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PK型、PA型、PL型、EK型和PP型五类(及混合型)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10个不同产地来源共计20份紫苏果实在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进行栽培,采集生长后的成熟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挥发油组成来看,有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了变化,具体为PAEK型(甘肃)—EK型(北京),EKPA型(甘肃)—PAPK型(北京)。其余化学型一致的18份种质中,1份PK型种质发生了亚型变化;9份种质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次要成分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别;8份种质主要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非常接近。综合挥发油组成和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紫苏化学型和组成一般不随环境改变,但对于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化学型成分构成的种质,易于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型。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frutescens var.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回回苏变种P.fruteseens var.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4.
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长玲  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2937-2944
挥发油是紫苏叶中的主要成分,根据其中含有的单萜类或芳香族类成分的主要种类可细分为不同的化学型,中国产紫苏的主要化学型为PA型(主要含紫苏醛和柠檬烯)、PK型(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和PP型(以芹菜脑主要成分的PP-a型;以肉豆蔻醚为主要成分的PP-m型;以榄香素为主要成分的PP-e型;以细辛脑为主要成分的PP-as型)。不同化学型之间的转化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一般受单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且其药理作用是有区别的。该文立足于紫苏种下变种及其叶中挥发油化学型分型问题,对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生源合成及调控、药理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紫苏叶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祁艾为艾叶道地药材之一。祁艾含有挥发油、黄酮、有机酸和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类成分为祁艾主要活性成分。为了研究不同采收期祁艾药材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祁艾药材的适时采收期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5个采收时期共30批祁艾样品总挥发油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第3个采收时期(端午节前后)祁艾药材总挥发油含量最高;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祁艾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共鉴定出30种挥发性成分。在明确了祁艾药材挥发油类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采收期祁艾挥发性成分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祁艾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寻找到8个差异性化合物,分别为α-松油烯、γ-松油烯、D-樟脑、香芹醇、α-copaene、异丁酸异龙脑酯、α-律草烯和氧化石竹烯。所鉴定的差异化合物中α-松油烯、γ-松油烯、α-copaene和氧化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与祁艾总挥发油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第3个采收时期达到峰值,而D-樟脑、香芹醇、异丁酸异龙脑酯和α-律草烯相对含量在第4个采收时期达到峰值。通过以上研究,为祁艾药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国产紫苏新的化学型。方法:采用气味排除法,从800份紫苏种质中选出非PK化学型的种质,取叶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经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初筛获得62份非PK型紫苏种质,鉴定出3种新的单一成分构成化学型或亚型,包括1份PA-Ⅱ型种质,以高含量的D-柠檬烯为特点;3份PT-Ⅱ型种质,具有高含量(-)-胡椒酮,而不含有胡椒烯酮;2份PS型种质,以倍半萜成分为主,有以石竹烯氧化物为主的PS-c型和以(Z,E)α-法尼烯为主的PS-f型;混合化学型中,PAPK型3份,另有6种新混合型,包括PAPT型1份、PAPP型1份、PKPP型1份、PAPS型2份和PPPS型1份。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紫苏属挥发油的化学型类型,为紫苏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方法:采集不同生长年限、不同月份龙脑樟枝叶,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计算挥发油得率,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中主要类型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右旋龙脑、异龙脑、樟脑的含量。结果:与3年生长期样品相比,生长期为2年的龙脑樟枝叶挥发油得率稍高,且成分类型更少,主成分右旋龙脑GC-MS峰面积占主要成分总峰面积的80%以上。2年期的龙脑樟叶中,11月底采集的龙脑樟鲜叶挥发油得率最高(1.37%);每个月份样品中右旋龙脑质量分数均70%,其中5月份样品中质量分数最高,达87%;樟脑的质量分数11月份最低,仅0.32%;但所有挥发油样品中均不含异龙脑。结论:龙脑樟的最佳采收年限为2年,最佳采收期为11月底至12月初。建立了一种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可同时测定龙脑樟中3种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法,可为龙脑樟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紫苏在东亚既是草药又是蔬菜。其精油成分化学类型可分为6种:紫苏醛(PA)型;香薷酮(EK)型;紫苏酮(PK)型;紫苏烯(PL)型;柠檬醛(C)型;苯丙烷(PP)型。已证实在一些基因控制下,可进行这些化学类型的精油成分的生物合成。大部分精油研究采用装备玻璃柱的气相色谱仪。本次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蒸馏的紫苏精油的主要化学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9)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提取紫苏叶挥发油工艺。