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为AIL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例AILD临床病理特点,并用7种抗体对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AILD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高丙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部分病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主要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系列性增生和分支小血管显著增生。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患  相似文献   

2.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三例误诊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325027)金栗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以下简称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免疫性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且易误诊,近年来我院收治三例初诊时曾被误诊,现报道如下〔例1〕男性,...  相似文献   

3.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2例报道第一医院内科唐宗山中图分类号R59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免疫性淋巴样增生性疾病,作者碰到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55岁,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5月,心悸...  相似文献   

4.
李权  盐城 《中外医疗》2012,31(30):35-36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U-TC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对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8.5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形态学上淋巴结结构破坏,小静脉增生显著,瘤细胞弥漫增生,中等大小,多数瘤细胞胞浆透明。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淋巴结内T细胞性细胞淋巴瘤,属于周围T细胞淋巴瘤,临床并不多见,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陆天才  付欣鸽 《新疆医学》2000,30(4):225-226
目的:研究局部组织对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免疫防御反应、病变形成及其同临床经过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PAS组化反应及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结果:局部组织对泡状棘球蚴显示剧烈的免疫防御反应,主要为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反应。免疫活性细胞中经免疫组化CD8、CD20标记数量最多的是T淋巴细胞。结论:泡状棘球蚴病的发生可能是以T细胞免疫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泡状棘球蚴引起的局部组织反应与本病的肉眼病变形态、临床经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均用CVP为主的方案化疗,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0个月.结论 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组8例患者的年龄30-56岁,其中7例为发生于淋巴结和纵隔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发生于皮肤的成人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组织学瘤细胞中等大小,呈弥漫分布,细胞界限不清,染色质细颗粒样或粉尘状,核分裂相多见,可见“星空现象”。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TdT和CD99。结论: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有一定特征,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P53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中的表达及DNA含量,探讨AIL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性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AIL病人的免疫表型及P53蛋白表达。并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DNA含量,同时选择非何杰金淋巴瘤(NHL)20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人10例和为对比研究。结果 AIL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6/20),与预后无关,DNA含量改变对于病人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关注相关的诊断措施和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关注临床资料、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特征,并进行整理.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免疫表型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9例CXCL-13弥漫阳性,原位杂交显示EBER少量较大细胞阳性.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临床应注意诊断要点,同时注意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免疫组化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7例经淋巴结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发性浆膜腔积液、自身免疫抗体形成。 7例淋巴结活检均有三联征 ,免疫组化淋巴结活检例均有T淋巴细胞浸润 ,5例有B淋巴细胞浸润。认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细胞可能来源T细胞 ,由于T细胞克隆增殖可刺激B细胞过度产生抗体致免疫功能紊乱。此病是淋巴瘤瘤前状态。该病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进一步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枯力兹病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问题,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米枯力兹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LCA、CD20、CD3、CD4、CD45RA、CD45RO、EMA、CEA、S-100、CK、lysozyme、EBV、IgG4、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米枯力兹病的病变特征为腺实质萎缩和淋巴样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T和B淋巴细胞混合性增生,IgG4 80%阳性。结论:米枯力兹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手术后可以复发,治疗上应辅以免疫调节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肠道T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方法为所有接受手术后的经病理确诊为肠道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病理学检测,分析肠道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按肿瘤位置划分,15例其肿瘤位于小肠内,5例病灶在回肠,10例病灶在空肠。其余6例其病灶均集中在大肠结肠内。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其切片LCA均呈阳性表达,16例呈CD3表达,13例呈CD 45 R0表达,6例EBV表达阳性,4例CD 56表达阳性,3例其VIM表达阳性。无CD 20、CD 79 a、CK、CDX 2、NSE、CgA或CD 117表达病例。结论肠道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罕见,恶性程度较高,临床表现极易与常规疾病混淆,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3.
贺海燕  张淼  李晶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996-997
