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胆宁片抑制胆色素类结石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应用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对中药胆宁片进行防石作用与致石胆汁影响的观察,证实胆宁片能明显降低肝脏、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趋势,使实验动物的成石率由86.66%下降至26.66%(P<0.01),有明显的防石作用。实验还证实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病理环节在于肝细胞水平。胆宁片能作用于肝细胞水平,使变性的肝细胞超微结构恢复正常,肝脏脂肪变性由93.21%下降至35.72%(P<0.01),有非常显著的抗脂变能力;可增强胆囊上皮细胞吞饮活动,使细胞肿胀变性消退;还可显著提高肝Na·K-ATP酶活性与显著降低Mg-ATP酶活性。胆宁片与对照药物利胆排石片比较,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保肝消石胶囊防治豚鼠胆色素结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丽  王张  杨莉娟  熊玉霞 《中成药》2006,28(10):1476-1479
目的:研究保肝消石胶囊(黄连、吴茱萸、高良姜、香附、焦白术、枳实、牛胆)对豚鼠胆色素结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致石饲养喂养豚鼠并给予保肝消石胶囊,3个月后观察豚鼠胆囊成石率、胆汁及肝脏中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成石率为76.92%。保肝消石胶囊中、高剂量组成石率分别为25%和20%;能升高胆汁结合胆红素和甘胆酸,降低游离胆红素、[Ca2 ]和[H ];减弱肝脏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和肝质膜钙镁ATP酶活性,并增强钠钾ATP酶活性,还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结论:保肝消石消石胶囊有明确防治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酶活性和[Ca2 ]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黄益胆颗粒对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66例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未用中药)和服药组(服用金黄益胆颗粒)。留取术中、服药3、10、40天后经T管流出胆汁,检测其中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糖蛋白、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成分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服药组3天后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及β-葡萄糖醛酸酶下降,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10天及40天后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糖蛋白下降,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服药40天后各指标与本组术中比较总胆汁酸上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钙离子、β-葡萄糖醛酸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糖蛋白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金黄益胆颗粒可显著改善胆管结石的病理性胆汁成分,改善胆道内环境,对原发性胆管结石中的胆色素结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长期坚持服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任存霞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52-1253
目的探讨复方蒿芩清胆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复方蒿芩清胆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阳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经中药蒿芩清胆汤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蒿芩清胆汤保肝利胆退黄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通里攻下方剂对豚鼠结石性胆囊炎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预防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预防组灌服消炎利胆汤药液,余各组灌服生理盐水,持续8周,期间正常组正常喂养,余各组喂养高胆固醇饲料。8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正常喂养4周,期间分别灌服消炎利胆汤药液、生理盐水。测定各组胆囊肌条收缩活性,胆固醇、钙离子、胆红素浓度,I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预防组在胆囊肌条收缩活性、胆固醇浓度、IL-1β含量等各项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通里攻下方剂可防治豚鼠结石性胆囊炎,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胆道动力,减少致石成分,抑制胆道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的生化学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养肝利胆颗粒组,每组8只。观察养肝利胆颗粒对该模型成石率、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钙离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正常组、养肝利胆颗粒组的成石率、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养肝利胆颗粒通过降低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胆汁,从而起到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利胆排石汤对实验性胆结石小鼠脂类代谢及肝组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活性的影响,观察其对胆结石的抑制作用.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利胆排石汤给药组,8周后处死并取材,检测血脂水平,结石中胆固醇沉淀量及肝组织中B-uGT活性.结果:利胆排石汤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TC和非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利胆排石汤组小鼠结石中胆固醇的沉淀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利胆排石汤组小鼠肝组织B-UGT的活性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可能是通过提高B-UGT活性,影响脂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实现其治疗胆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结果: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蒿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复方益气养阴汤口服,对41例胆道术后出现气阴两亏患者的胆汁某些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在胆色素结石组19例中,10例服药前后与对照组9例相比,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钙离子浓度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0.01),而胆汁酸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结石的服药组与对照组各11例相比,上述指标除结合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游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P>0.05)外,其它指标的变化与胆色素结石组相同。另外,两组胆汁四种成分比值显示游离胆红素和胆固醇下降,胆汁酸增高。说明本方对成石性胆汁成分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胆胶囊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的生化学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n=8),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清胆胶囊治疗组(均n=8),观察各组动物之间模型成石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游离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钙离子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动物成石数模型组为8/8,正常组为1/8,清胆胶囊组为3/8(P<0.