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病因一、病因之屬於外感者 (1)熱盛發黄,太陽病中風,以火刼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必發黃。太陽病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黄。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黄。  相似文献   

2.
粉刺一名肺風粉刺,俗称酒刺,是常見的一种皮膚病。多发于青年男女,到了三十歲后,症狀能逐漸減輕,不治自愈。此病虽然对健康沒有什么影响,但对青年男女來說,确实有碍美观。因此,他(她)們是不放松治療的,所以中医外科門診上这种皮膚病并不少見。病因本病的發生原因,(外科启玄)說:“肺气不清,受風顽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結而成。”(石室秘錄)說:“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風吹之,多生此疵,”(外科大成)说:“由肺經血热郁滯不行而生。”(医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感冒     
一、病名感冒,在汉唐以前的醫書上叫做‘伤風寒’,或者叫做‘中寒’。內经說:‘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湿之區,風氣柔弱,易伤風寒。’金匱要略說:‘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甚而傷寒論說的‘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塞。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的‘傷寒病’;‘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  相似文献   

4.
遼寧省松樹麻風病院由中医治療麻風病已初步進行總結,这是在去年繼河北省石家莊中医治療乙型腦炎收到卓越療效后,又一新的成就。因此,充分發揮中医力量,治療各种急、慢性傳染病是有很大的可能,这說明了我國医学丰富多采以及党和政府号召繼承和發揚祖國医学遺産为社会主义建設服务的正確性。該院在1955年5月有住院患者要要由中医治療麻風病,引起了領導上高度重視,当聘請了中医師郭利生,在同年六月間选擇了疣型患者十人,似結核型  相似文献   

5.
(丁)治疗温病疗法举隅:温病的治疗方法,是繼承前人加以發展或是新的創造和發見。温病的优秀的疗法,首先是“辛涼解肌法”。如太陰温病初起,但热不惡寒而渴者,用銀翹散辛涼解肌。使用辛涼剂的方法,內經中已經說过:“風淫于內,治以辛涼”。刘河間曾说:“不知辛涼之剂,大能开發郁結,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热之药,攻表不中,其病轉  相似文献   

6.
中風第二“人百病,首中風, 驟然得,八方通,”“原註”:①內經云,風为百病之長也,昔医云,中脉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著四肢,中經則口眼喎斜,中血脉則半身不遂。②中風病,驟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湧,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謂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淺說”,中風一名,首見內經,漢張仲景氏著伤寒論与金匱要略中亦曾对于“風”病詳加論列,隋巢氏病源也一開始就描述“風病諸候”,其“風病  相似文献   

7.
麻风的病因古代文献对于麻風的認識,在內經士,以为是“風气与太陽俱入,客于脉俞,散于分肉之間,与衞气相干”。与“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癘風”。这是說麻風病因为“風气”或“風寒”。巢元方病源論:(公元610)謂麻風病“皆从風湿冷得之”。又謂“虚風因湿,和合生虫,便卽作患”。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为現代治疗医学的尖端,到目前为止,还沒有理想的治疗法。在党的领导下,經过整風和总路线学习,解放思想,發揚了敢想、敢干的精神,在学習祖国医学遺产的过程中,与現代物理治疗学相結合,运用了穴位电針游子透入疗法,治疗110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组有效率达到100%,在全  相似文献   

9.
風湿性关節炎,古称为痺,論其病因則为“風寒湿三气雜至合而为病”。因此,分有“行痺”“痛痺”与“著痺”等类:(一)“行痺”——其症狀为疼痛,遊走不定,或紅或腫,伸屈不能,有时上半身疼痛,有时下半身疼痛,其脉多浮緩。該症相当于現在之所謂“遊走性关節風湿痛”。(二)“痛痺”——其症狀为遍身疼痛,或腰背腫痛,不能轉側,皮膚不仁,痛如虎咬,發作剧烈,汗出身重,脚膝不能屈伸,其脉多緊。該症相当于現在之所謂“急性風  相似文献   

10.
一、中國醫學文獻是否有流行性感冒的記載 流行性感冒是近代醫學的一種疾病名稱,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尚無流行性感冒的病名記載,在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頗似流感之初起症狀,然此乃多種急性熱病初起之共同症狀,不能認爲即係指倏忽傳遍各地之流感而言。宋以後醫籍,多提及傷風感冒,北宋楊仁齋直指方曾有:「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的記載,似亦不能認爲所提「感冒」二字,即係流感。近人陸淵雷氏於所著傷寒今釋中引素問熱論所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兩熱字皆指發熱,蓋自其主要症狀而言,則曰熱病。千金方引小品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  相似文献   

