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HRCT表现,探讨HRCT诊断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HRCT和MS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相对照,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8岁,采用骨高分辨放大重建双耳扫描对照。结果:HRCT诊断慢性肉芽肿型中耳炎11例,胆脂瘤型中耳炎8例,慢性单纯型中耳炎1例。HRCT表现:中耳腔内软组织影;骨质破坏;合并症表现。结论:HRCT是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最佳手段,并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案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慢性中耳炎HR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搜集慢性中耳炎患者44例HRCT检查资料,其中26例手术治疗,结果:慢性中耳炎HRCT主要表现为听骨链移位破坏,无盖及盾板破坏,鼓室鼓窦扩大,可伴有面神经损伤及脑脓肿等改变。结论:HRCT对慢性中耳炎病变部位,性质及累及范围能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尤其是听链的改变,对临床治疗及制定手术计划提供良好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慕建成  范红燕 《中原医刊》2003,30(19):F002-F003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乳突炎的HR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耳)慢性中耳乳突炎的HRCT表现(其中单纯型6例,肉芽肿型21例,胆脂瘤型29例)。结果:单纯型慢性中耳乳突炎HRCT表现为鼓膜增厚,鼓室、鼓窦密度增高,气房骨壁增厚、硬化,可有听小骨部分破坏。肉芽肿型及胆脂瘤型慢性中耳乳突炎HRCT表现:①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影及骨质破坏。②听小骨移位、破坏。③鼓膜增厚、内陷。④严重者可破坏乙状窦壁、天盖、半规管及面神经管结构。结论:HRCT对慢性中耳乳突炎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肉芽肿型及胆脂瘤型慢性中耳乳突炎分型正确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表现。结果: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T表现为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听骨链破坏移位,上鼓室、鼓窦扩大,鼓室外侧壁、鼓室内侧壁、下壁破坏,鼓室天盖、外侧半规管、面神经管、乙状窦破坏,位于外道的可见外耳道骨质破坏,同时骨质破坏腔的边缘常出现硬化环等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高分辨CT及多层面重建可以较清楚的显示中耳结构、病变范围,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 HRCT)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病变评估及术式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7例术前HRCT检查, 按HRCT检查提示有无中耳骨质破坏分为A、B组,将术中所见(包括上鼓室、鼓窦病变组织性质,听骨链缺损及咽鼓管鼓室口病变,解剖异常) 与术前颞骨HRCT诊断比较。【结果】 A组32例HRCT显示上鼓室、鼓窦、乳突有软组织影充填,无骨质吸收或破坏, 均行鼓窦凿开探查, 5例行封闭式鼓室成形术,21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6例行鼓窦探查术+鼓膜成形术,术中上鼓室鼓窦病变组织性质(肉芽、胆脂瘤)、听骨链病变、咽鼓管鼓室口病变与HR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8%、0、66.7%、60%;B组45例HRCT显示上鼓室、鼓窦、乳突有软组织影充填,骨质有吸收或破坏,3例行封闭式鼓室成形术,40例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2例行乳突根治术,术中上鼓室鼓窦病变组织性质(肉芽、胆脂瘤)、听骨链病变、咽鼓管鼓室口病变与术前CT显示的病变符合率分别75%、89.7%、90%、64.3%。HRCT较好显示中耳乳突解剖异常(乙状窦前位、天盖低位、颈静脉高位)及乙状窦壁、天盖、骨性半规管骨质破坏情况,与术中发现符合率100%。【结论】 颞骨HR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式选择、手术入路和病灶清除及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上鼓室鼓窦病变性质、听骨链破坏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中耳病变加重并出现骨质破坏,准确性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价值及术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8耳经手术病理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主要表现:上鼓室、鼓室、乳实区及外耳道软组织肿块影为100%;常伴有骨质破坏,其中包括听小骨破坏为82%,盾板破坏46%,面神经管破坏39%.乙状窦前壁破坏4%,可有中耳窦腔扩大,骨缘硬化;鼓膜增厚36%、鼓膜内陷21%;颅内并发症,其中包括耳源性颞叶脓肿4%,脑膜炎4%。结论:HR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肯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手术前估计及术后有无残留、复发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学志  刘瑛 《河北医学》2009,15(5):527-529
