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5年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变化、角膜植片的厚度及青光眼、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失败发生的可能性。设计:纵向队列研究500例由同一名医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方法:再移植眼、双侧眼病例的一侧眼及不同意调查的患眼除外,共有388只眼参与研究分析。术后定期应用光学显微镜予以内皮细胞照相及角膜厚度测量,记录青光眼、移植排斥和移植失败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的30%在术后15年角膜仍保持有效透明。内皮细胞相对于术前供体水平丢失率为71%±12%(n=67),内皮细胞密度为872±348个/m m,角膜厚度为20.59±0.06…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圆锥角膜的视力结果,并建立视力预后良好的标准。方法:对圆锥角膜行角膜基质环植入术的43例58只眼行回顾性、非随机比较性、连续性病例分析。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的检查结果。术前参数与结果相关。主要观察指标:未矫正视力(U CVA)、最佳镜片矫正视力(BSCVA)、显性屈光、角膜地形图及患者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眼均行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无1例发生术中并发症。6只眼行二次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术后UCVA(珔x±s)由术前低于20/200±0.1行增加到20/50-3±3.1行。BSCVA未变,为20/32±2.0行。等量球镜由-3.88±1.6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格栅状角膜营养不良(LCD)患者的角膜上皮细胞是否具有内在缺陷。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于Yam aguchi大学医院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9例LCD患者、14例圆锥角膜患者和11例角膜白斑患者(对照组)的术后角膜上皮重新修复的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仅有1眼接受手术治疗。结果:与圆锥角膜患者(1.71±0.91d,P=0.006)或角膜白斑患者(3.00±1.95d,P=0.03)相比,LCD患者(8.56±4.95d)PKP术后角膜上皮重新修复的时间显著延长。结论:LCD患者PKP后角膜上皮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此结果表明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应用扫描激光旋光分析(SLP)增强模块改进可变角膜代偿(VCC)时严重非典型双折射图像(ABP)的可重复性和效果。方法:研究纳入16例周边视野缺损的青光眼(PG)患者、24例可疑性青光眼和青光眼前期(GSPPG)患者及12例正常(N)受试者。对每个正常受试者随机选择1眼同时由同一操作者进行3次VCC扫描和增强角膜补偿扫描(ECC)。计算典型扫描得分(TSS)评估ABP。计算变异系数(CoV)、重复系数(CoR)、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应用ECC的平均TSS(n=97.3±5.5,GSPPG=98.3±3.5,PG=99.2±2.3)显著高于(P分别等于0.02、0.01和0.006)…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及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CD)的影响.方法 收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6例(7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方法 分为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组(16例20眼)和小梁切除术组(20例25眼).所有患者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3个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密度、形态.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为(2115±249) 个/mm2和(2092±251)个/mm2,与术前的(2221±262)个/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为(2329±250) 个/mm2和(2316±231)个/mm2,与术前的(2339±248)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在小梁切除术组与EX-PRES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后早期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对已接受过培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 P)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因化学烧伤造成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的医疗记录,这些患者均在移植培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后行PK P。对其人口统计学、主要病因学、角膜缘移植的类型、眼表的稳定性、视力、植片的透明度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受体角膜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尤其注意观察角膜上皮的状态。结果:125例因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而接受培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在接受掊养的角膜缘上皮细胞移植(自体移植n=11,异体移植n=4)后,平均间隔7个月(极差2~…  相似文献   

7.
朱俊  陈辉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1,25(3):236-237,24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及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检测行近视LASIK手术的38例(76眼)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距离角膜顶点半径3mm区曲率半径,分析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及与等效球镜改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29±0.19)mm、(6.28±0.19)mm和(6.27±0.19)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量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呈正相关(r=0.314,P=0.009)。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少,变化程度与近视矫正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报道平坦部改良Ahm ed青光眼阀PS2在治疗进展期继发青光眼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进展期继发青光眼和难以控制眼压(IOP)患者进行前瞻性、干预性病例序列研究,纳入9例患者的11只无晶体、新生血管性、外伤性、炎症性以及假性剥脱青光眼。在植入管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结果:手术后1年,11眼中的10眼(91%)IOP得到控制(≤21m m H g),7眼(64%)不需要药物抗青光眼治疗。平均IOP从术前32.2±8.3m m H g降低至术后的15.7±7.7m m H g(P<0.0001)。需接受局部用药的眼从2.9±1.2减少到0.545±0.78(P<0.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37例(72眼)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10.0~-22.5D,平均为(-16.37±3.12)D,散光为-1.25~-4.25D,平均为(-1.92±0.87)D。结果: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时35例70眼(97.22%)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24眼(33.33%)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行或以上,2例2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术后6个月屈光度(1眼欠矫-1.5D)为(-0.37±0.42)D,散光为(-0.43±0.46)D。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超高度近视,而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传导性角膜塑形术(conductivekeratoplasty)对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对32名46只眼患者行传导性角膜塑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来测定角膜知觉。结果角膜知觉(单位mm):术前为(56.42±5.48),术后3d为(29.25±6.02),术后1个月为(48.78±8.47),术后3个月为(55.87±7.16)。术后3d、1个月组与术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传导性角膜塑形术后早期角膜知觉下降,并逐渐恢复,大约于术后3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LASIK术中角膜微切器的吸引作用对眼结构的影响。设计:观察性、前瞻性病例研究。受试者:11例近视或近视性散光患者(女性8例,男性3例)的21只眼纳入本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3(M=37,极差24~48)岁。平均球镜当量为-5.03D(M=-4.63,极差-2.38~-8.38D)。