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万宁市南桥和五指山市毛阳历史上均属超高疟区 ,经过多年积极防治 ,发病逐年下降 ,但随着流动人口来往频繁 ,输入疟疾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了解不同疟区疟疾流行现状、评价抗疟措施实施效果。于 1998~ 2 0 0 1年应用 IFAT和 PCR技术对南桥、毛阳不同疟疾流行区进行了纵向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点概况 南桥乡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欠佳 ,年发病率较高 ;毛阳镇是单纯间日疟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较好 ,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管理传染源综合措施 ,年发病率较低 ,并有效控制了恶性疟传播。1. 2 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平县疟疾流行强度,评价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居民带虫镜检、疟疾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检测1810例,查出≥1:20抗体阳性272例,抗体阳性率为15.03%,阳性GMRT为24.15;血检查出间日疟1例,原虫阳性率为0.06%;居民疟疾知晓率为74.48%,蚊帐使用率为97.02%。3个高疟乡(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7%、14.12%和10.83%;阳性GMRT分别为25.82、23.35和22.23。结论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传播尚未阻断,在今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中,疟疾仍然是新平县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 999年对 7个地 (州 ) 2 8个县 (市 ) 1 5 374人作了 IFAT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 ,元江流域次之 ,中越边境相对较低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 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 4%、4 .0 9%、1 .96‰。元江流域 1 .2 8%、0 .6 2 %、0 .5 4‰ ;中越边境 1 .2 6 %、0 .1 5 %、0 .36‰ ;基本消灭疟疾地区 1 .6 1 %、0 .35 %、0 .1 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 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 ,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1998年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云南省不同疟疾流行区,不同发病率分层地区进行监测,方法 16个县(市)8 575份滤纸干血滴,按IFAT实验常规方法操作.结果边境地区、元江流域、滇东北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3%,2.44%,2.02%,0.82%;阳性GMRT分别为50.12,26.92,28.64,26.92;1: 80~1: 1 280高滴度人群分别占32.99%,8.70%,12.90%,8.33%.抗体阳性率的高低与发病率升降相一致;高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是低年龄组的2.2倍;发病率在10/万以上地区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χ2=416.85, P<0.005 ,其余三者间无差别(χ2=6.612,P>0.05).结论各不同地理区域间抗体水平与疟疾传播强度呈水平关系;各地15岁以下低龄组抗体阳性率在5%以下,说明疟疾降至低度或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阻断传播;在发病率1/万以下县(市)中出现抗体阳性率4.38%的县,说明疟疾病例存在明显的漏诊、漏报、漏治现象.IFAT能客观反映当地疟疾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带虫者的检测效果 ,我们于 1998年 10月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与PCR技术对南桥高疟区与大园村低疟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并与镜检法对照比较。1 材料与方法选择南桥疟疾流行程度低的大园村 (1997年带虫发病率为 6 .6‰ ,疟史率为 7.6 % )和流行程度高的大新村 (1997年带虫发病率 8.6‰ ,疟史率为 2 7.6 % )为调查点 ,每个调查对象采集耳垂滤纸血 2份 ,并制备厚血膜和薄血膜各 1片 ,滤纸血晾干置于有干燥剂的薄膜袋内 ,低温保存备用。1.1 IFAT操作 参照作者等报道…  相似文献   

6.
伊犁地区是新疆疟疾发病最严重的地区 ,察布查尔县疟疾流行已久 ,上世纪 5 0年代就属于稳定性高疟区。 195 4年调查的 2~ 9岁脾肿率为 6. 42 % ,居民带原虫率为 2 . 2 3 %。自195 9年全伊犁地区采取大规模地普查普治疟疾现症病人、DDT滞留喷洒灭蚊的综合抗疟措施后 ,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到 1986年察布查尔县疟疾带虫发病率已降到 2 . 3 /万。 1992年我县进行了居民原虫率和人群间接荧光抗体 (IFA)水平调查。血检 2 15人 ,原虫率为 0。IFA血清抗体滴度为 6. 5 0 % ( 13 /2 0 0 ) ,结果表明 ,察布查尔县疟疾发病已处于休止期 ,但疟疾…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市近几年本地区居民的疟疾流行情况,以及流动人口的病原特点,于1989-1993年对全市53个乡镇卫生院门诊在5—10月查治的“三热”病人,采血镜检疟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疟疾阳性率情况见表1。全部疟原虫阳性者,均为间日疟。原虫密度为1—5个/视野。由表1可见疟疾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χ2检验,各年疟疾阳性率间差别具有极显著意义(χ2=154.20,P<0.01)。表明本市的疟疾防治工作是扎实的。经χ2检验,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疟疾阳性率间差别具有显著意义(χ2=25.09,P<0.05)。流动人口的阳性率高可能与来往…  相似文献   

