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GC-MS分析蚕蛹油中脂肪酸的成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化学法提取的蚕蛹油经甲酯化后,分析其脂肪酸的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 质谱(GC-MS)技术及图谱检索,对蚕蛹油中脂肪酸的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蚕蛹油中含9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9.88%,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高达71.4%。结论:α-亚麻酸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和抗癌等生物功能,本研究为α-亚麻酸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岩  张幼怡 《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2):793-796
 目的:介绍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非经典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的进展?方法:以国外发表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对α1-AR激活细胞内多种非经典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综述?结果:α1<-sub>-AR可激活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信号系统,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系统,腺苷酸环化酶-cAMP信号系统以及PI3激酶和磷脂酶D等信号转导途径?结论:α1-AR 通过这些复杂的、多元的、网络化的信号转导过程来实现对心血管、神经体液等多系统的生理活动的精细调节?  相似文献   

3.
软枣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软枣猕猴桃根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上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光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毛花猕猴桃酸B,2α,3α,24-三羟基1-12-烯-28-乌苏酸和胡萝卜苷。结论:毛花猕猴桃酸B,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和β-谷甾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及稳定性。方法:通过调节溶液pH值制备出补骨脂素包合物,并用显微熔点测定、差示扫描量热、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利用补骨脂素的α,β-不饱和内酯特性建立了一种制备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新方法。结论: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高于补骨脂素单体。  相似文献   

5.
γ-氨基丁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惊厥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寻求具有抗惊厥活性,容易进入脑内的非毒性的γ-氨基丁酸衍生物。方法:通过亚胺键将γ-氨基丁酸接到一个亲脂性载体上,设计并合成了16个γ-氨基丁酸衍生物,测试其抗惊厥活性。结果:有6个化合物具有抗惊厥活性。结论:通过亚胺键将一个亲脂性载体接到γ-氨基丁酸上制成的衍生物可能具有抗惊厥活性。  相似文献   

