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显象诊断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超声静脉显象检查连续308临床怀疑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282例(91.6%)作出明确诊断,其中97例(34.4%),为DVT。97例DVT患者,19例(19.6%)血栓累及双侧下肢,43例(44.3%)血栓局限于远端静脉,超声检查由5名血管专科医师施行。  相似文献   

2.
《临床荟萃》2010,(7):I0001-I0001
5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黄岚教授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断治疗”的专题报告 90%肺栓塞(PE)继发于深静脉血栓(DVT),40%近端DVT患者并发PE,PE往往发生于DVT后3~7天。除约20%的患者未发现任何原因外,大多数肺栓塞患者都存在易患因素,易患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PE是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引起肺栓塞可能性的大小,可将危险因素分为强、中、弱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开胸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开胸术后发生DVT16例,发生率为1.37%;左下肢占75%,明显高于右下肢;治疗有效率达95%。结论对DVT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降低DVT的发生率,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生肺栓塞(PE)的临床评分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DVT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 PE分为两组,对两组一般情况及 Wells、mGeneva评分及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进行比较;再以是否发生PE作为因变量,以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增高、C反应蛋白是否升高、D-二聚体是否升高、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是否有冠心病病史、脑梗死病史、吸烟史、饮酒史、Wells评分、mGeneva评分、PESI分值、左右侧肢体发病、DVT类型、是否并发下腔静脉(IVC)血栓、是否有静脉血栓病史及是否放置了 IVC滤器为自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二分类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求 DVT患者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DVT患者PE发生率25.3%(76/300)。两组在合并IVC血栓、Wells及mGeneva评分方面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 评分和合并 IVC血栓是发生 PE的危险因素,是否放置了IVC滤器是发生 PE 的保护性因素(OR 值=2.262、534.752、0.046;95%的可信区间:1.102~4.646、54.010~5294.568、0.002~0.841)。结论在DVT患者中 Wells评分预测 PE的发生价值较大,合并 IVC血栓是 PE的危险因素,放置 IVC滤器是PE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创伤骨折合并急性肺栓塞的抢救配合与早期预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并发急性肺栓塞的抢救配合及早期预防策略。方法对我院10年间收治的67331例创伤骨折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7331例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71例,在DVT的基础上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有23例。骨折部位:下肢骨折12例,脊柱骨折2例,骨盆骨折6例,多发性骨折3例。结论创伤骨折是DVT和急性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创伤骨折后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和肺栓塞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158例上肢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上肢创伤骨折患者中DVT发生率为0.83%(18/215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0岁、高血脂、体质量指数大于25kg/m2、糖尿病、粉碎性骨折、挤压伤、肩胛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3处以上骨折9个危险因素与上肢DVT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肩胛骨骨折、3处以上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高血脂4个因素为上肢创伤骨折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肩胛骨骨折、3处以上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高血脂是上肢创伤骨折并发DVT的相关因素,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诊手术后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危重至心肺复苏术无效而被给予“不复苏(DNR)”指令。最近美国科研人员研究了DNR指令及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他们对2000年1月1日后收住重症监护室(ICU)前接受了急诊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诊断、原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和年龄修正的APACHEⅢ评分(aAⅢ)、DNR指令的发布、发病率及病死率。主要结果为DNR状态、发病率及病死率。研究按年龄(〉75岁和≤75岁)和性别进行分组,总计纳入了723例达到研究标准的急诊手术患者(消化道35.0%,创伤20.0%,神经系统17.0%)。92例患者(12.7%)被下达了DNR指令,病死率为82.6%。女性患者发生DNR状态较多(16.4%比9.5%,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PE)是心肺血管疾病中常见的急症。本病病情凶险,也是心肺疾病患者中常见的致死原因。75%-90%病人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溶栓及抗凝是治疗该病的关键。2006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急性肺栓塞(PE)37例,经精心护理,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DVT的83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DVT的111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与DV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及体质量指数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平均年龄[(58.7±15.9)岁]低于对照组[(64.3±8.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1)。具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显著增高,OR值均达到4以上。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高甘油三酯血症(OR=9.313,95%CI:1.541—56.293,P=0.015)是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控制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范萍  苗军  张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426-142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脊髓损伤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Waring报道,脊髓损伤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5%。Myllynen胡采用汜125I纤维蛋白原标记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筛查后发现,患者中存在深静脉血栓者几近100%,但其中大部分是小腿静脉丛血栓,无明显临床症状。研究表明,DVT是引发死亡率极高的肺栓塞的高危因素,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30%。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很高,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介入进行预防或治疗,对降低DVT发生率、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在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产后以及创伤后、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中40%~65%会并发DVT,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尤其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及创伤患者多长期卧床,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我科自2005年以来,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传统措施的基础上,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预防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下肢麻痹或瘫痪的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累积发生率为53%,明显高于无瘫痪者7%。在DVT起病2~3周的急性期内,可能并发肺栓塞.重者可以致命。大多数DVT患者虽经治疗.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而转为血栓形成后遗症.导致下肢静脉系统淤血和高压症,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和工作能力。近年来对于卒中患者,有人主张预防性应用抗凝剂.但有时其所带来的出血危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芳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0):1436-143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KR)后DVT的发生率为40%-88%,发生肺栓塞(PE)风险达10%-20%,病死率达2%,而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降至26.3%,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本院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行22例(28膝)TKR,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振香  李萍 《护理研究》2008,22(6):1637-163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者发生肺栓塞。2005年7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56例手术后DVT病人,护士对其进行了临床情况及易患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并对预防和护理提出新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其血栓栓塞事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7例非瓣膜病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4组(低等强度,67例)和INR2.5~3.0组(中等强度,5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2.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75%,INR2.5—3.0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不良反应年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中等强度抗凝组的3.74%(P〈0.05),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华法令抗凝强度INR1.6—2.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INR2.5—3.0时自发出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自制分层搭扣式脚垫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使用分层搭扣式脚垫预防DVT,对照组使用普通脚垫预防DVT,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肢肿胀消退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住院时间研究组为(6.80±1.26)d,对照组为(7.47±1.81)d;肿胀消退时间,研究组为(4.47±1.28)d,对照组为(4.90±1.75)d;两组住院时间和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034,-1.986;P〈0.0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为4%,对照组为14%;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上,研究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2%,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骨关节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31,-3.129;P〈0.05)。结论自制分层搭扣式脚垫能有效预防HR术后DVT的发生,可以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4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DVT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1个月后复查彩超示38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4例血栓部分溶解,持续抗凝3~6个月,无肺栓塞发生。结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也与疾病、用药、患者活动度有关。娴熟的穿刺技术、规范化管理,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成年患者的12.4%,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疏血通注射液是近年来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中药注射液,具有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作者近年来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并发下肢DVT2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