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在胚胎肝脏中,除肝细胞外,还有造血细胞。1958年Uphoff首次对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鼠输注胎肝细胞,取得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显著疗效。此后国内外相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本文将简述目前临床应用情况。一、骨髓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杨淑玲  侯金林 《护理研究》2005,19(11):2271-2273
简要阐述了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现状,重点综述了肝细胞移植及其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替代整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的可行方法,也可作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支持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近年来,肝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文章回顾了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情况,并探讨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治疗是指将干细胞或由其分化产生的功能细胞植入病变部位代偿病变细胞丧失的功能,或将细胞经体外遗传操作后用于疾病治疗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研究,肝细胞移植技术获得重大进展.可以起到原位肝移植同样的整体器官替代效果。肝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各种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证实。此外,应用治疗性肝干细胞可克服肝细胞的来源和数量、免疫排斥等问题,在治疗急慢性肝病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由于肝干细胞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动物肝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资料较多,而应用该技术治疗人体肝病的病例数报道较少,对于人的肝干细胞研究尚属初步阶段,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脑梗死区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桂莉  范文辉  李露斯  陈康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26-7827,F003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淑玲  侯金林 《护理研究》2005,19(25):2271-2273
简要阐述了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现状,重点综述了肝细胞移植及其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微囊化肝细胞体内外功能进行系统评测,探讨微囊化肝细胞异种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多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包裹大鼠肝细胞.体外测定微囊化肝细胞及游离肝细胞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急性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Ⅰ组)、游离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Ⅱ组)、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Ⅲ组).观察移植后大鼠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的改变.结果:体外微囊化肝细胞与裸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存活率较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Ⅰ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第5天Ⅱ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A微囊化肝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急性肝衰竭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鼠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生化参数及提高生存率.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移植肝细胞在受体中的分布、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目的:观察大鼠脾内移植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1-03/12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作脾内肝细胞移植模型.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每组15只.原代组、原代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原代肝细胞;SV40LT抗原基因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移植前24 h至术后14 d,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0.5 mL生理盐水;原代 环孢素A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环孢素A10mg/(kg·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每天每组取1只大鼠,取脾脏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共观察14d.结果:[1]与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比较,原代 环孢素A组和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较小,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数增高(P<0.05).[2]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原代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在术后1~7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4d,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肝细胞存活率高于原代 环孢素A组(P<0.01).结论: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存活细胞数,维持完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兔肝细胞的脾脏移植和定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体内移植的途径和定位分析。【方法】从新西兰白兔的肝脏中分离获得原代肝细胞,经纯化培养后经脾动脉插管或注射移植到脾脏,在不同时间注射肝细胞特异性增强剂(扎贝葡胺),观察移植后脾脏核磁信号的变化和移植肝细胞的存活,并分析细胞移植前后肝功能变化。【结果】肝细胞移植入脾脏一段时间后受损肝功能明显改善。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d,信号最强,以后逐渐衰退并持续14d以上。【结论】肝细胞脾内移植是可行的;应用肝细胞增强剂进行MRl分析可成为肝细胞移植无创伤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脏基因缺陷所致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开创性治疗方法。近年来慢性肝脏疾患也作为相对适应证 ,但供体缺乏、价格昂贵、相对较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以及终生免疫抑制治疗所致的一系列危险性 ,限制了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使异位肝移植和原位部分肝移植 ,也存在同样的临床问题。因此必须寻找其他可能的解决办法[1 ] 。目前的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 ,肝细胞移植对于治疗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脏基因缺陷所致代谢性疾病有较确切的疗效 ,同时对于肝细胞移植在慢性肝脏疾患的作用也有一定进…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多数异种移植的研究仍局限在两个不同种属间的哺乳动物,两个不同纲间的肝细胞移植却罕有报道.目的:观察不同纲间(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及其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9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健康成年尼罗罗非鱼.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方法:采用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L~(-1).实验组脾内注射提纯后的罗非鱼肝细胞2×10~7,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不同时段移植物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物周围IgM及IgG.