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吸入麻醉中,麻醉气体吸附器的吸附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基本相同的麻醉条件下,60例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安氟醚组,每组根据氧流量再分为a、b、c3个组,氧流量分别为0.5、1.2L/min。观察并记录麻醉气体吸附器对异氟醚、安氟醚的吸附率,同时观察病人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在呼出麻醉气体浓度基本一致时,氧流量越大,吸附器维持99%以上吸附率的时间越短,并随时间的延长吸附率逐步下降。同时,维持相同吸附率的时间和病人年龄呈反比,和体重呈正比,与病人的性别、身高无关。吸附器对异氟醚和安氟醚的吸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吸入麻醉中保持较小氧流量,应用麻醉气体吸附器时,维持高吸附率的时间较长。同时,可以根据氧流量、患者性别、身高等估计麻醉气体吸附器的更换时间,减少麻醉气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流量氧异氟醚麻醉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32例患者被随机分两组,H组(15例):采用高流量(2 L/min)新鲜气体(氧)异氟醚麻醉;M组(17例):采用低流量(0.5 L/min)新鲜气体(氧)异氟醚麻醉。监测吸入麻醉后5、10、15、30、60 min的各气体浓度、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和使用异氟醚的量。结果60 min H组FIO2、FIInf、FEInf均高于M组(P<0.05);H组术中使用异氟醚量高于M组(P<0.05);两组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流量氧紧闭异氟醚麻醉与高流量同样安全,且麻醉过程平稳,节省了挥发性麻醉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控讨不同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与不同剂量芬太尼配伍组合对不孕症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级因不孕症需手术诊治患者60例,随机分为0.6%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A组)、0.9%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B组)、1.2%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组(C组),每组20例。采用异氟醚.芬太尼配伍的静吸复合麻醉方式,以AEP监测麻醉深度,PM9000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在不同组别维持相应的呼气末异氟醚浓度不变,术毕停止吸入麻醉药并进行洗肺,观察麻醉恢复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气管导管拔除后SpO2值。结果A、B两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值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异氟醚.较大剂量芬太尼配伍全身麻醉后患者苏醒快,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全麻各期段维持所需麻醉深度的异氟醚MAC及对其用量的影响。方法 :6 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 (Ⅰ )异氟醚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 ;对照组 (Ⅱ )单纯异氟醚吸入全麻组。连续监测麻醉各阶段的循环状态和MAC值 ,麻醉结束准确测量整个麻醉所用异氟醚量。结果 :两组术中镇痛良好 ,肌松满意 ,均无术中知晓。组 (Ⅰ )整个麻醉过程循环稳定 ,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HR)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波动小。组 (Ⅱ )整个麻醉过程中循环波动较大 ,与麻醉前和组 (Ⅰ )相比 ,MAP和HR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组 (Ⅱ )术中各阶段持循环稳定和手术所需MAC均明显高于组 (Ⅰ ) (P <0 0 5 ) ,整个麻醉异氟醚用量较大 ,与组 (Ⅰ )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异氟醚麻醉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行胃癌根治术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保障血流动力学稳定 ,减少吸入全麻药用量 ,在较浅吸入全麻基础上顺利完成手术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少朋  姜萍  杨禄坤 《广东医学》2003,24(7):729-730
目的 比较相同MAC浓度的地氟醚和异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2 0例 2 0~ 5 0岁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患者 ,均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以静脉异丙酚 2mg/kg ,琥珀胆碱 2mg/kg快速气管插管 ,单纯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控制呼吸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 4 7~ 6 0kPa。以TOF监测肌松 ,维持T4/T1 <2 5 %。以双导联方式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在 0 5 ,0 8,1 0 ,1 3 ,1 5MAC时的脑电边缘频率 (SEF)和双谱指数(BIS)的改变。结果 随MAC的增加SEF和BIS逐渐减小 ,呈负性线性相关关系 (r分别为 -0 95和 -0 99,P <0 0 1) ,两组间SEF和BIS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地氟醚对脑电图的影响与异氟醚相似 ;EEG对监测麻醉深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 index)是否可用于指导异氟醚与安氟醚麻醉。