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从认知特征和场独立性这两个重要的认知维度检测认知特性和空间定向能力的关系,为降低空间定向障碍的发生,提高飞行员相应的空间定向能力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认知分化测验(CLB)、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以及飞行定向水平的模糊评价技术,评价飞行员的认知特征、场独立性和飞行空间定向水平。结果①错觉水平量值与场独立性分数、空间认知分数及认知分化商数分别构成了较为显著的负相关(r≤-0.241,P<0.05)。②高水平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及较强的场独立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获得一个良好的飞行定向水平,而且还构成了预测定向水平差异的有效指标。③错觉较轻的飞行员与中、重度错觉水平组飞行员在空间认知、认知分化水平和场独立性上的得分分别构成了显著的差异,表明轻度组飞行员在空间定向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空间信息组织、加工和较强的场独立性。结论良好的视空间信息加工水平和特定的元认知技能对于降低空间定向障碍,保持良好的定向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求飞行定向认知特征的检测方法,预测飞行员的空间认知水平。方法 采用认知分化测验(CLB)、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以及飞行定向水平的模糊评价技术,对85名飞行员的认知特征、场独立性和飞行空间定向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 ①高水平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及较强的场独立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获得一个良好的飞行定向水平,而且还构成了预测定向水平差异的有效指标;②轻度错觉的飞行员与中、重度错觉水平组飞行员在空间认知、认知分化和场独立性上的得分分别构成了显著的差异,表明轻度组飞行员在空间定向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视觉空间信息组织、加工和某些元认知技能方面的优势。结论 本研究方法可应用于预测飞行员的空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空中引发飞行错觉进行预防错觉训练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进一步检验飞行中引发前庭性错觉训练对提高飞行员空间定向认知水平,增强预防、克服飞行错觉能力的确切效果。方法在歼教-5、6、7飞机上按设计的8种飞行动作引发前庭性错觉,对72名飞行(学)员进行123架次带飞训练和效果观察。结果人数错觉引发率100.0%;动作引发率77.7%~93.4%;随着训练次数增加,受训者对飞行错觉识别速度加快,错觉所致各种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错觉状态下按仪表定向操纵5分率由54.0%提高到78.3%(P<0.05)。结论设计的8种飞行动作能有效引发出飞行错觉,用于训练能明显增强空间定向认知水平及预防、克服飞行错觉能力  相似文献   

4.
飞行学员空间认知特征与飞行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认知能力评估测验,测验了88名飞行学员及100名陆军学院学员(对照组),旨在探讨飞行学员空间认知特征及其与飞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飞行学员组的四项机空间认知测验(三维定向、图画完形、积木连接和定位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四项语言序贯性测验的系列声音、系列数字二项测验成绩,飞行学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组字和组词二项测验成绩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中上、中及中下等飞行技术水平的三组飞行学员空间认知测验成绩依次下降(图画完报一项P<0.01,余三项P>0.05)。  相似文献   

5.
飞行中空间定向障碍研究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飞行空间走向障碍发生机制、分类、心理生理训练已取得的成就,论述了未来研究发展战略。指出,飞行空间定向障碍本质上是一种因人体空间定向系统无法满足三维空间运动环境而发生的空间认知错误,应从空间知觉水平上升到空间认知、思维和意识水平来研究其机制;以飞行错觉形态和空间信息传递感觉通道建立的飞行空间走向障碍分类仍有其价值,但应重视从空间认知水平做的分类:Ⅰ型(不可认知)、Ⅱ型(可认知)和Ⅲ型(不可抵御);心理生理训练已取得效果,但对Ⅰ型空间定向障碍及其事故预防效果甚微。因此,心理生理训练的基本任务应是:养成和提高飞行员的仪表视觉走向能力、识别空间定向障碍的能力、控制自身错误空间知觉和排除其干扰施以正确操纵的能力。应建立完整的地面和空中训练体系。强调空间定向障碍的最终解决要靠飞行器空间定向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认知特征与飞行错觉水平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大脑半球认知功能分化理论为基础,从空间认知角度探讨飞行员认知功能特点同飞行错觉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前庭性错觉在飞行员飞行过程中的发生频率极高,发生前庭性错觉会对飞行人员认知能力造成严重危害,并进一步威胁飞行安全,故研究前庭性错觉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中,关于前庭性错觉对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介绍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两类研究——空间定向障碍及前庭功能分别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影响主要存在于视觉空间、记忆、注意与执行4个领域,笔者据此分析了前庭性错觉发生时可能影响的认知能力,并重点分析了影响较大的大尺度空间、视觉工作记忆、注意、执行能力及对应的评估技术,以期为后续研究方向及评估技术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按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了一套飞行人员心理训练方案:双重任务训练作为心理模拟训练;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作为情绪一行为控制训练;表象训练作为飞行程序和知觉一运动的认知训练。以声像教材和仪器训练形式在军事飞行员中试用。83名飞行员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每天接受30min训练,共15次。心理训练结束半年以后,四个组的飞行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组的成绩与其它二组(生物反馈放松圳练组、双重任务训练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放松训练达标人数与飞行成绩的点双列相关系数为0.6;放格趋势一周后逐渐平稳。此结果为军事飞行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试测不同条件下飞行(学)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水平,以期改进训练模式。方法用自行研制的仪表视觉空间定向测试仪测试了130名初、高教机飞行(学)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IVSO)水平。结果①复杂仪表飞行状态和仪表故障正确识别率低(46.2%和3.1%);②注视、扫视、动态综合三种仪表认读方式间有一定相关(r=0.35-0.63);③初教机飞行学员IVSO能力较差,而高教机学员的IVSO能力已与飞行员相当;④正确识别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状态方向识别错误和综合判断能力低。