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DNAzol试剂提取粪便标本核酸(RNA和DNA),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PCR方法检测肠腺病毒DNA.结果 留取粪便标本共1 295份,病原学阳性411份(阳性率31.7%).其中轮状病毒单一阳性282份,占阳性标本的68.6%;诺如病毒单一阳性78份,占阳性标本的19.0%;肠腺病毒单一阳性25份,占阳性标本的6.1%;2种病毒混合感染26例,占阳性标本的6.3%.不同病毒检出率呈明显季节变化,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1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0月份,肠腺病毒检出率高峰在6月份,检出率分别为67.9%、18.7%、5.4%.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成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第2大病原.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期,诺如病毒流行季节较轮状病毒略早,肠腺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夏季.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且好发于轮状病毒流行季节.3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非流行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浙江省急性腹泻患儿的常见病毒组成.方法 采集5岁以下(≤5岁)急性腹泻患儿的811份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V),应用多重PCR方法同时检测B/C组RV、诺如病毒(NoV)、札如病毒(SaV)、肠道腺病毒(AdV)、星状病毒(AstV),并利用RT-PCR对RV的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结果 811份粪便样本中,RV、NoV、SaV、AdV 及AstV总的阳性比例分别为25.52%、18.37%、4.44%、2.71%和1.23%;65份(8.01%)混合感染标本中以RV和NoV混合感染所占比例最大(56.92%); 116份RV的G/P分型中,G3型(37.93%)、G1型(32.75%)和P[8]型(57.76%)是RV的优势型别,且G3/P[8](27.59%)是混合感染最主要的组合.结论浙江省五种常见腹泻病毒及其混合感染的流行状况,为临床治疗和疾病监测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2-2013年广州市散发性腹泻诺如病毒(NoV)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方法收集2012-2013年广州地区门急诊散发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236份,采用荧光定量RT-PCR对采集的标本进行NoV核酸检测并初步分型,收集并分析病人的临床基本信息,分析NoV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性别、月份季节差异,同时对NoV阳性的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B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检测,研究其混合感染情况。结果 NoV阳性检出率为10.60%(237/2 236),以GⅡ型为主。NoV在18~40岁的青年人中检出率最高(16.47%),7~17岁少年最低(3.67%),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V全年都可检测到,夏季为高发季节,其中7~8月份检出率最高。NoV与其他肠道病毒共感染率为14.35%(34/237),其中与A组轮状病毒共感染率最高。结论广州地区NoV夏季为高发季节。在18~40岁的青年人中检出率最高,以GⅡ型感染为主,混合感染最常见为A组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8—2021年菏泽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菏泽市9县区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结果 944份粪便标本检出阳性131份,总阳性率为13.88%(131/944),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98%(47/944),诺如病毒阳性率为8.26%(78/944)。诺如病毒阳性标本中GⅠ型占1.59%(15/944);GⅡ型占6.67%(63/944)。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阳性6份,混合阳性率为0.64%(6/944)。0~5岁组阳性率高于>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县区阳性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野县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3.71%,成武县阳性检出率最低为2.00%。病毒性腹泻发病呈秋冬季高发特点。结论 菏泽市2018—2021年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Ⅱ型为主,多发生在秋冬季,易感人群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无性别差异。监测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腹泻多种病原...  相似文献   

5.
成人散发性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MF  Gao Y  Cong X  Sun CL  Zhu JY  Xi M  Guo XL  Yang X  Li Y  Wei 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65-267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散发性病毒性胃肠炎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至2006年成人肠道门诊散发非霍乱水样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312份,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进行轮状病毒核酸的检测;分别用德国R—Biopharm公司的酶免疫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312份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阴性;125份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22份,阳性检出率17.6%(22/125),其中10月份检出率最高,为32.4%(11/34);92份粪便标本中肠道腺病毒阳性3例,检出率3.3%(3/92),其中1例诺如病毒和腺病毒混合感染。结论北京地区成人散发性病毒性胃肠炎病原以诺如病毒多见,秋季多发;轮状病毒感染率可能很低。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2013年病毒性腹泻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2013年间常见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为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14家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Ⅰ型、诺如病毒GⅡ型、星状病毒、扎如病毒和肠腺病毒.结果 共检测粪便样本4 214份.1 255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29.78%.轮状病毒、诺如病毒GⅠ型、诺如病毒GⅡ型、扎如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7.6%、1.4%、18.6%、1.6%、1.5%和1.1%.各年龄组均有病毒检出,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岁,最大为92岁,分别为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病毒性腹泻感染不存在男女差异,但不同年龄组的病毒性腹泻感染有差异.不同病毒病原的感染存在不同的高峰期,但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结论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浦东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该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尤其是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院门诊成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广州市两家哨点医院收集门诊18岁以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27份。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A群轮状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幌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结果共127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其中男性占54.33%(69/127),女性占45.67%(58/127),年龄以6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为25%(7/28)。127份粪便标本中,单一腹泻病毒感染25份,阳性率19.69%,其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7份,阳性率5.52%(7/127);诺如病毒阳性11份,阳性率8.66%(11/127);札幌病毒3份,腺病毒阳性3份,阳性率均为2.36%(3/127);星状病毒1份,阳性率0.79%(1/127)。未见混合感染,发病具有明显的秋冬季节升高现象,诺如病毒、札幌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流行株为别为GII-4型、GI-2型、AD41和HAstV-1。结论医院就诊成人腹泻病例中约I/4为病毒性腹泻.其中诺如病毒是最重要的病原体,感染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8.