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n =10 ) :组Ⅰ为异氟醚指导组 (Iso t) ,组Ⅱ为异氟醚对照组 (Iso c) ,组Ⅲ为安氟醚指导组 (Enf t) ,组IV为安氟醚对照组 (Enf c)。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 index值在 30左右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及AEP index变化 ,并记录各麻醉药用量。结果 指导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大。对照组AEP index明显低于指导组 (P <0 .0 5 ) ,但麻醉维持过程相对较平稳 ,镇痛药与肌松药用量明显少于指导组。结论 AEP index可为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麻醉镇静与睡眠的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且能预测体动 ,但尚不能完全依赖AEP index来指导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安氟醚异氟醚临床上是否有交感兴奋作用并比较其强弱。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安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安氟醚组麻醉诱导平稳后吸入安氟醚使呼出气浓度维持 0 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 5min ,然后将呼出气浓度加大到 1MAC维持 5min ,异氟醚组方法及吸入浓度与安氟醚相同。两组在吸入麻醉药后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和HR。结果 :浓度在 0 5MAC时异氟醚组的MAP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 (P <0 0 1) ,而安氟醚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在 1MAC时异氟醚组 1~ 3minMAC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及麻醉前 (P <0 0 1)。安氟醚组 1MAC时 1~ 4minMAP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而HR较麻醉前快。结论 :异氟醚有较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安氟醚没有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内占位病人安氟醚吸入麻醉时不同诱导方法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20例病人随机分成硫贲妥钠组(T组)、咪唑安定组(M组)、依托咪脂组(E组)和异丙酚(P组),麻醉诱导前于L3-L4间隙用18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保证导管通畅,外接测压管,平卧位以腋中线水平为零点,采用水柱表法测腰部脑脊液压(LCSFP cm H2O)代表颅内压(ICP)。分别采用硫贲妥钠、咪唑安定、依托咪脂和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后即刻、吸入安氟醚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LCSFP的变化。结果T、E、P组麻醉诱导LCSFP明显降低,吸入安氟醚后不回升,并随着安氟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M组变化不明显。结论颅内占位病人安氟醚吸入麻醉时,给予硫贲妥钠、咪唑安定和依托咪脂等降低颅内压的药物麻醉诱导后,再吸入安氟醚不引起颅内压升高,而咪唑安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全身麻醉中,新鲜气体流量(或氧流量)与麻醉蒸气的输出浓度相关[1].即氧流量的改变不仅对麻醉蒸气的输出浓度有影响,而且对潮气量也有影响,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法,通过连续监测呼吸道内异氟醚(Isoflurane)在不同潮气量下的浓度变化,探讨潮气量改变时,ISO吸入浓度、呼出浓度和摄取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 ,其血 /气分配系数较其他常用吸入麻醉药低 ,诱导、苏醒迅速 ,麻醉深度更易调控。本文观察地氟醚吸入麻醉在老年人手术中的应用 ,并与异氟醚吸入麻醉作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ASAⅡ~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 30例 ,随机分成两组 :D组 (15例 )术中吸入地氟醚 ;I组 (15例 )术中吸入异氟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10 0mg ,阿托品 0 .5m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诱导前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 10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人异氟醚吸入麻醉作用的影响. 方法:择期全麻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A, B两组,每组10例. 麻醉前,A组患者静滴尼莫地平0.5 μg/(kg·min);B组患者以相同的速率静滴生理盐水. 使用M1025A型麻醉气体浓度监测仪监测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FETISO). 记录麻醉手术期血压、心率变化及全麻中异氟醚的用量. 抽取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和血糖水平. 结果:静滴尼莫地平后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 A组患者的平均FETISO为(11±4) mL/L,异氟醚消耗量为(4.1±0.5)mL/h,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P<0.01),后者平均FETISO 为(18±3) mL/L,异氟醚用量为(6.9±1.0)mL/h. 结论:0.5 μg/(kg·min)的尼莫地平可减少异氟醚的麻醉用量.  相似文献   

12.
