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职工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3703例测量坐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用眼底镜检查视网膜动脉情况,分析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在3703例职工中检出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450例,检出率为12.2%,其中I度视网膜动脉硬化426例,II度24例,未发现视网膜动脉硬化III级和IV级患者。与无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相比,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年龄较大,同时视网膜动脉硬化多发生于男性;检验显示:高血压患者多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结论:我校职工视网膜动脉检出率为12.2%,年龄和高血压是影响视网膜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心脑血管病早期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应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的BP-203RPEⅡ(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对800例健康体检人群及心血管科患者进行brachial-ankle artery(baPWV)测量,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baPWV增高与高血压直接相关(OR=6.528,95%CI=3.137-12.763,P<0.05);与吸烟(OR=6.446,95%=2.411-17.235)、高血脂(OR=4.694,95%=2.200-10.014)、性别(男性)(OR=3.100,95%CI=1.106-8.687)高盐饮食、高龄密切相关(P<0.05);(2)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均产生影响,但程度有所不同;baPWV可作为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孟飞燕 《当代医学》2014,(5):114-1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并评价颈动脉硬化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商丘市睢阳区公费医疗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并与7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记录传统的脑血管疾病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全面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对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相关并有预测价值相似的地方,经过对患者进行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现象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结论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跟脑梗死有一定关系,将颈动脉硬化结合脑梗死进行预测,能够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任杰  殷瑛  赵兴胜 《医学综述》2009,15(9):1358-1360
高血压和糖代谢调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促发因素,动脉硬化为心血管事件致病关键环节,考虑到动脉硬化程度评估在心脑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作为无创的评估动脉僵硬度和动脉阻塞程度的指标,其作用也正日益引起重视。本文主要讨论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对动脉硬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动脉硬化早期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MRA对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程度评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程度和特征,评价MRA对颅内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东芝1.5TMRI对140例脑梗塞患者和156例正常人进行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脑梗塞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正常组、重度颅内动脉硬化梗塞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颅内动脉硬化与脑梗塞有很好的相关性,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MRA对颅内动脉硬化分度及早期血管狭窄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刘彩霞  张曼萍  彭立  王玲 《海南医学》2014,25(1):108-109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群眼底动脉硬化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与控制脑卒中等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常规体检的l258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眼底、血压、血脂、血糖及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比,男性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高于女性,嗜烟、嗜酒、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颈动脉硬化者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比无相关情况者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老年人群眼底动脉硬化相关的各项因素为年龄、性别、烟酒史和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颈动脉硬化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动脉硬化倾向,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彭玲湘  范咏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04+1227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 320例住院患者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等血管病变项目检测,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管弹性状况。结果: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患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龄是baPWV评价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患病率随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上升(P<0.01);ABI异常与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呈负相关。结论:动脉硬化检测在评价心血管病变的预后及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430-1432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眼底动脉硬化的情况,探讨眼底动脉硬化与高血压、高血脂、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分析眼底动脉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寻求对具职业特点的人群小动脉硬化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根据2009~2010年度在某院体检中心体检的3 200名蚌埠市直机关职工的眼底情况,并观察其年龄、性别、血压、血脂等情况。结果:眼底动脉硬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有明显增加趋势,检出896例患有眼底动脉硬化,检出率为28.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8.14%,女性检出率为27.79%;在896例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有421例,占眼底动脉硬化患者46.99%,高血脂患者有403例,占眼底动脉硬化患者44.98%。结论:眼底动脉硬化与年龄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生活习惯是眼底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是防治眼底动脉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依靠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AASI的提出为动脉硬化的研究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提供了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对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临床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九州大学第二内科的佐渡岛省三副教授在第18届日本脑卒中学会上报告了脑梗塞中脑动脉硬化的作用,发现脑灌流压下降及脑氧摄取率升高在脑梗塞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佐渡岛首先阐明,近年来除高血压外的脑动脉硬化促进因素的比重有所增加。佐渡岛对尸检病例的脑动脉硬化程度与患者的背景因素进行了比较。有高血压的病例中,1986~1990年(后期)的动脉硬化指数低于1961~1976年(前期),相反血压正常者的动脉硬化指数后期高于前期。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汤是常用的滋阴补肾方剂,有广泛的治疗用途,本文重点讨论本方对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防治,从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本方对动脉硬化性疾病各危险因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以说明本方对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冯文焕  汪大望 《浙江医学》2001,23(12):712-7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尿白蛋白/肌酐(Alb/Cr)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9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比较下肢动脉不同硬化程度患者的尿白蛋白/肌酐(Alb/Cr)等相关因素.