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华 《中医药学刊》2003,21(1):128-129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 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2.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是仲景脉学思想渗透辨证施治的著作。本文论述了仲景审脉,不仅把脉象看作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而且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把它抽象成概念,以之代病,以之代证,解释病机,鉴别病情,确定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8):22-22
1、中医将病在皮毛、肌肤、经络的称为表证,一般是指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的外感病初发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脉浮、舌苔薄白等。表证一般病位在外,病情轻浅。2、将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的称为里证,是指外邪传入气分或阳明经后,伏邪自内而发,以及内伤杂病所表现的证候。里证病位在里,病较深重。6、在确定证之表里时,应当以症状为主,脉仅作为参考,比如《伤寒论》中的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等都是以症状为主来区分的。3、表里辨证是鉴别内伤、外感疾病以及外感病的病变部位与病情发展趋向的一种辨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反脉现象。反脉亦即脉反,实为逆证状之脉。针对书中6篇共11条出现的反脉,结合原文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出反脉在原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鉴别病证,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予后等4个方面。反脉的发现,体现了仲景辨脉之严谨精细,同时也说明仲景十分重视观察脉象的演变,善于从反常之脉中发现疾病(证)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而性质相反的两种脉象,张仲景论之颇有特色。《金匮要略》全书共22篇,涉及迟、数脉的有16篇,计41条文。其中单论迟脉的条文有12条,意义在于多主寒证、常主虚证、可主瘀证、亦主热证;单论数脉的条文有23条,意义在于多主热证、常主虚证、亦主寒证;迟、数两脉兼见并论的条文有6条,见于疟病、胸痹、腹满、水气、消渴、疮疡病篇。意义在于阐释复杂病机、辨别寒热病性、鉴别多变证候、论述病发机理、分析虚实病因、指导诊断治疗。一脉主多病,意义深远,已远远超出了迟、数脉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论一、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在证候和病机上如何鉴别? 答: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都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其证候鉴别要点是:太阳中风证汗出,恶风,脉缓;太阳伤寒证无汗,恶寒,脉紧。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邪袭表,阳浮于外,营阴内弱;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少阳病的提纲证是什么?你对“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如何理解? 答:少阳病的提纲证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少阳病的提纲证,又有柴胡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大证候之一,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不  相似文献   

8.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108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相似文献   

9.
观舌识病,以脉测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经过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在舌象的研究,从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进行总结,以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程度来分类;在脉象的研究,对久病之人弦实有力之脉乃疾病向愈的看法提出质疑,强调洪大弦数之实脉乃体内潜伏恶变之体征,多蕴有内疾,并阐述其机理,对临床诊断脾胃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玉奇教授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经过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在舌象的研究,从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进行总结,以不同疾病、不同病情程度来分类;在脉象的研究,对久病之人弦实有力之脉乃疾病向愈的看法提出质疑,强调洪大弦数之实脉乃体内潜伏恶变之体征,多蕴有内疾,并阐述其机理,对临床诊断脾胃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12.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虽非脉学专著,但其所论脉法却极精详。脉证合参是其诊病的基本特点,更具特色的是原书所载脉法往往独以脉象阐述病机,确定病位,作诊断及鉴别诊断,建立治则方药,判断预后等等。本文试就仲景脉法特点作一浅论。1 重视脉证合参仲景重视脉证合参,在其二书中大多是脉证并举,辨治结合。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脉证俱备,且将脉象冠以诸证之首,明确提出了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并列为太阳病的提纲。又如在《金匮·痉湿日曷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条文同…  相似文献   

13.
<正>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有大、小建中汤之分。两方的组成和方证各异,用药辛温,且同名"建中"可知其论治太阴寒证之意。历代医家均对其有不同注解,但多注重症状、方药的分析,对两方证的腹部体征的辨析较少。笔者以腹部体征作为两方的鉴别及辨证要点,治疗1例不明原因寒性腹痛取得疗效,现报道如下。病案资料患者,女,53岁。不明原因腹痛1年余,自诉病初  相似文献   

14.
郑蒙  俞晓飞 《河南中医》2021,41(1):31-35
中医腹诊对于诊察病位之在气、在血、在脏、在腑,辨病性之寒热虚实、鉴别诊断、指导遣方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掌握常见的腹证,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医腹诊及所得腹证对于审察气滞、血瘀、痰饮、宿食、燥屎等病因病机,确定病位、鉴别疾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相对于脉诊,更易于临床医...  相似文献   

15.
以《伤寒论》条文为例,通过对脉证合参辨六经病机、脉证合参辨寒热真假、脉证合参指导治法的选择,判断疾病的传变、转归、预后.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脉证合参辨证思想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度中医诊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法及证候研究等领域.诊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法原理、诊法理论和舌诊、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对不同人群舌象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对舌、脉与疾病和生化指标关系进行了探讨;证候研究方面,包括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了冠心病不同阶段证候分布规律等疾病大型的横断面调查;证候标准化方面以病统证的研究为多...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四十四种疾病,无论从病机、证候、方药都进行了多层次的鉴别,从而对疾病作出了正确的诊断,给予了恰当的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过程,即是对疾病进行多层次鉴别诊断的过程。今就该书《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中论述呕吐的二十条原文(原文编号依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为准)进行分析、整理,以展现张仲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一、对呕吐病与症的婆别诊断原文三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原文二十条又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文献中涩脉主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20年临床文献中涩脉所涉及的疾病、脏腑、证候、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①涩脉常见于头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高血压、高黏血症等;②涩脉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关系密切;③涩脉多见于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痰湿等证;④涩脉多与心悸、胸闷、乏力、头晕、腹胀等相兼出现.结论 涩脉主病纷杂,需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血瘀一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文献中涩脉主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20年临床文献中涩脉所涉及的疾病、脏腑、证候、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①涩脉常见于头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高血压、高黏血症等;②涩脉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关系密切;③涩脉多见于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痰湿等证;④涩脉多与心悸、胸闷、乏力、头晕、腹胀等相兼出现.结论 涩脉主病纷杂,需结合临床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血瘀一证.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在篇名上,皆冠以“××病脉证并治”,表明各种病是以脉证合参、证不离脉为原则;而脉又列于证之前,这就足见仲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对脉象变化是极为重视的。现从以下几方面以窥仲景对脉象的应用。据脉测因以脉析机不论外感或内伤,必然导致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其病变首先反映在脉象上。通过诊察脉象的变比,可以审测疾病的病因病机。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