曾春梅  周易 《海南医学》2006,17(1):66-67
目的乌拉地尔、硝酸甘油和吸入麻醉药用于控制麻醉期间高血压的选择.方法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态分级标准)Ⅱ~Ⅲ级病例75例,按治疗药不同分成4组,A组15例用乌拉地尔、B组20例用硝酸甘油、C组20例用异氟醚,D组20例用安氟醚.其中硬膜外麻醉26例(占34.67%),麻醉药为利多卡因;全身麻醉49例(占65.33%),麻醉诱导药安定、芬太尼、羟基丁酸钠、丙泊酚和琥珀胆碱.麻醉维持药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间断静注,低浓度安氟醚或异氟醚吸入.治疗A组乌拉地尔0.1~0.15mgkg-1·min-1、B组硝酸甘油1~5μg·kg-1·min-1、C组1.5~2.5MAC异氟醚、D组吸入与C组相同浓度的安氟醚.硬膜外麻醉先静注氟哌啶醇2.5mg和哌替啶50mg,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安氟醚;全身麻醉则直接加大该两药的吸入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肱动脉平均压(MBAP)、心率(HR)、显效时间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值.结果MBAP项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R项A组与C组和D组比较;B组与C组和D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效时间项A组与B组、C组和D组比较;B组与C组和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PP项A组与C组和D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乌拉地尔、硝酸甘油和吸入麻醉药均能有效控制麻醉期间的高血压,但在迅速降低RPP上,安氟醚和异氟醚均优于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而安氟醚又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调控下,老年人硬膜外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异氟醚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异氟醚用量以及术中应激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腹部胃肠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硬膜外罗哌卡因用药浓度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A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推注生理盐水+单纯异氟醚(ISO)吸入麻醉;B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2%罗哌卡因(R)+ISO;C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375%R+ISO;D组为硬膜外腔推注0.5%R+ISO。术中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50~60之间。术中监测并每隔5min记录吸入异氟醚浓度(FIiso)、呼末异氟醚浓度(FE'iso)、SBP、DBP和HR;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1h(T2)及2h(T3)抽血测皮质醇及白介素6(IL-6)。结果:①C、D两组术中平均MAP较低,每5分钟的变化值较小,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C组和D组的术中平均吸入异氟醚浓度(FIiso)及其每5分钟变化值明显低于A组(P〈0.05);C、D两组分别减少术中异氟醚用量约21%和23%,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组和B组血浆皮质醇及IL-6浓度在T2和T3均明显高于T1(P〈0.05),C、D两组血浆皮质醇升高不明显,IL-6在T3时升高,其中D组升高幅度较小,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BIS反馈调控下,0.375%、0.5%罗哌卡因硬膜外复合全麻时术中MAP适度降低,波动较小,且异氟醚用量分别减少约21%和23%,并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浆皮质醇及IL-6的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七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疗效。方法将6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均分为面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两组,记录两组患儿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手术室时间,术中摇头、肢体活动以及术后呕吐等指标。结果两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氟醚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1);七氟醚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安全离开手术室的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P0.05)。从术中摇头、肢体活动来看,七氟醚组明显少于氯胺酮组(P0.01)。两组术后呕吐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外科手术明显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其诱导及苏醒迅速,术中摇头、肢体活动率低,是一种应用于小儿较理想的麻醉诱导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地氟醚麻醉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AEP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和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监测麻醉前(T1)、注射异丙酚后2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2min(T4)、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T5),1.0MAC(T6)和1.3MAC(T7)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Ep指数。结果: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老年组心率与麻醉前相比亦显著减慢(P〈0.05)。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MAC~1.3MAC递增时,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AEP指数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0MAC和1.3MAC时AEP指数较0.6MAC时显著降低(P〈0.05),但中青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各浓度间AE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氟醚各呼气末浓度时,老年组AEP指数均低于同时间点中青年组(P〈0.05)。AEP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和-0.980(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麻醉深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观察高位硬膜外阻滞加七氟醚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将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2 0例随机分为单纯七氟醚麻醉组 (A组 )和七氟醚加硬膜外组 (B组 )。结果 :A组病人插管时血压、心率、术中心率、拔管时血压显著高于麻醉前 (P <0 0 1 ) ,并且显著高于B组。而B组病人插管时的血压、心率、术中心率、拔管时血压与麻醉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B组病人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A组 ,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A组 (P <0 0 1 )。结论 :高位硬膜外阻滞加七氟醚麻醉优于单纯七氟醚麻醉  相似文献   

17.
