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为AIL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例AILD临床病理特点,并用7种抗体对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AILD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高丙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部分病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主要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系列性增生和分支小血管显著增生。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患  相似文献   

2.
邹庆华  孙建洁 《医学综述》2000,6(9):388-389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等首先提出.也有人命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淋巴肉芽肿病X(lymphogranulomatosis X,Lgx).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发热、皮疹伴γ-球蛋白增高.最初认为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增生,目前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是AILD的一部分患者,现已被确认为AILD样T细胞淋巴瘤,AILD的确诊靠淋巴结活检.现将AILD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理学AILD是具有淋巴瘤样的独特形态学的疾病,其淋巴结改变具有诊断意义.AILD的特异性病理学表现有3个特征,即弥散性病变、血管增生和包括免疫母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浸润.病变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常伴有包膜和包膜外浸润,约半数的患者可见到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滤泡中心细胞密度减低,残留血  相似文献   

3.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ngim munoblasticlymphadcno pathywithdysprrotei neeoda ,AILD)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因不明、全球散发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现报道我科收治的AILD11例 ,并作简要文献复习。1 临床资料患者刘某 ,女 ,4 8岁 ,因腹痛、腹胀 2 0余天 ,发热、咳嗽半月 ,皮疹 1周入院。患者诉 2 0 0 2年 1月下旬无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 ,伴恶心 ,无呕吐、黑便 ,在家自服中药无效。 2 0 0 2年 2月初开始出现发热 ,体温波动在 38.4± 39.3℃之间 ,以下午为甚 ,最高达…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女,17岁. 因面部片状红斑13 d伴发热10 d,于2003-08-06入院.  相似文献   

5.
男性,63岁,住院号A—50277。因皮肤搔痒,咳嗽一月余于1986年8月18日入院。患者86年7月中旬起背胸部皮肤搔痒伴烧灼感,误为“痱子”,未加注意。以后搔痒逐渐加重,范围也渐扩大,并出现干咳,以夜间为甚。门诊给予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及中药治疗,未见效,病情加剧,全身呈现红斑,发热,食欲减退,遂收住院。既往有冠心病史和慢性咳嗽史。查体:T38.5℃,P110次/  相似文献   

6.
解晓燕  牛梅花 《农垦医学》1998,20(4):247-248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又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弥漫性浆细胞肉瘤等。是一种最近述及的具有充分临床病理特征的疾病.现将我们收治的互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sl岁。于1988年9月29日入院,病历号261261。入院前半年不明原因双肘部、颁下及耳后淋巴结肿大,近一月发热、咳嗽、咳疾、气憋、乏力,皮肤里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何杰全病”.未经任何治疗。查体T:36.3C,P:80次/分。全身残表淋巴结肿大,呈蚕豆至核桃大小,质硬、压捕、无粘连。双肺可闻及干吗音,心脏无异常,肝助下6cm,剑…  相似文献   

7.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 AIL 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分析 ,为 AIL D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1例 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L D临床表现复杂 ,误诊率较高 ,确诊靠淋巴结活检 ,AIL D疗效较差。结论 :AILD必须靠淋巴结活检确诊 ,目前已被划为恶性疾病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应该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选用单一药物或者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 患者,女,15岁。因反复咽痛、发热1月,全身淋巴结肿大1周入院。既往无重要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8.7℃、P91次/min、R23次/min、BP121/74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结节及出血点。  相似文献   

9.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三例误诊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325027)金栗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以下简称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免疫性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且易误诊,近年来我院收治三例初诊时曾被误诊,现报道如下〔例1〕男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一例少见的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临床特点:发热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出汗,皮疹,体重减轻,单株或多株高丙球血症。典型病理改变:淋巴结正常结构广泛破坏;多种细胞增生和弥漫性浸润,主要为原始免疫细胞;小血管显著增生,嗜伊红PAS阳性物质沉着。本病预后不良,缓解后恶化,大部分在短期内死亡。  相似文献   

11.
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中常见的3号染色体三体(+3)的发生率及含有+3的畸变细胞率。结果28例(77.8%)AILD有+3,远比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的15例(42.0%)为多;而含有+3的畸变细胞率平均为4.0%,比染色体分析发现的11.2%低。本研究表明,+3是AILD极为特异性的染色体畸变;含有+3的肿瘤细胞仅占少数,并具有生长优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数目畸变方面远较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敏感。  相似文献   