结果下肢动脉硬化组的年龄大于无下肢动脉硬化组(P<0.001),但年龄对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影响(P>0.05).重度下肢动脉硬化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下肢动脉硬化组和轻度下肢动脉硬化组(均P<0.05),无下肢动脉硬化组与轻度下肢动脉硬化组无差别(P>0.05).下肢动脉硬化程度与尿Alb/Cr、年龄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53、0.468,均P<0.001),与HDL-C呈负相关(rs=-0.214,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尿Alb/Cr的OR值分别为2.1221(95%CI为1.1970~3.7621)和2.7286(95%CI为1.6173~4.6036),P<0.001和0.05.结论年龄是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尿Alb/Cr与下肢动脉硬化发生密切相关.HDL-C是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视网膜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硬化的预测.方法 收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0例进行眼底检查并拍照,根据血脂、血糖情况分为高血脂合并高血糖组、高血糖组、高血脂组、无合并因素组.通过观察每组中眼底动脉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每组中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并进行预测性分析.结果 高血糖合并高血脂组患者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系数为0.829,高血糖组为0.674,高血脂组为0.620,无合并因素组为0.613.单纯视网膜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硬化的阳性预测值为43.9%,合并高血脂时阳性预测值为59.6%,合并高血糖时阳性预测值为52.6%,同时合并高血糖和高血脂时阳性预测值为58.8%.结论 高血脂、高血糖对视网膜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均有影响,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对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的关系,寻找监测下肢动脉硬化的标志物。方法彩超测量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内膜厚度(IMT),以IMT≥0.7 mm分为糖尿病动脉硬化组,〈0.7 mm为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TG/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吸烟的差别,多元线性回归及ROC曲线对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动脉硬化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HDL-C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TG/HDL-C比值是独立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TG/HDL-C比值曲线下面积为0.71,界定值为0.11,灵敏度为0.77,特异度为0.61。结论 TG/HDL-C比值升高是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比值〉0.11时,提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TG/HDL-C比值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方法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早期检测对评估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因子.结果在出现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中早期均可检测到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结论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硬化病变对评估患者预后并发心脑血管及肾动脉硬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02例脑梗死患者与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P<0.01).结论 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海方  朱一晋  吴建胜 《浙江医学》2022,44(15):1655-1659
目的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11月在乐清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人群17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入选对象根据是否有MAFLD或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其中MAFLD未合并颈动脉硬化组343例,MAFLD合并颈动脉硬化组329例,无MAFLD合并颈动脉硬化组401例,无MAFLD无颈动脉硬化组627例。所有患者均行生化指标检测以及患者健康状况问卷9(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问卷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FLD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各组年龄、糖尿病比例、FBG、WB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HOMA-IR)、空腹胰岛素、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及PSQI调查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LDL-C、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得分均为MAFLD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MAFLD患者应常规筛查其抑郁症状,加强动脉内膜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高校教师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6月在学校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在高校职教师体检报告。根据眼底镜检查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对比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567例职工进行检查,检查出视网膜动脉硬化124例,检出率为21.9%,此外就所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进行组件比较,年龄,男性体重指数和糖尿病和R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导致高校教师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原因主要有年龄、性别、体重以及高血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中青年早期动脉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中青年人群420例,根据是否合并早期动脉硬化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早期动脉硬化组(n=157)与非早期动脉硬化组(n=263),对比其超声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青年人群早期动脉硬化出现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对中青年人群早期动脉硬化的评估价值。结果:早期动脉硬化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高于非早期动脉硬化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吸烟、饮酒及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尿酸(UA)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体检者12 25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 875例和非肥胖组10 384例,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和无动脉硬化组。记录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以及血压、血尿酸、血糖、血脂和baPW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肥胖人群baPWV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尿酸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血尿酸、BMI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12 259例体检者中肥胖者1 875例(15.29%),肥胖人群动脉硬化检出905例(7.38%)。动脉硬化组血UA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硬化组(P<0.05);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动脉硬化组与无动脉硬化组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UA与baPWV、SBP、DBP、BMI、FBG、TG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SBP、DBP、BMI、TC、LDLC、FBG、UA均是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UA>350.05 μmol/L联合BMI>24.45 kg/m2对肥胖人群发生动脉硬化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结论肥胖人群伴血UA高于350.05 μmol/L者更易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