方法:在LASIK术中利用Hansatome角膜微切器制做角膜瓣,分别于吸引前和吸引中进行A超检查。同时,在术前及术后进行针对是否存在玻璃体后脱离(PVD)及其大小的眼后节B超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在应用角膜微切器吸引环时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以及玻璃体厚度(晶体后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26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此术式不影响原滤过通道且扩大了前房空间,可预防白内障膨胀期晶体膨胀引起的眼压升高。21例(2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该术式对青光眼术后有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并保持滤过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泡性角膜病变(BK)中的周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否与角膜上皮结膜化(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一种表现)相关。设计: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16例BK患者。方法:患者被分为2组:无周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BK组[NV(-)组;5例,5眼]和BK伴新生血管形成组[NV(+)组;11例,13眼]。角膜上皮结膜化程度的评定是用在周边血管化的角膜处采集细胞印记标本经碘酸-希夫染色后确定的,对2组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也作比较。16例患者全部接受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对2组患者PK术后的角膜再上皮化时间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以细胞印记学方法检查的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等级的分析,探讨haze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接受LASEK手术的92例(179只眼)连续病例中,选取随访超过3个月的病例83例(162眼,占总眼数的90.50%),其中男性23例(45只眼),女性60例(117只眼);年龄为18-48岁,平均(26.81±7.23)岁;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15.75--4.00D,平均(-9.24±2.48)D;术前角膜中央厚度为440-533μm,平均(489.83±18.00)μm。应用SPSS12.0软件中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与手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术前屈光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中角膜切削率(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为67.90-143.30μm,平均(117.60±14.55)μm;术中角膜切削率为0.135-0.295,平均(0.240±0.028);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 d为127眼(78.40%),4 d为27眼(16.67%),5 d为6眼(3.70%),6 d为2眼(1.23%);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时的角膜haze,0级为130眼(80.25%),0.5级为13眼(8.02%),1级为11眼(6.79%),2级为5眼(3.09%),3级为3眼(1.8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aze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3,P<0.05),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呈正相关(r=0.155,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不能预测haze的发生。结论:LASEK术后haze形成等级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小,主要的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M elles法行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中期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设计:队列研究。方法:评估连续性纳入人工日化性大疱性角膜病变或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患者15例共15只眼,行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11例供体角膜组织植入9.0m m囊袋样角巩膜切口(方法A),4例供体角膜缘被折叠后植入5.0m m切口(方法B)。分别于术后6、12、24、36个月显微镜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2126±548)/m m2,12个月为(1859±477)/m m2,24个月为(1385±451)/m m2,36个月为(1047±425)/m m2。结论: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与传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oria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LASIK中的安全性和操作特点.方法观察254例(462眼)行LASIK术的屈光不正患者,在术中和近期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视力.结果前3个月术中瓣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8%,后9个月的发生率为0.78%,明显低于前者(χ2=9.1311,P<0.01).其中有4眼为薄瓣伴厚度不匀,2眼为薄瓣伴破瓣,3眼为不完全瓣,无游离瓣及面包圈样.术后无瓣移位,2眼瓣局部小皱痕,2眼角膜水肿混浊,术后3个月7眼角膜上皮内生.先上吸环后上刀头做角膜瓣吸引时间(18.2±4.8)s,先上刀头后上吸环做角膜瓣吸引时间(15.2±4.3)s,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8,P=0.001).结论MoriaC-B显微角膜板层刀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操作技术的熟练而减低.  相似文献   

17.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植入青光眼引流装置(GD D)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1986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在Davis加利福尼亚大学接受PK的1974例患者中,选取33例(40只眼)曾经接受G DD治疗的患者,在PK术后进行6个月以上的随访。将植片存活的GD D组和青光眼对照组与无青光眼的角膜移植患者(n=40)和药物控制的青光眼患者(n=17)进行比较。用Kaplan-M eier生存分析、时序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A NO V A)、Fisher确切概率法和χ2检验进行成组比较,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完成多变量分析。结果:随访1年和2年时,G D D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TK)治疗斑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功能和形态远期预后。设计:回顾性临床单中心研究。方法:1990年10月至2004年2月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3±8岁,极差15~37)的10只眼(5只右眼,5只左眼)纳入本研究,10只眼均为斑状角膜营养不良所致的表浅斑片状混浊。角膜上皮清创及去除血管翳后,采用193nm M EL-60准分子激光行PTK。预计激光切削深度为20~100μm,重复率为20次/s或25次/s,脉冲数为1774±502(极差976~2422),平均随访时间为4.5±3.1年(最长时间为8.7年)。主要观察指标:未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量球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的SB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SBK的近视患者258眼的术后疗效,其中飞秒激光SBK 128眼,微型角膜板层刀SBK 130眼,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裸眼视力,术后残留屈光度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视力飞秒激光组为1.10±0.11,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1.06±0.13;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飞秒激光组为1.12±0.15,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1.07±0.17;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飞秒激光组为1.12±0.13,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1.07±0.16(各时间段P值均>0.05)。术后1个月飞秒激光组残留屈光度为0.20±0.19,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0.27±0.23;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组残留屈光度为0.17±0.16,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0.23±0.16;术后6个月飞秒激光组残留屈光度为0.18±0.16,微型角膜板层刀组为0.23±0.18(各时间段P均>0.05)。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的SBK在矫治中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