12.
对44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FSP)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肿瘤中Vimetin、S^-100、AAT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DFSP的组织来源可能是具有多种分化潜力的原始间叶细胞;(2)DFSP的复发率可能与肿瘤中幼稚细胞成正比,与Storiform的结构成反比。并对普通型DFSP与纤维肉瘤型DFS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7例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均发生于脊髓马尾部.镜下特殊图象是以血管和纤维组织为中心的乳头,血管为丰富的粘掖基质所围绕并被复一层或多层的立方形瘤细胞.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神经胶质酸性蛋白、S-100蛋白及波形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 16例病人的年龄、症状与体征、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以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 收集13例ES,其中近端型9例,经典型4例.研究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分析INI-1、CyclinD1二者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近端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呈多结节状及弥漫片状生长方式;经典型兼具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似肉芽肿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pan、CD34、EMA、CyclinD1阳性,Desmin、S-100为弱阳性,CD31、CA125、HMB45、MelanA均为阴性.INI-1在经典型和近端型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75.0% (3/4),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NI-1与CyclinD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ES少见,易误诊,结合病史,联合应用INI-1、Vimentin、CKpan、EMA、CD34等指标对E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在ES中存在INI-1失表达与CyclinD1过表达现象,但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恶性小细胞肿瘤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小细胞肿瘤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以提高恶性小细胞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恶性小细胞肿瘤,观察其对检测标记的反应。结果 26例中小细胞癌占6例,HE特点为核染色质密集,染色很深,核仁不明显,多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CK、EMA具有明显特异性。结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6例,LCA均为阳性,1例CK部分阳性,其余标记均为有性。滑膜肉瘤4例,Vim、EMA阳性,部分瘤细胞(小多边形细胞)CK阳性。血管外皮瘤3例,部分瘤细胞SMA阳性。横纹肌肉瘤2例,MG、MSA阳性。Ewing肉瘤2例,Vim、CD99(Mic2)阳性。小细胞骨肉瘤-Ewing瘤样型1例,Vim阳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NSE、CHG-A阳性。恶性间皮瘤1例,CEA阳性。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大部分小细胞恶性肿瘤有较明显的特异性,尤其对小细胞癌与间叶源性小细胞肿瘤间的鉴别。但间叶源性和/或起源未定的小细胞肿瘤间仅凭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尚难以准确诊断,还需仔细寻找HE形态特点,结合组织化学、电镜检查,必须时做遗传学和基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对36例淋巴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结合形态不到及免疫组织化研究结果,B细胞林巴病22例(64.7%),T细胞性淋巴瘤12例(35.3%),HD2例。发生于鼻腔、鼻窦原诊断为恶性肉芽肿7例细胞性淋巴瘤,而发生于扁桃体的原诊断为未分化癌1例为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表明免疫组化在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昕 《中国病案》2011,12(9):22-23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病的ICD-10编码。方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对巨大淋巴结病的临床诊断、病理、治疗和预后,对其进行探讨性学习。结果对巨大淋巴结病进行了准确的编码为D47.7,M9970/1。结论为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除了要加强国际疾病分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更要仔细阅读病案,多方查阅资料,才能得到正确的编码。  相似文献   

19.
(1)目的 研究bcl-2与P53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中的表达,探讨AIL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性质及恶性转化的可能机制。(2)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PCR技术检测bcl-2与P53蛋白表达及bcl-2/IgH融合基因,同时选择非零奇金病(NHL)20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0例作为对比研究。(3) 结果 AIL病人bcl-2与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14/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中的表达及DNA含量,探讨AIL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性质。②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AIL病人的免疫表型及P53蛋白表达,并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DNA含量,同时选择非何杰金淋巴瘤(NHL)20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人10例作为对比研究。③结果AIL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6/20),与预后无关。DNA含量改变对于病人预后有显著影响(t=2.864,P<0.05)。P53蛋白表达、DNA含量在AIL与NHL间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912,t=3.552,P<0.05)。AIL中P53蛋白阳性表达者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t=2.226,P<0.05)。④结论P53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变化均与AIL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有关,AIL可能为不同原因、不同性质的疾病共有的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