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温疫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撰写于1784年,杨氏学术成就渊源,主要受到吴又可《温疫论》的启发,上溯经典,旁及诸家,继承发展了其杂气学说,阐明了伤寒温疫证治之异,并认为温疫与四时温病有别,温疫是杂气为病,传染性猛烈,杨氏对温疫的治疗自云:“余椎广河间双解、三黄之意”,但有发挥与创见。本文试就《寒温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作一粗线探索。若有谬误,企望指教。吴又可的杂气学说,曾使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杨栗山承又可之说,面对“温疫盛行,死者枕藉”的现实,全力研究当时温疫流行的…  相似文献   

2.
《温疫论》是我国温病学第一部名著,它开创了中医温病学新学科之先河。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杂气病原学说、膜原学说、祛邪为治疗关键的思想及九传学说等,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温疫论》中的舌诊为切入点来分析其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3.
杨《伤寒温疫条辨》为中医疫病学之佳作,书中开篇首论运气,并认为伤寒与温病虽同为外感病,但其本质不同,理应化为二门。温疫的病因病机为杂气由口鼻进入三焦,在“中焦发病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焦传变”的论点。治疗上主张辛凉宣透,攻逐解毒,调理气机,并创治疫十五方,在温疫病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升降散源流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6-1487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墙的《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6卷,清代杨璃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其认为“世之凶恶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而发于冬月之正伤寒,百不一二。”而当时医者“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以致因医枉死者无以数计。于是集毕生之精力,专事外感病的研究,详辨伤寒与温病之异同,晚年著成《伤寒温疫条辨》(即《寒温条辨》)一书。书中力倡吴有性“温病杂气”说,推重张璐“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之论,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制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  相似文献   

6.
杨栗山,名璿,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精研伤寒与温病,“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参以己见,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此书深得后人推崇,近贤蒲辅周老中医认为:“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本文拟从《寒温条辨》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成就,着重探讨其治温15方临床  相似文献   

7.
升降散源流     
《中医杂志》2005,46(8):636-637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本书共六卷,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怍。畅璿在外感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贡献。他总结说:“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疗,急以逐秽为第一义”(《寒温条辨·孙宏智叙》)。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论轻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医家刘奎所撰《松峰说疫》继承吴又可《温疫论》病因与发病认识,强调治疫当先明辨瘟疫之名义,明确了瘟疫分类,创瘟疫-寒疫-杂疫"三疫"学说,开阔了瘟疫学派的视野;遵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治,阐述"瘟疫六经治法",突出辨证论治精神;总结"瘟疫统治八法",寒凉解毒为先;对疫病预防、传播途径的阻断及与易感人群隔离与消毒,也提出独到的措施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探讨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有关“两感”学说的渊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病理机制特点及临床表现和证治规律,加深对温病,特别是伏气温病本质的理解,并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杨氏“治温十五方”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璇温疫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心毅  何斌 《四川中医》1999,17(5):9-10
杨胶,字玉衡,号栗山老人,他对伤寒和温经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一般认为杨氏关于温疫病的杂气病因思想多来源于吴又可,因此,其学术思想不被后人重视。不可否认,杨氏对"杂气"的认识是受了吴又可思想的影响,正如他在该书自序中所说:"一日读《温疫论》,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而心目为之一开。"但杨氏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温疫病的发病、传变、治法和方药,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完整的温疫病学术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温疫病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不能因为…  相似文献   

11.
升降散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 ,为治温疫 1 5方之总方。因其配伍精当 ,应用广泛 ,疗效确切 ,临床用治多种外感疾病及某些内伤之疾有显著疗效 ,为近代医家蒲辅周、赵绍琴等所推崇。笔者认为 ,该方药物组成充分体现了个方灵活机动、多方位兼顾而得其全 ,药味相反相成、协调配伍而取其善的制方特色。试将其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分述如下。升降散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 4味药组成。杨栗山用其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其方下所列证治相当广泛 ,杨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乃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 ,怫郁内炽 ,温病之所由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味药用药总频数1409次。结论:《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在温疫防治理法方药中求同存异,其组方用药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秽、中焦护胃、调畅气机的特点,对后世防治温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 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 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 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 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 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李鸿琦 《山西中医》1991,7(5):18-19
清代名医杨栗山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中原。集毕生之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创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已故名医蒲辅周对杨氏学说更是推崇备至。笔者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受业之际,受其门人薛伯寿老师影响,近年来重视杨氏“治温十五方”的临床应用,将杨氏升降散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试将运用体会简述如下。精神分裂症多属中医癫狂范畴。中医论  相似文献   

15.
石瑞舫  薛燕星 《新中医》2011,(7):182-183
薛伯寿教授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入室弟子。薛教授继承发扬蒲辅周先生学术医疗经验,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既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他认为,伤寒、温病皆外因致病,邪自外入,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温病学说贡献较大,对此已有不少文章作出正确评价,但对吴氏在杂病证治方面的心法经验,却较少为人论述,故本文以《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以下简称《医案》、《条辨》)为本,就吴氏有关杂病心法,作一初步探讨。黄疸识阴阳转化痹证明寒热轻重黄疸病,吴氏曾将其附列于《条辨》“中焦篇·湿温”,析其本义,显然不属湿温之病,  相似文献   

17.
吴有性的“杂气学说”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姑苏(今江苏县)人,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临床医学家。著有《温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疫的病因不同于六淫是由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的戾气,由口鼻侵入人体所致。并对瘟疫的传染途径、治疗等方面有新的见解。《温疫论》中列举有姓名的医案不到十个,然全书夹叙夹议,以概括性的临床资料和体验为基础,阐述了论治温疫的各种观点。其中,杂气学说,更是对临床感性认识潜心探讨升华而成的理性认识。1杂气致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及传播途径吴氏通过临床观察到,疫病具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杨璇,一名杨浚,字玉衡,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乾隆年间名医,1784年著《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本书采吴又可《温疫论》之精华,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杨氏温疫学。本文试从《寒温条辨》一书,评述杨氏的温疫学,错漏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9.
《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濬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86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条分缕析,计92条,自裁治温15方。杨氏在温病(温疫)学术思想上,发前人所未发,影响深远,实用价值颇高。现将是书的精微奥义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读《伤寒温疫条辨》田淑霄,李士懋(050091)_《伤寒温疫条辨》为清·杨栗山所者。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基础上,详辨温疫与伤寒之不同。当然,详细区分温疫与伤寒,因为该书之贡献,然其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温疫本质为郁热,并从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等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