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秃病蚤蒙冀亚种的吸血能力和叮人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12月,在实验室内研究了秃病蚤吸血率和吸血量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对不同鼠体的吸血活动。结果证明,蚤的吸血率和吸血量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当吸血时间为10分时,雌、雄蚤的吸血率接近100%。吸血时间为1分和5分时,雌蚤的吸血蚤数多于雄蚤,而10、15和20分时无差别。在不同吸血时间内,雌蚤的吸血量和吸血体节数均比雄蚤大;在不同鼠体上,雌、雄蚤的吸血率和吸血量无差别。并观察了秃病蚤蒙冀亚种的叮人情况。  相似文献   

2.
分析近10余年来有关吸血蠓类昆虫的生态习性,包括栖息性、繁殖、吸血习性、地理分布、季节消长、种群优势及物种多样性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吸血蠓的重要医学作用即传媒作用做了初步总结,为吸血蠓的进一步研究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溴氰菊酯对中华按蚊生活史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长期使用溴氰菊酯引起中华按蚊雌虫生殖营养周期紊乱、延长成虫前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所需时间等结果,讨论了吸血次数与成虫存活时间及与间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关系,并对成虫前各期发育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987~1990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125)I标记小白鼠血液,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测定的灵敏性,研究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在20℃、28℃和35℃条件下的吸血活动。结果表明:两种繁殖蚤在20℃条件下的吸血量明显大于新生蚤,而在35℃高温条件下差异不显著。缓慢细蚤的吸血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印鼠客蚤与温度呈正相关。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种蚤的吸血率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印鼠客蚤吸血速率较快,30和60分钟吸血量及吸血率无显著差异,但吸血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缓慢细蚤的吸血速率较慢,30分钟吸血不充分,吸血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但在20℃吸血60分钟,繁殖蚤的吸血率可达98%,吸血量亦较30分钟时高两倍左右,吸血率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长白山吸血蠓的种类分布。方法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动物诱和网捕采集吸血蠓。结果长白山的吸血蠓现知2属10亚属65种,其中库蠓属10亚属61种,蠛蠓属4种;记述了长白山已知吸血蠓种的县(市)分布。结论为长白山吸血蠓的区系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蜱种──草原革蜱体内立克次体的保存机制,我们将捕获于荒漠草原的草原革蟀每5个单体为一组,采用兔耳布袋固定喂血法供蟀吸血,并采集洪蟀吸血后第14、41天兔血清,做斑点热补体结合试验.选择使兔血第41天血清阳性的蟀组做实验室孵化传代实验的材料。将筛选后的立克次体阳性蟀组放置在小三角瓶中用纱布封好瓶口,置于温度为26℃士It,湿度为80土10%的培养箱内让其产卵,孵出幼虫后采用布袋喂虫法供蟀吸血,并采集洪蟀吸血后第41天兔血,做立克次体斑点热补结试验,吸血后移到试管内孵育,幼虫脱皮出壳成稚虫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吉林省吸血蠓的分类。方法采用帐诱、灯诱和挥网法采集蠓;收集吉林省吸血蠓的文献。结果记述吉林省的吸血蠓已知2属41种,其中库蠓属(Culicoides)39种;蠛蠓属(Lasiohelea)2种。记述吉林省吸血蠓的主要鉴别特征测量值及库蠓属的雌雄虫分种检索表。结论为深入开展吉林省吸血蠓的生态学、媒介作用和防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中华按蚊的吸血情况及其吸血后生殖营养周期和寿命等生物学性状,为判断温度对吸血中华按蚊生态习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常规饲养中华按蚊的吸血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吸血后寿命。结果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中华按蚊的吸血率分别为78.5%、85.7%、98.7%、97.3%、92.2%;生殖营养周期分别为99、80、56、48、60 h,吸血后平均寿命分别为28.0、22.9、24.3、14.6、12.0 d。结论在19~31℃之间,随着温度上升,中华按蚊嗜血性先增强后减弱,生殖营养周期先变短后增加,吸血后平均寿命呈现逐渐缩短趋势;温度对吸血中华按蚊的各生物学性状影响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曾有报告某些昆虫如蚊子、臭虫、体虱等在吸血过程中,能机械传播乙肝病毒。头虱能否传播,国内尚未见报告。为了解HBsAg在头虱与其宿主之间关系,我们采集了学龄儿童的头虱及其静脉血进行SPRIA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东北三省吸血蠓的种类分布。方法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昆虫网捕采集吸血蠓;收集东北三省吸血蠓调查研究文献。结果东北三省吸血蠓现知2属81种,其中辽宁省2属49种,吉林省2属41种,黑龙江省2属50种。记述已知种类的市(县)区分布。结论为东北三省吸血蠓的区系分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的吸血蠓类及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的吸血蠓。方法 :人帐、动物、诱虫灯诱和挥网法。结果 :1980~1995年共采获吸血蠓 2属 44种 ,描述了完达山库蠓新种 ;记述了 44种吸血蠓的分布。结论 :对深入开展黑龙江省吸血蠓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医学昆虫标本馆 (北京 10 0 0 7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相似文献   