结果:实验组移植后2 h可见红髓内弥散分布的成簇、小灶状肝细胞,肝细胞呈圆形,细胞边界清晰,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色较淡.肝细胞移植物在移植后很快的被排斥,移植后4 h,部分肝细胞边界不清.核固缩、核溶解,存活肝细胞明显减少,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移植后8 h只能见到少许正常肝细胞,24 h后未见到完整肝细胞.移植后3 d可见肉芽肿样区域,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对照组术后早期可见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较轻.实验组移植后1 h大鼠脾内移植物周围可见少量的IgM,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IgM明显聚集,一直持续到移植后3 d时反应程度减弱,IgG在移植后24h开始出现,3d后反应程度减弱及消失.对照组大鼠脾内始终未见IgM和IgG出现.结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于大鼠体内可能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大鼠天然抗体和罗非鱼肝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反应后,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罗非鱼肝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于人肝细胞来源困难,许多学者尝试异种肝细胞移植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猪肝细胞,受体多为大鼠、豚鼠等,这些均属于哺乳纲内不同目或科动物之间的移植.不同纲动物间的肝细胞移植报道较少.目的:将罗非鱼肝细胞植入大鼠脾内,探讨不同纲动物间肝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方法:以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 L-1.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罗非鱼肝细胞.在移植后4,8,24 h,3,5d,各组分别处死2只大鼠,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CD4,CD8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数小时即发生排斥反应,8 h后受体脾内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可见CD4和CD8阳性细胞聚集.提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内数小时诱发了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阻断血运前将PNS经直接通道注入并保留于肝脏组织的方法,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过程。结果:电镜观察表明PNS组超微结构的破坏较对照组轻。结论:PNS具有减轻和预防大鼠缺血再灌注肝细胞核、线粒体等超微结构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的人肝细胞来源主要是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供者的肝脏不适用于肝移植的边缘性肝脏,故其限制了向临床提供良好功能的肝细胞源.目的:阐述人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人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和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0-01/2010-09关于肝细胞移植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肝细胞;移植;肝衰竭;肝细胞源"或"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Liver failure;Liver-based metabolic disorder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肝细胞移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陈旧和重复性研究文献.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21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全球已有超过80例肝脏代谢性疾病和肝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肝细胞移植,移植后,初步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肝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的结果表明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是很有前景的.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肝细胞源是现阶段的最大挑战,移植的人肝细胞整合到受者肝脏内而存活的过程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微囊化肝细胞体内外功能进行系统评测,探讨微囊化肝细胞异种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多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包裹大鼠肝细胞。体外测定微囊化肝细胞及游离肝细胞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急性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Ⅰ组)、游离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Ⅱ组)、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组(Ⅲ组)。观察移植后大鼠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的改变。结果:体外微囊化肝细胞与裸肝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gt;0.05)。Ⅲ组存活率较Ⅰ、Ⅱ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移植后第1、2天Ⅰ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Ⅱ、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移植后第5天Ⅱ组的AST、ALT、ALB、TB、PT水平较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APA微囊化肝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微囊化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急性肝衰竭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鼠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们继人胰腺导管腺癌、鳞状细胞癌裸小鼠胰腺内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又于1991年6月27日将1例人胰腺鳞腺癌手术样本移植到裸小鼠胰腺内,肿瘤异体移植和连续传代获得成功。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稳定。命名为PTNMP—3,本文报告对其超微结构系统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肝细胞移植可以作为一种桥梁作用,帮助肝功能衰竭患者渡过肝衰期,并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目的:采用Seglen改良的原位灌注探讨SD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的影响因素和方法的改进,同时分析原代肝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两步法分离大鼠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24h后分2组:细胞移植组经脾脏移植约2×107个肝细胞;对照组经脾脏注射0.4mLHank’s液。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生存率和血清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变化情况、脾内白蛋白分泌作用及脾内肝细胞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5%~95%。细胞移植组14d存活率(75%)显著高于对照组组(30%)(P=0.01),且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30d后,脾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移植15d后,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结果说明胶原酶、pH值、灌注液、灌注方法等均是影响肝细胞分离存活率的因素;经脾脏移植的肝细胞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生存率和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蒋奕  秦波 《中国血液净化》2005,4(4):214-216
大量的实验表明,在治疗患有致命的肝脏疾病的患时,肝细胞移植可能取代肝脏移植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研究发现移植的肝细胞只能提供暂时的功能帮助,移植细胞的长期存活和增殖比较困难。移植后肝细胞能否顺利的再生与增殖,使肝功能得到代偿,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肝细胞移植部位.肝细胞移植方法、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