于国慧  宋文琪  徐樨巍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22-1223,122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2008-2009年儿童轮状病毒(RV)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集2008年11月~2009年10月来北京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分析RV腹泻在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方面的分布特点。结果受检患儿共8 704例,检出RV感染患儿共2 533例,总检出率为29.1%(2 533/8 704),男女阳性检出比为1.4:1。受检患儿分为〈6月、6月~2岁、2~3岁和〉3岁共4组,其RV检出率分别为15.2%、30.5%和23.9%和12.8%。3岁以下儿童RV腹泻人数占RV腹泻总人数的95.9%。RV腹泻病例全年均有接诊,检出率在2008年11月份(58.8%)和2009年2月份(40.0%)呈现两个高峰,最低为8月份(2.5%)。经便培养证实,RV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者13例,混合感染率为0.5%(13/2 533),均为6月~2岁婴幼儿。结论北京地区3岁以下儿童为A群RV的易感人群,其中6月~2岁婴幼儿为RV与细菌混合感染的易感人群,2008-2009年RV腹泻始终未断发生,在2008年秋冬季和2009年春季出现两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02年10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特征.方法:2002年9月~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集秋冬季腹泻患儿便样标本,利用ELISA和PAGE(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10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尽可能的降低检测中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并采用RT-PCR及net-PCR方法对PAGE阳性的80份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4种主要的VP7血清型(G1、G2、G3和G4)分型.结果:(1)经ELISA检测,有83份阳性,检出率为83%;PAGE检测有80份阳性,检出率为80%;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广州市监测点医院门诊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收集广州市2007-2008年监测点医院门诊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患儿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95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将诺如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将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型别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954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的抗原阳性率为诺如病毒18.8%(179/954),其中07年12.2%(32/262),08年21.2%(147/692),轮状病毒30.8%。诺如病毒腹泻病例发病高峰在8~11月份,2岁以下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91.6%,病例集中在6~23月龄。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0.4%(144/179),144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经测序及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比对证实有1份是GⅡ2型,其余全部为GⅡ4型。结论诺如病毒是广州市门诊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2007-2008年流行优势株基因型为GⅡ4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和分析手足口病和腹泻病患儿肠道EV71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07和2008年10~12月30名腹泻患儿和2009年4~6月40名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用试剂盒提取粪便标本病毒RNA,用PCR荧光探针法对上述标本进行EV71的检测;对EV71阳性的标本进行VP1基因节段的RT-PCR,选EV71感染重症和轻症各3份的阳性标本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与GenBank中的EV71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并依据VP1片段构建种系发生树;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1)EV71的感染:4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27例EV71阳性,阳性率为67.5%.3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1例EV71阳性,阳性率为3.3%.4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中:轻症23例,EV71阳性率52.17%(12/23);重症17例,EV71阳性率88.24%(15/17),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V71的基因分型:本次EV71均为C基因型,与中国大陆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与A、B基因型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39.7%~41.3%和83.3%~84.9%;而与C基因型中的C4亚株代表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0.5%~96.4%;在种系进化树上证实本次分离到的EV71毒株属于C4亚型.(3)EV71核苷酸同源性的区域性:本次分析的6毒株其核苷酸同源性达92.6%~100%,与2008年昆明的3株参考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2.6%~99.2%.与2008年安徽、深圳、山东、武汉和北京等省份的分离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1.8%~99.2%;与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流行时的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80%~86.5%;与2008年广州、浙江和2009年上海的分离毒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45.1%~45.9%.结论 EV71是昆明2009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秋冬季腹泻患儿存在EV71的感染,但感染率低.本次的EV71感染均为C基因型,属C4亚型,其核苷酸同源性与国内外流行时的毒株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深圳市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2005~2007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2008年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和福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样本共779份应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诺如病毒是深圳市2005-2007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占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总宗数的84.61%。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结果显示,诺如病毒还是非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全人群组非细菌性腹泻病毒病原的检测中阳性率达24.69%,高于轮状病毒感染的15.76%。但在婴幼儿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监测中,诺如病毒检出阳性率为16.83%,低于轮状病毒感染的55.77%。诺如病毒性腹泻暴发的高峰在10、11、12、1月,与诺如病毒性腹泻散发的高峰11、1月重合性较好,提示两者存在关联性。结论控制诺如病毒感染对降低法定传染病发病数,防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向辉  牛姬飞  黄慈林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86-1886,1890