结论要提高飞行(学)员仪表视觉空间定向水平必须转变现行训练方式,由“仪表-操纵”模式转变为视觉信息加工认知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急性高空缺氧对高性能战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高空缺氧对高性能战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为保障和提高飞行员飞行能力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111名健康男性高性能战机现役飞行员随机分为3组,其中非缺氧组40名,缺氧组51名,恢复组20名,使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2.0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制)进行测试,对3组人员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结果在知觉速度(F=3.21,P〈0.05)和总分(F=3.39,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缺氧组在知觉速度(P〈0.05)和总分(P〈0.05)方面比非缺氧组有明显降低,而恢复组总分(P〈0.05)比缺氧组有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高空缺氧对飞行员的认知能力有明显影响且主要表现在知觉速度方面,而及时恢复供氧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提示急性高空缺氧时应及时采取有效医学措施以恢复和保持认知能力和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飞行员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名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及10名正常体检健康飞行员进行Epworth嗜睡程度问卷(ESS)评分,以及进行闪光融合频率、多项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注意力集中能力、警戒性等认知功能测试,并对OSAHS组进行ESS评分、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与各项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HS组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闪光融合频率、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分值、注意力集中能力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黄、绿色的选择反应时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对红色的选择反应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OSAHS组警戒性作业总错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SAHS组ESS评分与警戒性作业的总错误率呈显著正相关(r=0.789 0,<0.01).结论 中重度OSAH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可能损害飞行操作能力,造成飞行安全隐患.临床未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应暂时或永久取消飞行资格.  相似文献   

12.
民航飞行人员骨代谢指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高空飞行人员的骨代谢情况,分析飞行人员骨代谢水平与飞行时间的关系,探讨航空环境因素对飞行人员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某航空公司男性健康飞行人员134名,年龄20~60岁,37名当地男性健康地面人员作为对照组,年龄20~60岁。各组按照年龄分成3组:20~年龄组,30~年龄组,40岁及以上年龄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其结果用组间t检验进行比较,各变量与飞行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飞行人员BGP水平和BA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飞行人员BGP水平和BAL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20~年龄组和30~年龄组均显著降低(P<0.01),40~年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累积飞行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航空复杂的环境因素可影响飞行人员的骨代谢水平,并且与飞行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技术(EMDR)对军事飞行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应激反应的疗效,为战时心理创伤快速干预提供方法与依据. 方法采用焦虑水平主观不适评定单位(SUDs)、认知效度评定(VO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3名在不同时段经历飞行事故的飞机驾驶员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采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心理支持法进行心理治疗干预,并分组观察和随访对比疗效. 结果 EMDR治疗组的记忆意像、暗示及躯体反应各项测验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SUDs(t=7.64,P<0.01);VOC(t=6.87,P<0.01);SCL-90(t=4.93,P<0.01).Ridit分析显示: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不同(Hc=9.173,P<0.05);其中以EMDR组为最好(R=0.591). 结论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对飞行员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反应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平视显示器(HUD)速度、高度和航向信息各自3种不同显示格式对飞行员认知绩效的影响. 方法 试验采用3×2重复测量设计,以151名男性飞行员为受试对象,完成HUD速度、高度和航向信息3种不同显示格式共18幅画面的测试,并获取飞行员对每种显示格式"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对正确率和反应时指标作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和配对比较检验;对飞行员使用性评价指标作x2检验. 结果 在HUD速度信息画面测试中,对于飞行员的认知正确率,"显示格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7.097,P<0.001);"信息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3.902,P<0.05);飞行员正确认知"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的信息正确率期望值最高.对于飞行员的反应时指标,"受试对象类别"和"信息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2.905,P<0.05);"飞行总时数"的主效应显著(F=6.637,P<0.05);在使用性评价上,飞行员将3种显示格式分别评价为"优、良、中、差"的人数比例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33.305,P<0.001),其中82.1%的飞行员认为"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的显示格式为"优".在HUD高度信息画面测试中,对于飞行员的认知正确率,"显示格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8.523,P<0.001),"显示格式"和"飞行总时数"的交互作用显著(F=3.253,P<0.05);飞行员正确认知"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显示格式的信息正确率期望值最高;对于飞行员的反应时指标,"显示格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0.869,P<0.001);在使用性评价上,飞行员将3种显示格式分别评价为"优、良、中、差"的人数比例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73.959,P<0.001),其中有86.8%的飞行员认为"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的显示格式为"优".在HUD航向信息画面测试中,对于飞行员的认知正确率,"显示格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1.418,P<0.001),"显示格式"和"飞行总时数"的交互作用很显著(F=5.802,P<0.01);飞行员正确认知"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显示格式的信息正确率期望值最高;对于飞行员的反应时指标,"受试对象类别"的主效应显著(F=3.226,P<0.05),"飞行总时数"的主效应显著(F=5.719,P<0.05);在使用性评价上,飞行员将3种显示格式分别评价为"优、良、中、差"的人数比例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26.324,P<0.001),其中有88.7%的飞行员认为"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的显示格式为"优". 