11.
麻風反应神經痛是麻風病急性活躍期一种常見的症状,它的發作常使患者肉体及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筆者曾試用眼鏡蛇毒治療麻風反应神經痛九例,经初步观察,效果尚佳。病例选择 本文九例均为瘤型麻夙反应神经痛,重度落痛三例;中等四例;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关于我院开展中医治疗麻風病的情况和經驗,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师已于1956年分別在“江西中医药”(六月号)和“中医杂誌”(七月号)撰文發表。现又經过八个多月时間,我院中医治疗麻风病例迭有增加,疗效更加确切,如我院1952—1955年四年內用楓类药治疗出院仅145人,自採用中药疗法后,15个月来出院即达81人。中医治疗麻風效果比較显著,确有研究价值。現將一年  相似文献   

13.
“黄帝內經”里面用了很大篇幅討論关于疾病学各方面的問題,为后世病因、病理、辨証等学說提供了發展的基礎。李念莪氏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編入內經知要“病能篇”,而所占比重最大,正說明了这一方面的內容是丰富多采的。根据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病能篇大体上可分的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疾病总論,包括病因、病理以及按系統分类、辨証等。第二部分相当于疾病各論,具体討論了一些常見的病症、如風、厥、伤寒、瘧、咳、喘、膨脹、  相似文献   

14.
辛、运动器病症 1.风湿(以發热一身疼痛發作与天陰有关为主征的疾病) 2.痹(以个别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征的疾病) 3.歴節(以多数关節腫痛不可屈伸發热为主征的疾病) 4.手指臂腫(如字义的一个症狀) 概要介紹:以上四种病症的主征,都是运动器病变的表現,綜合“風湿”和“歴節”的条文中所说的一系列的症候群分析一下,很近似现代医学中所謂  相似文献   

15.
第一 風 內經所說的風病,范圍很广,汉唐以后,渐界划,宋元以后更为明确。素间風論說:“風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癘風,或为偏枯,或为風也,其病各巽,其名不同”。又說:“風气藏于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灑然寒,闭则热而悶。……風寒客于脉而不去,名(?)癘風”。又  相似文献   

16.
〔前言〕發熱是一种常見的症狀。很多疾病均可引起。以現代医学言,其主要原因为感染,次为外科手術后以及神經性,脫水、出血后、藥物、环境等因素。其發生机理为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体溫中樞,引起体溫調節紊乱所致。由於發熱是認識疾病的一个重要指针,祖國医学家如張仲景、吳鞠通对發熱的原因、經过、病理性質、以及發熱的程度,兼証的有無,曾經作过描述;以此作为治療發熱病的理論基礎。現將中医对發熱的認識及治療原則歸納如下: 〔病因〕內經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  相似文献   

17.
臨症瑣談     
洋口镇某鞋鋪有男孩四歲,病發热不能食,手足厥冷,上吐下瀉。所吐之痰涎甚清,以物挑之如綫面然;下瀉則水糞兼有。甲医断为不治之病,乙医治之三日而病愈甚,乃求診于余。视其面色皎白微黄,按其脉微小而緩,捫其鼻尖冶甚。謂病家曰,此小儿科所謂“慢脾風”症也。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邓旭光 《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以中医、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研究成果为基础,我年高血压病临床诊治体会,主要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病位及发病机理等问题。提出(1) 中医无高血压病专门病名,为改变目前以症名代病名的局面,可吸收西医病名“高血压病”,作为中医病名;(2)中医的“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高血压病的病位初起在“肝”、“脾”,继而影响至“心”、“肾”;(3)气血运行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是高血压病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血压病的总病机应为: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破伤風的认识張仲景云:“病者身热足寒,頸項强直,惡寒,时头热面赤,独头动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又云:“痙为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脚攀急,必齘齿”。巢氏病源云:“風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俛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又云:“夫腕折伤,皮肉作瘡者,慎不可当風自扇,若風入瘡内犯諸經絡,即至痙,痙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  相似文献   

20.
辛辣在祖国医学中屬于“五味”之一,辛味药多有“發散”、“升浮”等作用,所以常用于感冒風塞、猝倒等症。本实驗的目的是通过辛辣刺激对健康人可能引起的主观感觉,及血压、脉搏变化的观察,来体会祖国医学应用辛味药治病的原理和辛味药的局部刺激的一般反射作用,其次是給应用辛味药时确定适应症和禁忌提供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