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15,(2):80-81,44,93,94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nystagmus blockage syndrome,NBS),是以婴儿早期发生眼球震颤伴有内斜视、代偿头位及假性展神经麻痹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斜视。本征主要与婴幼儿型内斜视合并存在,患儿出生后可能患有先天性眼球震颤,利用持续辐辏作用来减轻或消除眼震,久之则引起继发性内斜视,内斜位的目的即为使眼震减弱,提高视力。一、临床检查除单、双眼视力(裸眼及矫正),眼球震  相似文献   

2.
张国梅 《实用防盲技术》2013,(2):79-79,65,F0002,F0003,F0004
分离性水平偏斜(dissociated horizontaldeviation,DHD)是指违背Hering法则,一种水平方向的分离眼球运动,具有双眼的非对称性异常运动。分离性水平偏斜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不对称或单侧的外飘。一、临床检查1.眼位检查:斜视角变化范围大,难以用三棱镜中和,  相似文献   

3.
隐斜视检查     
两眼仅有偏斜倾向而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使斜视不显,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之隐斜视。隐斜视是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一旦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或失去控制(如在过度使用目力或精神疲劳时),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因此,隐斜视与显斜视之间,只是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量的下斜肌转位术对双眼不对称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治疗,观察眼位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双眼垂直斜度不相等的DVD患者15例,均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上斜度为15△~20△眼采取下斜肌部分转位术,上斜度>20△眼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术。术后观察眼位矫正情况及睑裂变化、眼球运动情况。结果:术后双眼第一眼位上斜明显改善,下斜肌功能亢进均消失,双眼睑裂大小基本对称,向上注视时上转程度相等。结论:DVD患者双眼上斜程度往往不对称,可根据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大小分别采取下斜肌全部转位和部分转位,以减少术后双眼睑裂不等大或上转程度不相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套模拟斜视检查的软件。该软件可显示各种隐斜视、显斜视、辐辏亢进等临床常见的眼球运动特征。这种斜规模型将有助于提高医生的医疗技巧,缩短检查时间,特别适用于不能很好合作的儿童或注视功能差的患者。该软件还可在电脑上显示虚拟的斜视:屏幕上有两只“眼睛”,它可以精确模拟人眼的运动,通过鼠标可选择黑色或半透明遮盖片进行遮盖法检查,在一个手电筒样的图标的引导下进行各方向(包括远、近距离)的运动。该软件可清楚地显示隐斜、显斜的运动特点,还能够显示眼球的旋转运动。这套软件的主要用途:①教学:在眼肌的教学过程中,眼位、眼球运动理论、隐斜视、斜视等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课堂上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初学者也难以掌握。本软件的初衷就是为了教学目的。这套程序没有斜视模式和隐斜视模式,可用于学生自修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可在屏幕上或利用鼠标进行模拟临床斜视检查的实验;也可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内容同步演示;或预设各种情况的斜视/隐斜视状态,用于分析、测验,帮助其提高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②临床:在斜视手术以后用于评价手术的效果,因其能够比较直观地重现手术前的斜视状态。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套软件还包含一个叫做“双眼三维眼位描记系统(B3D-VOG)”,它是利用两个录像机精确地采集患者各种状态下(不同的注视方向、头位及辐辏等)的眼位参数,并将收得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双眼运动的三维模型,予以分析并保存。我们觉得这套软件,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临床上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加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13-2214
目的:探讨双眼视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影响。方法:对90例7岁以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分两组,一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观察术后6mo及1a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结果:训练组术后经同视机训练后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mo及术后1a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与非训练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与非训练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7岁以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同视机训练能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而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一、双眼单视基础知识.(一)双眼单视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同时视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相似文献   

8.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瑞  赵堪兴  王嘉星  陈霞  郭新  张伟  朱丽娜 《眼科研究》2009,27(12):1119-1119
分离性斜视时,当注视眼发生变化,其斜视角也发生改变,其中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而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主要是外展分离运动,被分离眼有间歇性的外转和上转,双眼呈不对称性,有时仅表现为单眼。现将我们治疗的8例DVD合并DHD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或双上斜视,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这是一种与Herring法则相矛盾的眼球垂直运动异常.DVD垂直斜视度不稳定,常与内、外斜视相伴发生且有隐性眼球震颤.目前手术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5年诊治的30例DVD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离性垂直偏斜(DVD)是与一般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症状较为隐匿,临床上易误诊为内斜V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7例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反向偏斜(dkew deviation)为一种后天获得性的共同性垂直斜视,临床表现为头部倾斜、眼球旋转及主观视觉的垂直方向倾斜,该类患者大脑感知的主观视觉世界在垂直方向是倾斜的,因而眼睛和头部向偏斜的视觉方向旋转,以恢复垂直方向的定位。反向偏斜的病因为内耳椭圆囊至眼运动神经核的前庭-眼反射通路受损。通过文献回顾,简要概述反向偏斜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并与常见的上斜肌麻痹相鉴别,借以提高眼科临床医师对反向偏斜的重视,避免将其误诊为单纯的上斜肌麻痹,而忽略对椭圆囊耳石器或中枢神经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英  彭静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605-1605
0引言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双上斜视等。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眼球垂直运动异常[1]。DVD的特点是交替遮盖双眼时,被遮盖眼出现上斜状态,同时伴有隐性眼球震颤,也可合并有内斜视或外  相似文献   