吴昊 《当代医学》2014,(23):47-48
目的:分析七氟醚和氨氟醚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湘乡市人民医院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和氨氟醚组(n=62)。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再使患者与麻醉机相连。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8~1.0 L/min,氨氟醚组吸入氨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3~0.5 L/min,麻醉维持过程中保持1.9%的七氟醚浓度和1.7%的氨氟醚浓度。记录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正确回答姓名时间、正确回答生日时间、发生躁动的例数、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七氟醚组患者的睁眼时间与氨氟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七氟醚组合安氟醚组的拔管时间(min)、睁眼时间(min)、回答姓名时间(min)和回答生日时间(min)分别为:(14.67±3.85)、(6.72±3.21)、(18.32±3.62)和(19.07±8.86)以及(15.54±4.08)、(20.86±5.37)(、19.89±6.85)和(21.64±8.75)。七氟醚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9.68%和4.84%)与氨氟醚组(25.81%和2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的麻醉效果优于氨氟醚,具有麻醉诱导快、对呼吸道刺激作用小、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对大鼠麻醉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方法 将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吸入箱麻醉(A组)、不插管面罩麻醉(B组)、气管插管吸入麻醉(C组)5 h,进行吸入麻醉药浓度可控性、大鼠生命体征、术中及术后死亡率比较.结果 麻醉2 h A组大鼠死亡率为15%,处理结束时共死亡6只,并且麻醉箱内麻醉药气体浓度波动明显,目标浓度难以维持.B组与C组异氟醚吸入浓度恒定,维持平稳.B组麻醉3 h内未出现大鼠呼吸抑制及死亡,麻醉结束时死亡率为20%.处理结束后1 d C组死亡2只,术后7 d C组共死亡3只,A、B组无大鼠死亡,麻醉后死亡率C组高于A、B组.结论 异氟醚面罩及气管插管吸入麻醉能保证准确、平稳的麻醉药吸入浓度;大鼠异氟醚吸入麻醉3 h内行面罩吸入是简便安全的,同时减少术后死亡率;长于3 h的吸入麻醉最好进行气管插管,但同时也会使术后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地氟醚和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地氟醚组和异氟醚组 ,每组各 10例。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麻醉下气管插管。Ⅰ组不给吸入麻醉药 ,Ⅱ组吸入地氟醚 ,Ⅲ组吸入异氟醚 ,记录麻醉前、麻醉后 30min、6 0min、90min、12 0min、术毕的SBp、DBp、HR、SPO2 、PETCO2 、ETAC。麻醉前、术毕、术后 2 4h抽静脉血 2ml检测cTnI。结果 患者麻醉后SBp、DBp均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SPO2 、PETCO2 麻醉前后在正常值范围。术毕、术后 2 4hcTnⅠ比麻醉前升高 (P <0 0 5 ) ,但组间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血液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对cTnⅠ无明显影响 ,地氟醚与异氟醚麻醉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cTnⅠ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20.
陈书萍  骆州富  周媛媛 《当代医学》2009,15(30):155-156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低流量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时药代动力学、苏醒过程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成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I组)。麻醉诱导插管后连接Drager麻醉机,S组吸入七氟醚/O2,挥发罐浓度(Fv)1.2~1.8MAC(2~3%);I组吸入异氟醚/O2,Fv2.2~2.6MAC(2.5%~3%)。术中用麻醉气体监护仪连续监测吸入气浓度(F1)、肺泡气浓度(FA)以及F1O2、PETCO2、MAP、HR。记录肺泡气浓度上升速率(FA/FI)、肺清除率(FA/FAO),诱导期FA/F1=0.5的时间,苏醒期FA/FAO=0.5的时间,术毕观察病人苏醒时间、有无苏醒期躁动。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至气腹前MAP、HR偏低,气腹时略有升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FA/F1=0.5的时间S组较I组短(P〈0.01)。S组FA/F1比值较I组高,上升速度较I组快,FA/FAO降低速度1分钟内较I组快(P〈0.05)。术后苏醒期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S组低于I组。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快,苏醒期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