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针灸临床如何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突显其特色与优势,加强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实际应用,从治神合道、规避邪气、起居调摄、辨别体质以及临床治疗的不同层次,阐述了针灸"治未病"的内涵.认为针灸"治未病",既要重视针灸技术在无病预防、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等不同层次的灵活应用,也不能忽视中医学通行的养生法则.对全面发挥针灸的临床价值,使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针灸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特色防治理念的体现。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及治未病理论,用"逆针灸"的方法来对原发性痛经进行辨质防治,以期"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广泛在针灸技术中得以应用,为原发性痛经女性防病保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中国古老的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关注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治未病"不仅要关注后天疾病的预防,也应注重先天的养护。孕前保健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先天方面的体现,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优生咨询、孕前检查、健康教育、孕前干预的模式结合中医体检、体质辨识、针灸膏摩、调体方药等技术对孕前女性进行疾病防护和健康调理,能减少子代"出生病"和"终生病"及母代"妊娠病"和"产后病"的发生,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气郁体质是常见八种偏颇体质之一,我"治未病"中心依据传统中医理论及体质特征,综合应用多种针灸方法"杂合以治",并结合中医体质护理和中医体质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疗效。中医体质护理分别从情志、季节、起居、食膳、运动及不适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护。因体施护、因症施护相结合,方可较快达到调护体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中医"治未病"为纲,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体质及防治思路。从治未病与复感儿体质、应用"治未病"学说指导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体质干预及临床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针灸治疗手法预防中风病。方法:参阅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治未病"的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意义。结果:在中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上,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独特的发展前景,在防病保健、益寿延年方面举足轻重。结论:尽早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对卒中高危人群来说起到了作用,但仍需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决定发病与否、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归及预后,认为中医体质学可为实施"治未病"提供方法、工具及评估体系,实现从个体预防到群体预防的转变,有助于个体化诊疗及养生。基于中医体质学与治未病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体质三级预防体系理论,以治未病的调体防病、调体防变、调体防复三个层次为切入点,论述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并从辨体为本的临床方法、调体防病的预防方法、智能辨体的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展望,以冀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的身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体质。本文讨论气郁体质的患者经过中医针灸干预后取得了一定体质改善,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向群众讲解中医干预经验,为"治未病"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交叉的视角出发,阐述当前中医"治未病"的临床瓶颈及其解决方案。认为通过对比区分中医"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功能效用,引入基于流行病学的现代健康管理疾病风险评估过程,有利于寻求进一步强化扩展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应用途径;通过疾病风险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的中医"治未病"体病相关的纵横结合创新模式,可以深入揭示其中的前瞻性的临床本质,而这正是当前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之一。作为解决上述瓶颈的交叉学科解决方案,大数据机器学习经络电生理疾病风险评估系统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相结合所构建实施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为实现"互联网+"的中医"治未病"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肥胖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分型。方法:运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结合中医四诊仪对200例肥胖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证。结果:肥胖人群概括起来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病变脏腑涉及脾、肾,标实以湿、痰、瘀为主。结论:本研究为今后更进一步研究其他相关疾病病前状态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健康状态的评估提供了思路和可借鉴的依据,更好地发挥中医"因人制宜""治未病"的优势,为人群的"治未病"提供了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医肝病"治未病"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为目标,通过运用先进的中医体质辨识方法以及西医检测手段,对肝病患者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评估,进而提供全面、动态反映个人健康状态、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并为肝病患者提供全面、综合、规范的健康干预指导方案,以及持续的干预效果追踪评估,全面防范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耿延旭 《光明中医》2016,(23):3397-3398
浅谈治未病理论体系源流,以脂肪肝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脂肪肝临床防治思路。提出应依照"治未病"理论体系,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运用中医预防医学的方法,进行调养,对于本病易患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干预、调整,降低脂肪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余皎莹  翁丽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37+117-137
探讨结合"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健康体检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结合常规体检及体质辨识结果开展疾病风险评估,运用中医药特色风险干预措施,分为"未病"、"已病"采取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和体质学说与亚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病"的涵义应指健康、亚健康、已病防变等内容;"上工治未病"是最先进的医学观。亚健康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亚健康的证候与中医体质学息息相关。了解个人不同体质,并以治未病理论出发改善体质,从而来维护健康,是当今最富魅力、最具有前景的新领域,也是中医学展示特色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83-2384
目的:针灸"治未病"历史悠久,但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不明确。文章将深入探究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的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使针灸"治未病"理论能够得到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结论:针灸"治未病"的实质是鼓舞正气、以防为治,其内涵有三:一是治未成之病、二是治未传之病、三是治未复之病,其外延涵盖了养生、调摄、预防、治疗、康复等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11)
针灸预处理是中医治未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此文在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对针灸预处理体现出的治未病三重科学内涵、现代机制研究、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针灸预处理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防治疾病优势,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临床机制、扩大疾病谱、统一量化标准,为中医针灸"治未病"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临诊毋忘体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门棒喝》云:“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郑元让指出:“体质是言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杂志1981(12)〕依据上述论点,中医治疗学实质上是指通过药物、针灸、饮食、保健运动及改善社会与自然环境等手段,达到调节、增强人体体质、保持和恢复机体正常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体质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体质学的角度,粗论临诊与体质的关系。1 体质与治未病中医治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