结论 对战斗机HUD速度、高度和航向信息的视觉显示建议优先采用"模拟刻度带Ⅰ加数字窗"格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模拟长航时飞行时心理疲劳的对抗措施的效果。方法16名男性飞行学员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教-8飞行模拟器上进行8h的航线飞行。试验组施加心理疲劳对抗措施。通过模拟电码判译成绩、飞行成绩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 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评价对比两组飞行学员的心理疲劳程度。结果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对照组的电码判译成绩、飞行成绩均显著下降(F=4.406、10.166,P=0.039、0.002),试验组的两项成绩则均无显著下降(F=1.015、0.780,P=0.405、0.477);对照组在飞行4h后,两项成绩与试验开始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成绩则在飞行开始后的各时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前后,对照组的SAS得分无明显变化(t=1.032,P=0.329);飞行后试验组的SAS得分则出现显著降低,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2,P=0.010)。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心理疲劳对抗措施对长航时飞行引起的心理疲劳现象有明显的对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不同飞行条件下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了解飞行训练对其凝血和纤溶平衡的影响。方法应用生物活性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40名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的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D-二聚体(D-dimer,D-D)。依不同飞行强度(1次飞行和两次飞行)、不同飞行场次(昼航和跨昼夜飞行)、不同飞行载荷(+3Gz和+5Gz)、不同飞行高度(3km和5km)分别各分为两组。另设30名场站地勤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自身飞行训练前后,及不同组间凝血善F溶指标的差异。结果飞行前飞行员组与对照组凝血一纤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飞行训练后PT、TT、APTT缩短、Fg、D-D升高,分别与飞行前自身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5-6.908,P〈0.01)。完成各飞行课目后分别与飞行前比较,PT、TT、APTT缩短,Fg、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8.717,P%0.01或P〈0.05)。第1次飞行后与第2次飞行后、昼航与跨昼夜飞行后、3km与5km飞行后比较,凝血-纤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Gz飞行后与+3Gz飞行后比较,TT缩短、F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5、5.772,P=0.013、0.000);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行员飞行训练后凝血与纤溶指标可发生改变,属于机体应激状态下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肥胖和年龄对飞行人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影响,评估其危险性,提出预测飞行人员OSAHS患病情况的简易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曾在本院睡眠中心和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的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依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OSAHS诊治指南(草案)进行临床诊断.收集飞行人员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价嗜睡程度,记录年龄、身高、体重、颈围和腰围,并研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 结果颈围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405,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呈负相关(r=-0.252,P<0.01).非OSAHS组和不同程度OSAHS组间颈围、腰围和体质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0~14.825,P<0.05).颈围≥40 cm组OSAHS患病人数和中重度OSAHS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高(x2=11.515~17.589,P<0.01).随着BMI的增加,本组飞行人员中重度OSAHS患病比例增高(x2=6.946,P=0.031).年龄只在非OSAHS和OSAH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P=0.037). 结论颈围≥40 cm时患OSAHS的风险增高.颈围、腰围和BMI增加都是OSAHS的危险因素,三者结合可以简便、准确地预测OSAHS的患病情况.年龄可能对OSAHS的发生有影响,但与其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高原飞行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对进驻海拔3600m高原进行飞行训练3个月的10名飞行员进行了13项心血管功能指标及动态和常规心电图测定,并与同期进入高原的10名地勤人员及10名驻平原地区的飞行员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①除高原飞行员的有效血容量(BV)低于平原飞行员(P<0.05)外,3组人员其余12项心功能招数之间均免显著差异;②24hHolier监测显示,高原飞行员24h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及最低心率与高原地勤人员及平原飞行员基本一致。除实性心动过速、过缓外,高原飞行员中有房性早搏者8人,室性早搏3人,均<100次/24h或<1次/1000心搏,为偶发早搏,无重要临床意义;③常规心电图表现,高原飞行员与其他两组人员基本一致。提示:飞行员在高原训练3个月中,心血管功能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OPCAB)和体外循环(CPB)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远期影响。方法将四川省人民医院131例行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OPCAB组67例和CPB组64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 d及1、3、6、12、24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问卷进行评价,使用重复测量混合效应模型对组间、时点间MMS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POCD的发生和转归。结果共有65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OPCAB组32例,CPB组33例);入组时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术后2 d及1、3、6、12、24个月MMSE评分均高于CPB组,但分组与测量时点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MMSE分值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F=0.85,P>0.05);术后24个月,两组MMSE评分均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各时点POCD发生率,OPCAB组低于CPB组,但只有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对减轻远期POCD未见明显优势,在选择时应该考虑其他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