目的:探讨CT对慢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慢性中耳炎45例的CT表现特点。结果:1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CT表现为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鼓室扩大,窦入口扩大,鼓室壁破坏、硬化。听小骨移位、骨质吸收、破坏。其它征象包括乙状窦、鼓室盖、水平半规管、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破坏。29例肉芽肿型中耳炎CT表现为中耳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部分有液平,鼓室壁增生、硬化,骨质破坏少见,听小骨可出现吸收破坏,但程度较轻,一般无移位。2例单纯型中耳炎表现为中耳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1例有液平,鼓室壁骨质硬化,无骨质破坏。结论:依据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的形态分布,鼓室壁破坏情况及听小骨改变,通过CT检查可对大部分慢性中耳炎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HRCT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正常听骨链的形态,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进行术前评估。方法:对20例(40耳)突发性聋患者(对照组)和62例(71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变组)行高分辨率CT 扫描,分别沿三个听小骨的长轴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对显示图像直接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组比较MPR 和MIP图像整体显示听骨的形态和结构情况;病变组观察听骨链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听小骨在MPR及MIP图像均明确显示,MPR对镫骨整体的显示优于MIP, MIP可以立体显示听骨链的空间结构;病变组,胆脂瘤型39例(44耳),MPR显示43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15例(17耳),MPR显示6耳有听骨破坏,MIP显示5耳有听骨破坏。单纯性中耳炎8例(10耳),MPR及 MIP均未显示听骨破坏。术中见胆脂瘤型中耳炎41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中耳炎6耳有骨质破坏,单纯型无听骨破坏。结论: MPR对镫骨的整体显示优于MIP,MIP对听骨链破坏的显示能力优于MPR,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听骨链破坏的诊断率,为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乳突炎的HRCT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HRCT检查资料。结果: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78例,CT表现为中耳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及邻近骨质、听小骨的破坏吸收。肉芽肿型中耳乳突炎5例,CT表现为片状、条索状、网状软组织密度影,占位效应轻。单纯型中耳乳突炎74例,CT表现为中耳腔黏膜增厚而无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及骨质破坏。结论:根据中耳腔软组织影形态及骨质破坏的形态改变,大多数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可用HRCT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征象、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方法对手术证实的108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手术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胆脂瘤型41例表现为中耳内、上鼓室以及鼓窦内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低密度环绕。鼓室、鼓窦壁骨质硬化或破坏、中耳窦腔扩大,鼓室、鼓窦壁骨质硬化或破坏,听小骨破坏、移位、消失。肉芽肿型42例,表现为鼓室、鼓窦内片状、索条状或网状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不明显。单纯型25例,表现为鼓室,乳突气房黏膜增厚,气房壁增厚硬化,听小骨部分破坏及粘连。结论根据中耳腔软组织影的形态及骨质破坏、乳突气房模糊等改变,大多数慢性乳突炎患者可通过螺旋CT尤其是HRCT扫描得到较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方法:胆脂瘤型中耳炎23例,全部经乳突根治术后证实,综合HRCT征象、手术结果、文献资料予以分析。结果:2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中,呈团块状瘤影18例,伴周边连续或间断低密度圈15例,呈片状瘤影5例;盾板破坏20例,上鼓室外侧壁破坏12例;中耳腔的不同区域扩大伴骨质硬化环16例、破坏4例;听小骨破坏、移位22例;硬化型乳突22例,板障型乳突1例;并发症6例。结论:HRCT能够反映胆脂瘤型中耳炎相对特征性的病理表现,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以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50耳)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的HR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表现:(1)上鼓室、鼓室、乳突区及外耳道软组织肿块影为50耳(100%);(2)骨质破坏,其中包括听小骨破坏为39耳(78%)、盾板破坏26耳(52%)、面神经管破坏16耳(32%)、乙状窦前壁破坏3耳(6%);(3)骨质破坏累及外耳道4耳(8%);(4)颅内并发症:耳源性脑膜炎2耳(4%)。