儿出生后Apgar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B组相比,R组产妇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低及寒战程度较轻(P < 0.05).结论:罗哌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产妇寒战的发生率较等效剂量的布比卡因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0.5%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ASA I~Ⅱ级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于L2-3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0.5%等比重罗哌卡因10 mg、12.5 mg、15 mg。观察三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及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血液动力学指标:①平均动脉压(MAP):A、B、C三组在各时间点显示MAP数值均无显著性(P>0.05)。②心率(HR):C组麻醉后10 min时,HR较A、B两组明显升高(P<0.05)。(2)麻醉效果:①三组感觉阻滞平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A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A组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A组硬膜外追加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C组麻黄素的应用剂量与A、B两组比较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A、B两组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后寒战反应对比观察显示B、C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等比重液12.5mg剂量应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更为有效、安全、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择期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分别采用0.375%罗哌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24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相比,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力血压、心率和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腺瘤手术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