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胆胶囊组总胆红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清胆胶囊可以通过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含量逆转成石胆汁,发挥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利胆排石汤对实验性胆结石小鼠脂类代谢及肝组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UGT)活性的影响,观察其对胆结石的抑制作用。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利胆排石汤给药组,8周后处死并取材,检测血脂水平,结石中胆固醇沉淀量及肝组织中B—UGT活性。结果:利胆排石汤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TC和非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利胆排石汤组小鼠结石中胆固醇的沉淀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利胆排石汤组小鼠肝组织B—UGT的活性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可能是通过提高B—UGT活性,影响脂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实现其治疗胆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菌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菌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菌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复方熊胆粉防治胆石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复方熊胆粉防治胆石病的药效,通过豚鼠胆固醇胆结石,高血脂症模型的防、治及家兔利胆汁、琼脂平板抑菌实验,设熊去氧胆酸(UDCA)、消灸利胆片作平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复方熊胆粉有升高胆汁中胆酸/胆固醇比值,降血脂,利胆汁作用,其作用优于UDCA,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优于消炎利胆片,可补UDCA无抑菌消炎作用之不足,有望提高胆石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黄芩药材在不同干燥条件下主要成分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究黄芩药材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方法]制备不同干燥条件下的黄芩药材样品,研究干燥过程中黄芩药材样品的失水率、主要成分的含量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结果]不同干燥条件下黄芩药材中主要指标成分含量基本一致,黄芩苷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随着干燥温度升高,药材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温度升高有效灭活黄芩药材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为黄芩产地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方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受试豚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疏肝利胆中药组、熊去氧胆酸西药组。后三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食饵诱发法建立豚鼠胆结石动物模型,其中疏肝利胆中药组、熊去氧胆酸西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防治实验,连续7周后,分别对实验豚鼠胆结石生成情况、胆囊组织调宁蛋白(Cap)的蛋白表达进行观察。结果:疏肝利胆方药防治组能有效防止胆结石的生成(与模型组比较P<0.01),并且其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西药组(P<0.01)。模型组动物胆囊组织Cap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疏肝利胆中药组和熊去氧胆酸西药组胆囊组织Cap蛋白表达水平虽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1,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其胆囊组织Cap蛋白表达水平都呈明显降低(均P<0.01),且疏肝利胆中药组和熊去氧胆酸西药组两组胆囊组织Ca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肝利胆中药能显著降低胆结石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胆囊平滑肌组织调宁蛋白的水平,提高胆囊平滑肌收缩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针灸抑制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以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的病人为对象,通过针刺不同腧穴四组并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观察到肝俞、期门等俞募配穴组能非常显著地促使肝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其即时效应优于其它各针组,而空白对照组肝胆汁泌出量则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实验以豚鼠复制胆色素结石模型,证实针刺或艾灸动物“穴位”能显著降低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确能显著地抑制动物由致石饲料诱发的胆石形成。并观察到致石饲料能造成肝脂变性,针灸还能抑制肝脂肪变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疏肝利胆方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所有对象均排除其影响肝功能的疾病。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护肝、止血剂、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自术后24h开始经胃管注入自拟益气养阴疏肝利胆方。患者于术前监测肝功能指标,监测术后第3、5、8、14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指标。通过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肝功能,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数据,分析益气养阴疏肝利胆方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疏肝利胆方有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以豚鼠复制胆色素结石模型,通过在动物“穴位”上施予针刺或艾灸,观察其对成石率的影响,分析胆汁中胆红素成分、胆汁和肝脏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及血清胆固醇的变化,并作肝脏组织学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针或灸确能抑制豚鼠由诱石饲料导致的胆色素结石形成,观察到致石饲料还可造成肝组织的脂肪变性,艾灸能明显抑制肝脂肪变进程。  相似文献   

20.
观察某些利胆药物对胆色素结石(pigment stone,PS)患者引流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为胆石病的三级预防提供佐证。选取27例行胆总管控查加T管引流术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的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于术后分别服用熊脱氧胆酸片(熊脱氧胆酸组,7例)、利胆灵(利胆灵组,7例)以及熊脱氧胆酸片加利胆灵(联合组,7例),并与对照组(6例,饮用开水)进行比较。取服药前及服药后1、3、5、7天胆汁,检测胆汁总胆汁酸(TBA)、3种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以及胆汁中Ca^2+浓度、细菌性和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结果显示:(1)熊脱氧胆酸组及联合组胆汁TBA、GCA、TCA、GCDCA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利胆灵组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利胆灵组及联合组在增加胆汁中TBIL含量同时可降低胆汁中UCB浓度(P〈0.05)。(3)利胆灵组以及联合组可以明显降低胆汁中Ca^2+浓度(P〈0.05)。(4)利胆灵组以及联合组可以明显降低胆汁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肛G)活性。提示利胆灵联合应用熊脱氧胆酸能增加胆色素结石患者引流术后胆汁中的TBA及结合型胆汁酸的含量,增加TBIL的排出,降低UCB和Ca^2+浓度,降低内源性β-G活性,从而降低胆汁成石性,可用于临床胆色素类结石的预防,尤其适合术后预防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