目的分析福田区2005~2008年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疫情资料和专题调查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08年福田区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5379例,年发病率的范围为78.17/10万~169.95/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高峰时间为每年的秋冬季节。1~3岁组发病例数占所有发病的70%以上。4年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6宗,主要为诺如病毒感染(4宗)所致。结论福田区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南宁市某医院门诊急性胃肠炎病例中GⅠ型诺如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南宁市某医院门诊腹泻病例标本进行GⅠ型诺如病毒RNA检测,并对GⅠ型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在所检测的696份粪便悬液标本中,检出4份GⅠ型阳性,经核酸测序证实为GⅠ型诺如病毒。结论在广西的急性胃肠炎病例中存在GⅠ型诺如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武威地区腹泻患儿中A组轮状病毒(RV)和诺如病毒(NV)发病状况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85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A组RV和NV抗原。结果585例患儿中,A组RV感染205例(35.04%),NV感染120例(20.51%),A组RV和NV混合感染28例(4.79%)。A组RV和NV感染组在发热表现和日均腹泻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0,P=0.003;t=2.258,P=0.025;t=4.981,P〈0.01),其他临床症状如呕吐、脱水和病程等均相似。混合感染组除在发热例数上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0,P=0.003)外,其余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V流行季节为9~12月。NV流行呈现3个高峰,在1~2月、4月及7月。结论武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主要由A组RV引起,而春夏季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为NV。A组RV腹泻发热表现较NV重、日均腹泻次数较NV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例流动儿童腹泻患者的人口资料学以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标本中诺如病毒(NVs)、星状病毒(AstV),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AdV)。结果 241例患者粪便标本中RV、NVs、AdV、AstV4种病毒总检出率为56.0%(135/241),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3.6%(105/241)、11.2%(27/241)、7.9%(19/241)、6.6%(16/241)。27株NVs阳性毒株均为GII-4;19株AdV中14株为AdV-41型,并有AdV1、2、3、31型的散在感染;AstV感染15株,均为AstV-1型。结论病毒为流动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他依次为NVs、AdV和AstV。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2年东莞市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流行优势毒株的分布,为预防控制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霍乱等重点感染性腹泻的症状监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东莞市2012年腹泻病例占门诊就诊病例总数的4.15%,10-12月为流行高峰;全年病原检测阳性268份,阳性率为31.98%,病毒性腹泻病原呈现明显季节性,10-12月以轮状病毒为优势病毒,2-9月以诺如病毒为优势病毒;对腹泻病例占门诊就诊病例总数的比例与病原学检出率进行秩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66(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东莞市腹泻流行呈现秋冬季高峰,流行优势毒株随季节变化而变化,0~岁年龄组婴幼儿是病毒性腹泻感染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东莞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谱构成及流行情况,为东莞市病毒性腹泻防治提供资料依据。方法 2010年7月开始,每周从监测点医院采集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样品,采用 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荧光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核酸。结果 2010—2016年共检测粪便样品5 026份,全部检测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其中600份检测腺病毒和星状病毒。4种病原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5.96%(802/5 026)、14.56%(732/5 026)、5%(30/600),1.33%(8/600),总检测阳性率为 30.18%。轮状病毒、诺如GⅡ型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发病集中在2岁以下低龄儿童,各病原体2岁以下儿童感染比例分别为69.10%、62.26%、82.14%、71.43%。轮状病毒每年有1个流行高峰,每年12月份至次年1月达高峰。诺如GⅡ型病毒每年有2个流行高峰,3月和8月达高峰。结论 监测的4种病原体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两者的阳性率相近。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轮状病毒、诺如GⅡ型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轮状病毒和诺如GⅡ型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诺如病毒(Norovirus,NV)基因型别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全年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的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标本,用real-timeRT-PCR方法扩增NVORF1-ORF2结合区,测序扩增片段后进行比对并分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全年获得806份标本,共检测出251份为NV阳性标本,其中G Ⅰ组4例,GⅡ组247例.NV以7~10月份为高发月份,以6~12月龄婴儿最多见.已分型的NV GⅡ基因组(108例)以GⅡ.4/2006b占绝对优势,其构成比达62.96%(68/108),其余次为GⅡ.3占25.93%(28/108);GⅡ.6占6.48%(7/108);GⅡ.2占1.85%(2/108);此外还分别检测出GⅡ.7、GⅡ.12、GⅡ.13各有1例(1/108).结论:重庆地区NV夏季发病率较高,流行毒株以GⅡ.2006b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