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位于额叶6例,额顶区皮层至室管膜下巨大病灶1例,顶叶功能区4例,岛叶基底节1例,颞后1例,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病灶大小1~7cm,半球病灶采用最近的骨瓣开颅;脑干病灶采用4种手术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经一侧颞枕小脑幕入路、桥小脑角入路、枕后正中入路。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除1例。偏瘫5例术后4例肌力增加,1例无变化;癫痫4例3例术后1个月内无发作,1例有1次轻微发作;眩晕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或减轻,或保持原状。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和评价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6例位于松果体周围区域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和采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情况,其中病灶位于丘脑后部2例,中脑3例,第三脑室内1例.结果 病灶均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其中5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加重.平均随访11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 在准确判渎MRI所显示病变的前提下,采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周罔区域海绵状血管瘤足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显微手术切除桥脑CA 9例,其中桥脑上端腹内侧1例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桥脑腹外侧3例采用同侧乙状窦后入路,桥脑桥臂2例采用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第四脑室2例均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左侧桥脑与延髓交界区1例采用远外侧入路。结果 病灶全切8例,次全切1例;全切率为88.9%。术后7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无变化,1例外展受限和面瘫加重;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次全切1例术后5年内发生再出血。结论 桥脑CA展神经功能受损和面瘫恢复较差,面部、躯体感觉障碍以及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较好;桥脑出血较少遗留明显肢体运动障碍,仅表现为下肢肌力减退;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对同时凸向第四脑室底部和脑桥侧方的病灶其效果优于经第四脑室底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29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5例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肿瘤全切45例,1例次全切。术中见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2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3.5%(43/46)。术后症状加重3例,出现复视、面瘫和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各1例。2例经随访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仍有1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3~58个月,肿瘤全切的43例,42未见肿瘤增大,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1例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例。结果病变达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轻度脑干水肿2例,视物重影2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出血。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7例,80分2例。结论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2~4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血管瘤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3例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枕下后正中入路,分开病变侧小脑延髓裂,切除病变,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3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儿童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收治的7例儿童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应用经前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7例患儿的病灶均全切除,无术后意识障碍和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合并静脉畸形。所有病例均随访13~152个月,平均51.3月;无死亡病例,无复发再出血;4例脑积水未缓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例随访期间成功拔除分流管;5例术后早期有短暂记忆力下降,4例于3~6个月后恢复正常;3例患儿术后出现双眼上视不全,1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2例部分恢复;1例患儿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随访发现眼睑下垂有好转。结论 经前纵裂-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是治疗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切除病灶位于中脑腹侧和突入第三脑室内的病灶。该手术方法暴露病灶清晰,便于显露并保护大脑深部静脉和直视下切除病灶,全切率高,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2.
海绵状血管瘤致颞叶内侧癫痫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癫痫的颞叶内侧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3例位于颞叶内侧不同部位CA导致癫痫发作的患者,分别采取经侧裂入路、颞上沟入路及颞下回入路手术切除病灶。结果所有病例术中病灶显露满意,均予以完全切除。术后随访4~8个月,3例患者均无癫痫发作。结论对位于颞叶内侧不同部位的CA应根据病灶的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有利于充分显露并完全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3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49例亚急性手术,2例慢性期手术. 结果 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11例采用神经导航定位.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肿瘤全切49例,2例次全切,肿瘤全切除率为96.1%.术中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3例,无明显变化25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4.1%(48/51).无手术死亡. 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时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小 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及 随访结果,并展开分析。 结果 男性、女性患者各6例,年龄12~72岁,中位年龄31.92岁,均以症状性脑出血起病。其中11例患 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手术自动出院。根据发育性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形态将患者归纳为5 种模式:①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和(或)前方汇入直窦或Galen’s静脉的末端(3例 患者),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②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侧方汇入岩上窦(3例患者),乙 状窦后入路切除病灶。③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外侧方汇入同侧的乙状窦(2例患者), 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④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上方汇入横窦(2例患者),乙状窦后入 路切除病灶。⑤静脉畸形引流静脉在海绵状血管瘤的腹侧进入四脑室汇入室管膜静脉(2例患者), 后正中入路切除病灶。术后所有患者无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水肿,其中1例 术后急诊行枕下减压术。所有手术患者在平均随访34.3个月内预后良好且无海绵状血管瘤复发。 结论 发育性静脉畸形的终末分支通常覆盖于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前上方,本研究中未发现发育性 静脉畸形的主干向下方扩展,手术以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为主。该策略并未引起脑出血或脑梗 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功能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灶位于桥脑的16例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3例,枕下后正中入路3例;病灶位于延髓的2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病灶位于中脑的7例采用颞下入路。结果肿瘤近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16例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好转,4例无明显变化,5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Ⅰ~Ⅱ级15例,Ⅲ~Ⅳ级10例。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9例,差(2~3分)5例,死亡(1分)1例。2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6个月;3例死亡,2例复发,余15例未见肿瘤有明显进展。结论在功能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局灶性脑干胶质瘤,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最大限度的切除脑干胶质瘤,改善病人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附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1例。病变位于中脑2例,脑桥8例,延髓1例。结果病灶镜下均全切除,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1—3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5例,无明显变化3例,遗留吞咽困难1例,面瘫及肢体活动障碍加重2例;病灶均无复发。结论选择正确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2006年10月间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指征与方法.结果 8例均为单发病变.除1例术后3个月MRI显示仍有病变残余和再次少量出血外,其余7例经术中镜下观察和术后随访MRI证实为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同术前2例,加重3例.随访10~49个月,1例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指征,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脑干血管畸形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4.4岁。所有患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脑干血管畸形。有6例患行DSA检查,但无异常发现。病变位于桥脑6例,桥脑中脑结合部3例,桥脑延髓结合部1例。结果:10例患平均的出血后第34d行开颅手术,其中经后颅窝中线小脑下蚓部第四脑室入路5例,于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外侧入路4例,经颞下切开天幕入路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毛细血管扩张症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动静脉畸形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术后症状均获改善,有6例患获得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年,最短1年,无再出血。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血管畸形患安全有效,通过切除畸形的脑干血管可防止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脑干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4.4岁.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脑干血管畸形.有6例患者行DSA检查,但无异常发现.病变位于桥脑者6例,桥脑中脑结合部者3例,桥脑延髓结合部者1例.结果10例患者平均在出血后第34 d行开颅手术,其中经后颅窝中线小脑下蚓部第四脑室入路5例,于枕下乙状窦后经小脑外侧入路4例,经颞下切开天幕入路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毛细血管扩张症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动静脉畸形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获改善,有6例患者获得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年,最短1年,无再出血.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血管畸形患者安全有效,通过切除畸形的脑干血管可防止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术中超声引导切除小脑桥臂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术中超声定位引导下经颅入路手术切除的2例小脑桥臂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无其它手术并发症,随访1.5~2年无复发。结论 经颅入路手术是桥臂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术中超声引导可帮助定位肿瘤,指导切除肿瘤,并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