结论: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特征性HRCT表现,HRCT对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耳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该组病例中,胆脂瘤型中耳炎的CT主要表现有:中耳类腔内软组织密度瘤影;骨质破坏;中耳窦腔骨缘硬化;听小骨链破坏、移位。结论螺旋CT表现反映了胆脂瘸型中耳炎的藕理特点,又能为手术提供有益而详细的解剖资料,因此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耳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力CT资料,探讨其CT扫描技术及诊断依据。采用Detail或Bone方式薄层连续扫描,然后重建放大,此方法能清楚地显示颞骨及听小骨的细微结构。提出中耳胆脂瘤的高分辨力CT诊断依据为:①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块影;②听小骨不同程度侵蚀、移位及关节异常;③鼓室、鼓窦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合并感染时边缘模糊;④严重时破坏鼓室天盖、窦盖、乙状窦壁、面神经管及半规管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乳突炎HRCT特征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7耳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HRCT能清楚显示耳部正常影像解剖结构及其变异。97患耳HRCT诊断及分型和手术病理诊断基本吻合。结论:HRCT能准确的显示鼓室和/或乳突窦内软组织病灶的分布、形态及听小骨、鼓室壁及邻近重要结构的破坏情况,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三维容积重建在颞骨骨质破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高分辨率轴位或冠状位CT上显示有颞骨骨质破坏或高度怀疑有骨质破坏的15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用容积再现(VR)对病变区进行重建,术中观察病变范围并与重建图像比较。结果:与轴位或冠状位CT图像相比,所有重建图像均清晰地显示了骨质的破坏区域,并立体地显示了与周围骨质之间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HRCT三维容积重建对颞骨骨质破坏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并且有利于手术方式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骨CT及耳内镜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术前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患者42耳病历资料,从CT、耳内镜及术中发现进行分析。结果①根据CT结合术中所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CT分型分为单纯型、硬化灶型、肉芽型、硬化灶肉芽型。胆脂瘤型CT主要表现为听骨链消失或锤砧关节消失,乳突大部分呈硬化型,少部分为板障型,上鼓室鼓窦扩大,上鼓室、中鼓室甚至后鼓室乳突腔为软组织影占据,部分病例外半规管骨质破坏、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单纯型CT示中耳鼓室乳突呈不完全气化型;硬化灶型CT示中耳鼓室乳突呈硬化型,病变局限于中鼓室,锤骨柄及镫骨周围有“类似骨质影”包裹;肉芽型、硬化灶肉芽型CT相似,示病变累及鼓室及乳突,听骨链基本完整,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完整,但硬化灶型与肉芽型区别之处在于前者鼓室内听骨链周围有“类骨质”样散在高密度影。②耳内镜所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鼓膜紧张部穿孔,鼓膜可有钙化斑;中耳胆脂瘤型则有上鼓室内陷或穿孔、后上象限穿孔、大穿孔、外耳道顶壁或后上壁下塌。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及中耳胆脂瘤的术前CT及耳内镜评估,对病变性质、范围、程度及指导手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手术处置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长沙唯尔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患者62例,行瘘管检查与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于全麻下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听力重建术。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为水平半规管瘘,5例为上半规管瘘,2例同时存在水平和上半规管病变,全部病例均Ⅰ期修补成功。术后(8.7±2.2)d眩晕消失或改善,术后(42.8±6.0)d干耳,术腔上皮化;53例(85.48%)患者术后听力提高,26例(41.93%)语频气导听力提高〉15 dB。术后随访(2.1±0.6)年,未见眩晕复发。结论开放式乳突根治加听力重建术可能是治疗慢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比较优化的方案,对于瘘管区域病变的处理应综合考虑,对瘘管大、病变重者应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