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 用纸片法检测了92株肠杆菌科细菌的β-内酰胺酶,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β-内酰胺酶总冰酶率为82.6%,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和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2.4%,而对阿莫西林加棒酸及哌拉西林加塔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11.8%。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有较高产酶率;β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独应用时抗菌活性较弱,但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则拓宽抗菌谱并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临床应用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或灭活内酰胺酶的活性。保护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主要是产生一种或多种β内酰胺酶。肠杆菌主要产生SHV型β内酰胺酶,最初报道的SHV型β内酰胺酶的水解底物谱很窄,但SHV-Ⅰ源性的酶通过不断的点突变,拓宽了酶活性谱或增强了耐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能力。本文就SHV型β内酰胺酶家族的起源、进化、酶的特性、结构和可能的构效关系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 内酰胺酶阳性菌的抗药性。方法:从217 株临床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葡萄球菌中测得β- 内酰胺酶阳性者179 株。采用 K- B 法测定舒普深、优力新和安美汀对这179 株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并与头孢哌酮、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其他一些抗生素进行比较。结果说明:3 种复方制剂对产酶细菌的抗菌作用较相应单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此外,对产酶革兰阴性杆菌舒普深效果较好,对产酶葡萄球菌优力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细菌耐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治疗上十分棘手的大问题。引起细菌耐药的因素很多,如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阻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力的降低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由于能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水解而灭活的β-内酰胺酶的产生。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它是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唯一原因。因此,近十余年来对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致使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se,ESBLs)。该类酶由质粒介导,可在同一种属和不同种属酰胺酶菌之间转移播散,造成院内感染爆发流行,为感染控制和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抗生素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通的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而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机制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2],这些酶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压力下经常发生变异,导致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类的发展[3]。其TEM及SHV基因发生变异的例子,主要发生在E.coli和K.peneumoniae中,特别是在医院偶发或爆发感染的产ESBLs菌株,结果造成了治疗费用的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为弄清细菌耐药机制,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给医院的治疗提供更好指导,本文就近年来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9.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10.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东  刘树业 《医学综述》2005,11(5):415-417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  相似文献   

11.
<正> 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异灭活酶;由于酶基因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即可遗传又可在菌种间播散,因而β—内酰胺酶在细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结构各异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新的β—内酰胺酶还在日益增多,已对抗生素治疗构成威胁。为此,以酶分子水平鉴定与分类β—内酰胺酶,对于控制产酶耐药菌感染以及在流行病学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β—内酰胺酶的历史,生物学意义,鉴定与分类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宦定才 《中国医刊》2006,41(10):26-2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AmpC酶均很稳定,在临床上特别适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然而,由于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与日俱增,迫使碳青霉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结果导致临床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也不断增加。在已知的几种耐药机制中,由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的水解作用引起的耐药性更广泛、后果更严重。根据Ambler分类法,MBL属B类β-内酰胺酶,与传统的β-内酰胺酶不同,其活性中心为金属离子(主要为Zn^2+)。MBL均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一、二、三、四代)、碳青霉烯类等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其活性可被离子螯合物EDTA、菲咯啉或巯基类化合物所抑制,但不能被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医院内菌株(如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医院外菌株(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其耐药性从对单种药物耐药发展至多重耐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ESBL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1]。病原菌产生耐药的3种主要机制为:产生灭活酶、靶位改变和对膜通透性变化。其中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即有新的水解该抗生素的ESBL产生[2]。ESBL的基本概念:由质粒介导的β-内…  相似文献   

14.
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ESBLs是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母一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的一类酶。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造成产ESBLs的细菌种类及ESBLs基因型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2-巯基丙酸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筛查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了解产金属酶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8株产金属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亚胺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细菌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产金属酶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的分类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近年来,β-内酰胺酶的种类迅速增加,掌握β-内酰胺酶的分类、特性、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β-内酰胺酶的最新分类及各类酶的主要产生菌,简要阐述了β-内酰胺酶与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的主要结构特点,并对其构效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脆弱拟杆菌是临床上无芽孢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这类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但新近问世的某些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对脆弱拟杆菌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过去几十年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G菌接触后必须先越过外膜屏障,免遭浆周腔β-内酰胺酶的水解,最终作用与青霉素结合蛋合。在整个抗菌过程中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并相辅相成的。鉴于国内尚缺乏对脆弱拟杆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106 株脆…  相似文献   

19.
张险峰  杨仁洪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9):992-993,1003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酶阳性菌的抗药性。方法 从217株临床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葡萄球菌中测得β-内酰胺酶阳性者179株。采用K-B法测定舒普深、优力新和安美汀对这179株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并与头孢哌酮、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其他一些抗生素进行比较。结果说明:3种复方制剂对产酶细菌的抗菌作用较相应单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此外,对产酶芏兰阴性杆菌舒普深效果较好,对产酶葡萄球菌优力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可以说对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中的内酰胺环结构,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发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及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