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属食管黏膜炎性病变,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损伤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理想,因此备受关注,有关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广泛展开。现将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及现代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研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等对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及现代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浅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中医病名、病位,疏肝和胃的主要治疗大法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4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疗效可靠、药物毒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优点,并且能大大降低复发率,特别是辨证使用疏肝和胃法治疗R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回归总结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进展,包括常用观测指标,抑癌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胃肠激素。并由此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理,指出了随着RE的基础研究的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应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若控制不佳,不仅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还会增加向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转归的风险。中医将反流性食管炎归入“吐酸、吞酸、嘈杂、呕吐、胸痞、食管瘅”等范畴,病机概括为“痰热内蕴,胃气上逆”,常以“清热化痰,降逆和胃”法论治,临床疗效颇佳,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较低。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尚缺乏对其研究结果的系统整理。从恢复食管括约肌功能、增强胃肠动力、抑制炎性介质分泌、改善内脏高敏感、抑制细胞增殖5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RE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1]。  相似文献   

6.
陈庆利  孙志广 《光明中医》2010,25(2):334-335
为了体现中医药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优势,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但是由于对本病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破损,而出现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常引起嘈杂、泛酸、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等症状。本文对近年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且易复发。中医药治疗RE在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文章从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嘈杂"、"呕吐"、"泛酸"等范畴,文章列述三则左金丸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案,分析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认为中医药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97-199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且症状反复,不易彻底治愈,属于慢性难治性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情志及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根据辨证论治,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文章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目前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状况等方面,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系统评价旋覆代赭汤及其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为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了理论依据。用旋覆代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试验,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指出旋覆代赭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性炎症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成为食管癌重要的癌前疾病。研究表明,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食管黏膜组织损伤,最终导致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的发生。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最经典的炎症、癌症信号传导途径之一。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对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其广泛参与食管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自噬、凋亡、炎症反应等过程,加速反流性食管炎向食管癌的转化,使其成为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目前,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并伴随较大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有前途且安全的药物仍然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医药以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开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是中医药防治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重要潜在靶点,但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该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分析NF-κB信号通路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及“炎-癌转化”的关系,梳理中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干预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反流性食管炎及食...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亚型之一,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种,近年来更是有患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中医近年来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分别从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辨证分型、治疗及致病机制研究等角度整理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分析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的发展现状,冀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佐。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RE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RE的机理,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造福患者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脾虚胃弱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虚胃弱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中药药效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中医药防治反流性的食管炎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随着中医药对本病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大量的关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从病名病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名家经验等角度立论,对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杨万期  肖弋 《中草药》2004,35(9):1085-1085
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疏肝利胆和胃方的组方特点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疏肝利胆和胃方中10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其组方特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依托CTD数据库形成反流性食管炎背景网络,进行靶点映射,分析疏肝利胆和胃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机制。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212个有效成分及862个分子靶点。方内协同增效的药对包括黄芩-枳实和白芷-砂仁。半夏为该方的核心药物,该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靶点为PTGS2和BCL2L1,涉及NF-κB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疏肝利胆和胃方的组方特点,并揭示该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有效成分起效机制,可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发生发展规律,寻找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优势,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概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RE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但是由于对本病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有关本病治疗的报道重复性较多,疗程和阳性对照药不统一,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辨证、用药均不够规范;有的未设对照组,影响了疗效的可信度。这就需要规范疗程、阳性对照药及疗效判定标准,有目的地对方药反复筛选及多方位评估,以便研制出公认的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另外,针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实验研究较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不明,需要以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以促进本病疗效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