8.
巢式PCR技术在输入性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巢式PCR技术在高疟区回国人员疟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09年自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疟疾现症患者及其他无症状高危人群的滤纸血,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疟原虫ssRNA基因,并与血片镜检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巢式PCR检测53例血检确诊的疟疾现症患者均为阳性,两法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其中PCR检出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感染6例,高于镜检检出的3例。检测疟疾流行区返回的高危人群157人,镜检阳性3例,阳性率1.91%;巢式PCR阳性5例,阳性率为3.18%;其中,镜检阳性、巢式PCR阴性的1例,镜检阴性、巢式PCR阳性的3例,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66.7%,阴性符合率为98.1%,两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检测血样的97.5%。结论巢式PCR技术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云南省疟疾不同流行区监测结果。方法 1999年对7个地(州)28个县(市)15374人作了IFAT监测。结果 显示我省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相对较高,元江流域次之,中越边境相对较低,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存在点状流行。它们的IFAT阳性率、居民原虫率、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中缅边境3.44%、4.09%、1.96‰。元江流域1.28%、0.62%、0.54‰;中越边境1.26%、0.15%、0.36‰;基本消灭疟疾地区1.61%、0.35%、0.11‰。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疟疾流行区IFAT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IFAT在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中有一定意义,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者等试用间接荧光抗体反应方法在萨尔瓦多6个疟疾低度流行地区进行监测疟疾流行的经历,补充各地区病例侦检站发现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的资料,作为对本类型地区纵的考核疟疾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本实验于1970年3月~1971年12月间进行,每年一般调查2次,用血清学和寄生虫学诊断方法检查各年龄组,重点为学龄儿童。血清样本分别与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等3种原虫制成的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滴度在1∶20或更高者为阳性;厚血片样本经镜检100个视野找不到疟原虫者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复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经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对疟原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 P.f.与P.v.分别被扩增出206 和370 bp 大小的DNA片段,与人白细胞DNA 无交叉;用该反应体系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10- 7的P.f.感染和1.02×10- 6 P.v.感染; 自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783份滤纸干血滴样本中, 复式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5.8% , 误诊率为0, 漏诊率为0.1% ,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84.9% 、3.1% 和1.0% , 两者符合率为95.8% 。结论: 本复式PCR检测疟原虫较镜检敏感、特异, 适用于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疗效考核和献血员的筛选等。  相似文献   

14.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和平镇1991~1996年疟疾控制新对策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应用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指导疟疾防治的新对策,采用健康教育,社区参与,增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抗疟依从性和参与性为主,辅以传统抗疟的干预措施。结果1996 年与1991 年相比,(1) 居民防疟知识掌握率、态度正确率和行为良好率分别从31.36% ,41.95% 和47.03% 提高至90.98% ,93.08% 和91.08% 。(2)年带虫发病率下降84.7% ;恶性疟原虫比例从占40.7 % 下降至12.7% 。(3) 居民原虫率下降90.3% 。说明在疟疾流行基本条件未改变,高危环境依然存在的疟区,以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来指导的防治对策,切实可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疟疾流行情况,考核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学龄儿童为检查对象,对监测点进行纵向监测,对流行区进行横向监测,对基本消灭疟疾地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学龄儿童疟疾抗体水平分析疟疾态势。结果1996~2002年5个监测点纵向监测结果,抗体阳性率依次为0.61%、0.77%、2.38%、2.00%、0.00%、0.44%、0.25%;6个流行县横向监测结果,抗体阳性率在o.50%~11.31%之间;对8个基本消灭疟疾县共抽样调查2683人,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通过不同疟区的间接荧光抗体水平检测,掌握了全省疟疾态势,评价了防治措施,考核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的观察结果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自然转阴。6个县(市)的晚期丝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再出现新的象皮肿病人,鞘膜积液的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但仍继续出现新的乳糜尿病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南省高疟山区的南桥乡和东方镇的8个黎、苗族居民点的调查资料,就影响疟疾流行的有关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山住宿和未使用蚊帐以及无疟防知识等3项因素为主要的危险因素。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疟防社会经济横向调查资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依托城乡统筹体系建设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效果,为新形势下巩固血防成果提供新模式。方法选择四川省蒲江县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寿安镇和长秋乡为示范区,将城乡统筹体系建设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结合,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集中居住等综合措施,观察分析示范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的人群血吸虫病检查血清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率、有螺面积等指标为变化。结果示范区寿安镇和长秋乡2个乡镇完成了集中居住区建设,分别改造、减少钉螺孳生环境1 330.61 hm2和1 456.84 hm2;实有钉螺分布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94.31 hm2和83.00 hm2减少到2015年的0;人群血吸虫血清学阳性率由11.8%和7.53%下降到1.01%和1.86%,感染率从0.18%和0.15%下降至0;耕牛存栏数分别由358头和368头减少为4头和6头,200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63%和6.51%,2004年以后未再发现血吸虫感染性耕牛。结论依托城乡统筹体系建设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减少有螺面积,为巩固防治成果、最终达到消除血吸虫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控制间日疟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措施,选择六合县马鞍乡为纵向观察试点,采取灭蚊与传染源查治措施的不同组合,观察1991~1996年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小学生疟原虫阳性率、间接荧光抗体(IFA)阳性率、按蚊种群比例和密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采取灭蚊措施时,年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当无灭蚊措施时,则发病率回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和年发病率的变化基本吻合。结果表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采取灭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间日疟发病率,除年发病率外,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IFA阳性率也可用于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