13.
孙×× 男  3 4岁 因双眼红痛 ,视力下降 2 0天 ,于2 0 0 3年 12月 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 2 0天 ,自觉双眼红痛 ,视物模糊变形 ,伴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头皮感觉异常。发病第 2天在当地医院诊为“中浆” ,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点 ,肌苷、维脑路通片口服。症状日渐加重。于入院前一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悸症状。既往体健。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 :四肢腱反射稍活跃 ,无病理征 ,无脑膜刺激征。头颅MRI未见异常。心率 :10 2次 /分。呈痛苦病容 ,面色苍白 ,精神萎靡 ,步态不稳。双眼球快速顺时针旋转性震颤 ,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双…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垂直斜视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先天性下直肌缺如表现为患眼自幼存在明显的上斜视,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美容需手术予以解决,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5例,均一次手术达到美容目的,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2001/2007年我们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下直肌缺如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27~43岁,均为单眼发病,垂直斜视均在5mo内被发现,右眼2例,左眼3例,患眼均存在明显的上斜视,个别病例原在位甚至不能暴露角膜。术前视力及屈光检查:5例患者健眼均为注视眼,患眼存在重度弱视,视力低于0.1;因患眼下转受限不能正前方注视,无法取得可靠的验光结果,故屈光结果不详。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患眼上斜均超过25°,个别病例甚至超过45°;单  相似文献   

15.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s retraction syndrome,DRS)是一种表现为限制性眼球运动障碍合并睑裂大小改变的先天性眼病.临床上,在原在眼位时,呈正位视或内斜视者较常见,呈外斜视者很少[1].我院收治以外斜视为首发症状的DRS 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nical divergence,DV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8例(40眼)DVD者中双眼上斜视度不相等者做双眼不等量上直肌后退;单眼DVD做单跟上直肌后退.后退最大量8 mm.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做下斜肌转位术,伴有的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结果 12例单眼上直肌后退,术后观察3~5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10△左右.8例行不等量上直肌后退,效果较好,外观改善,被遮盖眼无明显上漂.6例下斜肌亢进,行下斜肌转位.经半年以上观察,手术效果好.结论 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做不等量上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17.
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前后的立体视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W  Zhao KX  Guo X  DU CQ  Ma HZ  Yue YY  Zhu LN  Chen X  Song KY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90-593
目的探讨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觉。方法对14例主述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明显、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旋转斜视度数及双眼立体视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前均主诉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术后视物效果自然、清晰。双马氏杆法检查术前上方注视野外旋≤10°,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0°~20°,下方注视野外旋15°~20°;术后上方注视野外旋消失、减弱或产生少许内旋(外旋4°~内旋3°),正前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8°),下方注视野外旋减弱(外旋≤14°)。术后全部患者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锐度均由无到有或从粗糙到较精细,立体视锐度从800″到60″呈逐步提高趋势;立体视觉从周边立体视到黄斑立体视,直至正常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手术前、后上方、正前方及下方注视野的立体视觉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可用于治疗前下方注视野旋转复视症状明显的后天性外旋转斜视;手术不仅使患者消除了实用注视野的旋转复视症状,而且使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马鹤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637-1638
1病例报告患者,女,30岁,自幼眼向内偏斜30a,伴歪头。17岁时(13a前)曾在他院做右眼斜视矫正手术,自述术后斜视程度无明显变化,歪头亦无改善。自2007-06来合肥爱尔眼科医院要求进一步诊治。否认其他病史,无其他不适。查体:生命体征平稳,Vod0.6/1.0(+0.25/+3.00×85°→0.8),Vos0.8/1.0(0/+2.00×105°→1.0),色觉、光定位正常,右眼鼻侧球结膜可见陈旧瘢痕,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余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压R11mmHg,L13.7mmHg。眼球运动:双眼均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变小,眼球外转不过中线,向上方注视内斜明显增大。头向右肩倾斜,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VD手术后如何保持眼球运动的共同性.方法 3例双眼DVD病人,单眼DVD倾向明显,第一次手术行患眼上直肌后徙7~8mm,术后1~6月,对侧眼表现DVD同时出现下斜肌功能亢进,我们选择对侧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结果 3例病人双眼DVD得到控制,同时获得眼球运动的共同性.结论 采用双眼DVD非对称手术设计理念,可以达到既矫正DVD又避免因手术而引起的眼球运动的非共同性,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1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1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并单眼外直肌截除术;1例初次手术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后眼位过矫,2次及3次手术分别行单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及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结果 3例患者远期都获得了眼位正位及双眼单视Ⅰ级和Ⅱ级功能.结论 与先天性内斜视鉴别是减少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误诊的关键.为了在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应早期对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