13.
蜱是常见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又是人及动物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传播媒介.2010年在我国河南省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与蜱类关系密切.该文对蜱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理分布、携带病原体与蜱媒疾病和防治方法等做了简要阐述,旨在为蜱及蜱媒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我国5省区吸血蠓种的分布。方法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网捕法采集吸血蠓。结果 在我国5省区采获吸血蠓2属38种,其中库蠓属37种,细蠓属1种;切割库蠓为中国新纪录;北域细蠓和哈尔巴岭库蠓为辽宁新纪录;内蒙新纪录6种。5省区的吸血蠓种分布为:辽宁19种,内蒙13种,江西8种,广东7种,吉林6种。结论为我国5省区吸血蠓的区系分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吸血、产卵等生殖营养习性的差异,探讨其生物学机制及在登革热传播中的意义。方法在实验室中分别以18、24、30℃3种温度条件饲养白纹伊蚊,定时人工饲血,记录并分析其产次、产卵量、产卵时间等差异。结果 18、24、30℃条件下白纹伊蚊生殖力有显著差异,一生产卵(吸血)次数中位数分别为1、3、4次,产卵量中位数分别为32、127、239个,生殖营养周期长度中位数分别为8、5、3 d。结论 30℃最适合白纹伊蚊繁衍,18℃生殖力明显降低,重复吸血习性在白纹伊蚊中普遍存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白纹伊蚊重复吸血习性的差异,可能成为影响登革热传播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蜱虫是一类专性吸血的外寄生虫,需要吸取大量血液维持生活史循环。吸血不仅引起宿主的炎症反应,同时也是传播病原体的过程,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畜牧业,造成公共卫生负担。硬蜱的各个生活史与血餐息息相关,但目前对于硬蜱吸血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伴随着血餐的摄取,硬蜱在生理生化上发生巨大的改变,包含溶血反应、胞内消化、蛋白质降解等,携带的病原体也需要适应血餐引起的独特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如摄取血餐、消化等,才能在蜱虫中繁殖,以便在硬蜱再次血餐时通过唾液传播到新的宿主。本文总结了硬蜱血餐过程中中肠的生理生化过程,阐述了血餐与硬蜱生活史的关系,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我们曾发现豫南地区间日疟感染与 ABO 血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血型不同其发病率也不同,为探讨差异的原因是否与中华按蚊吸血趋性有关,我们于1984年8~10月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实验室驯化及野外捕获繁殖饲养的第一代中华按蚊对 ABO 血型系统各血型的离体血进行了吸血趋性的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选择实验室驯化饲养10代以上的中  相似文献   

18.
四种杀虫剂对方形黄鼠蚤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四种杀虫剂对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的毒力测定结果。以溴氰菊酯毒力最强,DDVP、DDT次之,三氯杀虫酯又次之。各药对2日龄吸血雌蚤的致死中量(LD50)数值分别为1.17×10-3、1.20×10-3、1.25×10-3和3.4604 μg/只,成蚤吸血前与吸血后对同种药物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未吸血时雌蚤比雄蚤敏感,吸血后雄蚤比雌蚤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方形黄鼠蚤有较强的毒杀效果。它具有使用剂量低、速杀作用强等优点,在杀灭跳蚤工作上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吸血昆虫叮咬宿主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因子,其中不仅有在吸血过程中防止宿主血液凝集的抗凝血因子、抗血小板凝集因子、舒血管的活性物质,而且还有与消化食物有关的酶类如:淀粉酶类、酯酶类,同时唾液在虫媒病传播过程中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是病原体传播的液体环境,还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作用,对病原体感染宿主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库蠓(Culicoides)是蠓科(Ceratopogonidae)重要的吸血蠓属,与人、畜关系十分密切。1987年以来,作者在山东省部分县、市进行吸血蠓种群生态学调查,先后发现18种库蠓为本省首次记载,名录如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