6.
水溶性高聚物对药物-环糊精包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水溶性高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二醇(PEG)对药物与β-环糊精(β-CD)包合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相溶解度法研究了药物在β-CD溶液中或同时含有β-CD和高聚物的溶液中的热力学性质。结果:在β-CD溶液中水溶性高聚物的最佳浓度区域为1.5~3.0g·L-1。低浓度PVP或PEG对β-CD溶液的粘度没有显著影响;2.5g·L-1PEG的加入使β-CD对氯霉素的增溶效率增加了15%,而2. 5g·L-1PVP则使β-CD对核黄素的增溶效率增加了98%。说明水溶性高聚物可以增强β-CD对药物的增溶效率;在包合介质中加入高聚物使得包合反应的ΔH负值增大,同时ΔS负值也增大,说明焓效应是包合作用的原动力。结论:水溶性高聚物可以增加药物与β-CD的包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β-胡萝卜素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制剂β-胡萝卜素包合物(β-C-IC)的工艺条件对包合物的影响。方法:以β-环糊精(β-CD)为载体,用饱和水溶液法和机械研磨法制备β-C-IC,考察抗氧剂对机械研磨法制备β-C-IC包裹率和收得率的影响,差示热分析研究β-C特征吸收峰,分光光度法测定β-C含量。结果:机械研磨法可提高β-C的包裹率和收得率,在机械研磨法中加入适量抗氧剂可进一步提高β-C的包裹率和收得率。结论:机械研磨法有希望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工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酶电极法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固定化L-乳酸氧化酶与H202电极构成酶电极,研究了乳酸(盐)酶电极分析法的各种分析条件及参数,并与非水滴定法对比测定了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及D,L-外消旋乳酸钠的含量。结果:供试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含量约占乳酸钠总量的10%。结论:乳酸钠注射液属于不等量立体异构体药物。采用酶电极法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的L-乳酸钠含量具有专一性高、成本低、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考察其有关性质。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结果:经UV,IR,DSC及相溶解度图法鉴定,表明双氯芬酸钠与β-环糊精确已形成包合物,含量测定证明包合物主、客分子比为1:1。结论:双氯芬酸钠-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双氯芬酸钠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并减小其对胃粘膜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运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方法:选用7种有代表性的川产道地中药材,通过辐照剂量的筛选,对中药材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霉变和虫蛀、细菌生长活力,感观形态及组织形态学,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毒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经8000Gy辐照后的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组织形态和感观性态不变,能有效地防止霉变和虫蛀,无毒副作用且卫生安全。结论:应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GC-MS法分析中药索骨丹中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秦岭南坡中药材索骨丹中脂肪酸成分。方法: 采用乙醚索氏抽提法提取中药材索骨丹中的脂肪油,经BF3-CH3-OH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的组成。结果: 索骨丹的脂肪酸含量为1.686%,试验共分出24个峰,确定了索骨丹所含有的24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亚油酸(41.539%)、α-亚麻酸(23.191%)、棕榈酸(18.824%)、硬脂酸(3.408%)、芥酸(1.506%)、油酸(1.388%)和二十四烯酸(1.036%),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0.314%。结论: 秦岭南坡产索骨丹药材中含有多种重要脂肪酸成分,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索骨丹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方香蒲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斌  陆蕴和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587-590
 目的:研究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花粉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烷-3,6-二酮(Ⅰ)、赤藓醇(Ⅱ)、柚皮素(Ⅲ)、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Ⅳ和异鼠李素-3-O(2G-α-L-鼠李糖基)-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香蒲新苷,V)。结论:5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Ⅱ为首次在香蒲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薯莨块茎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测定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块茎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的含量及种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从脂肪酸组份中分离出50个峰,鉴定出12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有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21.59%)、十六酸(棕榈酸,16.22%)等;挥发油组分中分离出32个峰,鉴定出32种化合物,其中间甲基苯酚、苯酚、2-甲基苯酚含量较高,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26.92%,18.95%,12.12%.结论:对薯莨块茎中脂肪酸、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测定,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薯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梗豨莶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梗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鉴定其化学结构。方法:采用柱层色谱法进行分离,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用IR,MS,1HNMR,13CNMR和2D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经光谱鉴定化合物为:化合物Ⅰ大花酸(grandifloric acid),化合物Ⅱ16β,17-二羟基 贝壳杉烷(16β,17-dihydroxy-kaurane),化合物Ⅲ阿魏酸(ferulic acid),化合物Ⅳ二十七烷醇(heptacosanol),化合物(Ⅴ)β-谷甾醇(β-sitosterol),化合物Ⅵ琥珀酸(sucinicacid)。结论:化合物(Ⅰ),(Ⅱ)为kaurane型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毛梗豨莶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梗-莶(Siegesbeckiaglabr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研究。方法:采用各种层析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从毛梗莶中分离到了5个化合物,用IR,MS,1H-NMR,13C-NMR和2D-NMR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果:经光谱鉴定化合物为(Ⅰ)对映16β,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ent-16β,17-dihydroxykauran-19-oicacid),化合物(Ⅱ)为单棕榈酸甘油脂(glyceralmon/opalmitate),化合物(Ⅲ)为对映 贝壳杉-16β,17,18-三醇(ent-kauran-16β,17,18-triol),化合物(Ⅳ)为18-羟基-贝壳杉-16-烯-19-羧酸(18-hydroxy-hauran-16-en-19-oicacid),化合物(Ⅴ)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结论:化合物(Ⅰ)、(Ⅱ)、(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异地种植不同环境对紫苏醛(PA)型紫苏叶酚酸、黄酮和挥发油3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5份PA型紫苏种质分别在甘肃、北京和安徽的试验田以相同方法进行种植,检测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咖啡酸、迷迭香酸和挥发油含量。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异地种植PA型紫苏叶的咖啡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及总黄酮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肃地区种植的紫苏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和紫苏醛含量最高,北京地区种植的紫苏中咖啡酸含量最高。结论 相较于北京、安徽的试验田,甘肃的试验田更适宜种植PA型紫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当归不同栽培品种(品系)不同成熟期种子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样品,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结果:综合运用MassworksTM质谱解析软件、谱库检索等解析手段鉴定出当归种子油中11种脂肪酸成分,对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己酸、油酸、癸酸是当归不同栽培品种(品系)不同成熟度种子共有的特征性脂肪酸组成;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当归不同栽培品种(品系)不同成熟度种子样品进行分类。结论:确定当归主产地种子最佳采收期为8月22日至8月30日;建议岷归3号、岷归4号可以作为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