目的探讨淋巴结及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提高HL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原发于淋巴结及1例原发于肺的HL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于淋巴结者临床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肺者表现咳嗽、咳痰。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LRCHL)8例,结节硬化型(NSHL)4例,混合细胞型(MCHL)3例,淋巴细胞消减型(LDHL)1例,未发现结节性淋巴结为主型。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15、CD30、CD20、CD68、CD79a阳性,CD45Ro阴性。结论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改变复杂多样,应与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及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例原发于子宫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3例原发于子宫体NH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细胞,按最新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与子宫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3个病例均以异常阴道排液或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及病理都误诊为子宫常见疾病.子宫标本组织病理显示:病例1肿瘤细胞表达CD3、CD56及TiA-1等抗原,且EBV病毒表达阳性,支持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病例2和病例3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特异抗原标记CD20等,肿瘤细胞体积为淋巴细胞的3倍,增殖指数高,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结论 3例病例镜下肿瘤细胞似淋巴细胞样,弥漫浸润子宫内膜及肌壁间,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难以鉴别,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Wegener's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Wegener's肉芽肿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Wegener's肉芽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病理技术(HE切片、Masson三色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及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其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形态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9.4(18~76)岁.从初发到确诊的时间为0.8~48.0(平均16.5)mo.耳、鼻和咽喉部是病程初期最容易受累的部位,累及耳、鼻和喉部者11例(69%);在初发或在整个病程中肺脏受累者14例(87%);出现肾脏损害者3例(19%).最常见的病理学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和血管炎,并以鼻腔黏膜活检组织中最普遍.肾脏主要病理学改变为灶性肾小球肾炎.肾脏超微结构改变为上皮细胞轻度增生、足突融合,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生,内皮下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Wegener's肉芽肿病最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和血管炎.其临床表现复杂,确诊困难,需与多种疾病鉴别.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的密切结合是明确诊断的前提,特别是上呼吸道、肺脏和肾脏病理检查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手术以肾部分切除为主,大体上肿瘤均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3例突入肾窦,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小腺泡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可见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D57表达阳性率94%,WT1表达阳性率63%,广谱CK(AE/AE3)表达阳性率75%,CK7、AMACR表达率分别为19%、13%,CD10、NSE、CD56均阴性。16例患者随访1~12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良性肿瘤特征不显著,诊断需依据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57阳性是后肾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以肾部分切除为主的外科治疗可达到治愈,临床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脑血吸虫肉芽肿11例,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对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0 TMR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 6例单发,5例多发;病灶主要位于顶叶(5例)、枕叶(5例)、颞叶(4例)、额叶(3例)、小脑半球(1例).平扫呈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有多个小结节状、斑点状强化,并呈"泥砂样"聚集成团.结论脑血吸虫肉芽肿的MRI表现有很高的特异性,MRI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D8+T淋巴细胞CD2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肝组织病理变化分为轻、中、重度,15名健康人肝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检测肝组织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结果: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低,乙型肝炎中度和重度患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CD8+CD28+T细胞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升高,CD8+CD28-T细胞却随着炎症分级逐级减低。结论:肝组织内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水平可作为判断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损伤的一个免疫学指标;肝组织内CD8+CD28-T细胞可能是乙型肝炎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骆丽  黄培  李道明  刘凤阁  王秀芳 《疑难病杂志》2014,(1):63-64,73,F0003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4例LCH的临床特征,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病例中男11例,女3例,年龄9个月52岁,累及骨13例(颅骨8例,下肢骨3例,椎骨2例),累及皮肤2例,光镜下可见朗格汉斯细胞(LCs)呈卵圆形,核不规则、有核沟和核折叠,核仁不明显,核膜薄,细胞质中等量,略呈嗜酸性,伴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表达CDIa、S-100均阳性,Langerin阳性12例((2例未做),CD68阳性9例,LCA、CD3和CD20均(-),Ki67阳性率10%52岁,累及骨13例(颅骨8例,下肢骨3例,椎骨2例),累及皮肤2例,光镜下可见朗格汉斯细胞(LCs)呈卵圆形,核不规则、有核沟和核折叠,核仁不明显,核膜薄,细胞质中等量,略呈嗜酸性,伴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表达CDIa、S-100均阳性,Langerin阳性12例((2例未做),CD68阳性9例,LCA、CD3和CD20均(-),Ki67阳性率10%20%。结论 LCH的临床表现复杂,从单系统病变到多系统病变,好发于骨,确诊需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LCs的CD1a、S-100和Langerin的阳性表达对于LC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alysi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LCL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s.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 CD20, CD30, CD45RO, CD68,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ytokeratin (CK) and HMB45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antigens from routine paraffin samples of the patients.Results Ten patients (7 men and 3 women, aged 31 to 84 years) complained of subcutaneous masses or papular eruptions over their lower trunks and extremities.Histopathologicall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umerous large round or oval pleomorphic cells.The cytoplasm was usually abundant, amphophilic or basophilic, and finely vacuolated.Nuclei were commonly eccentrically localized and lobated or horseshoed in shape,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Reed-Sternberg-like cells were seen.Nucleoli were generally multiple and large.Of the 10 patients, tumor cells displayed positive antigen expression of CD30 in all cases, positive CD45RO in 6 cases, positive CD20 in only 1 case, but negative CD45RO and CD20 expressions in 3 cases.Two patients died at 7 weeks and 34 year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ositive CD30 stai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 from other malignant skin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