方法以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 H为因素,挥发油得率为响应值,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GC-MS法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最佳条件为酶用量0.45%,酶解温度53.94℃,酶解p H4.81,挥发油得率0.63%,比对照实验提高了40%。挥发油中紫苏醛相对含有量最高(50.58%~54.06%),其次是石竹烯、α-香柑柚烯、氧化石竹烯等,其化学型属PA型(醛型),酶解工艺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及比例无显著影响。结论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紫苏叶挥发油得率,能用于其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半夏厚朴汤及相关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等变化,探讨半夏厚朴汤配伍与其挥发油成分变化的关系及规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检测复方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紫苏叶、生姜、及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结果:各样品具有数目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夏厚朴汤54个、厚朴44个、紫苏叶15个、生姜53个、及配伍厚朴与紫苏叶26个、厚朴与生姜51个、紫苏叶与生姜75个。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及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后成分主要来源于分别为厚朴、生姜。复方成分种类主要源于3个单味药材的加和,而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来源于生姜。结论:半夏厚朴汤及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及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在煎煮过程中相关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溶解性发生变化或相互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皱叶薄荷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为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依据并为生产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顶空气相法对皱叶薄荷全草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共得到64 个化学成分,且皱叶薄荷主要由桉油素(Eucalyptol,35.58%)、柠檬烯(Limonene,16.92%)及蒎烯(Pinene,15.33%)组成。结论:通过分析皱叶薄荷精油的组成特征及主要成分,可为其生产应用及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提取方法的麻黄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与现代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CO2)技术提取麻黄中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无论在成分还是其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率高,提取较完全,是提取麻黄择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茖葱鳞茎、茎叶、花柱、须根4个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为探究茖葱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开发茖葱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技术提取茖葱4个部位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茖葱4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179种挥发性成分,共有化合物12种。从鳞茎中鉴定出甲基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57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8.94%;茎叶中鉴定出1,3-二噻烷,2-己烯醛,二甲基二硫醚等48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7.36%;花柱中鉴定出1,3-二噻烷、二甲基二硫醚等82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2.90%;须根中鉴定出二甲基二硫醚,1,3-二噻烷,二甲基三硫醚等51种成分,质量分数占85.89%。结论:茖葱4个部位挥发油的量和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成分都为含硫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最多的部位是鳞茎,占总质量分数79.7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异地种植不同环境对紫苏醛(PA)型紫苏叶酚酸、黄酮和挥发油3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5份PA型紫苏种质分别在甘肃、北京和安徽的试验田以相同方法进行种植,检测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咖啡酸、迷迭香酸和挥发油含量。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异地种植PA型紫苏叶的咖啡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及总黄酮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肃地区种植的紫苏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和紫苏醛含量最高,北京地区种植的紫苏中咖啡酸含量最高。结论 相较于北京、安徽的试验田,甘肃的试验田更适宜种植PA型紫苏。  相似文献   

16.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紫苏叶药材中挥发油类成分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选用(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以程序升温的方法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同时采用GC.MS的方法进行成分鉴定;通过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3种方法对不同产地的紫苏叶药材中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不同产地的差异。结果建立了紫苏叶药材中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通过计算机谱库检索,鉴定出20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2-己酰呋喃、紫苏醛、β-石竹烯、芹菜脑。采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方法对紫苏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结论通过对紫苏叶药材系统的质量研究,建立了药材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并反映了紫苏叶在地域方面存在差异,为药材的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