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魏登斯基现象实质上是超常期传导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发生于房室传导阻滞时。我科收治的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中的魏登斯基现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答马启泉等医师问马启泉医师:编辑部转来您的意见,现敬答如下:您来信对拙文中房性早搏引起左束支内魏登斯基现象提出不同意见。众所周知,作为引起魏登期基作用的刺激,以室性多见,但也可以是房室交界区的激动,本例为房性早搏,也不难解释。我们认为,引起魏登斯基现...  相似文献   

3.
魏登斯基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登斯基现象(Wedensky phenomenon)虽然少见,却是心电图最经典的概念之一,常与超常传导一起被讨论.最初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超常传导.但在魏登斯基现象发生机制的研究中.近年来的观点与之相悖.使这一心电现象重新成为研究与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魏登斯基现象是传导组织受抑情况下可引起超常传导机制之一 ,常见于房室交界区 ,亦可见于左、右束支 ;由室性或交界性异位激动隐匿性逆行传导引起。我们近期遇到一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伴室早二联律 ,每间隔一次室早后出现魏登斯基易化造成 2∶ 1CRBBB QRS“正常化”,实为少见 ,简报如下 :患者男性 72岁 ,高血压 ,冠心病 ,心功能 级于 1999年 11月 2 5日入院 ,体检发现频发早搏呈二联律 ,12导联心电图呈窦性伴 CRBBB。三天做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 :窦性伴 CRBBB、除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外 ,出现一次室性早搏后下传的 QR…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8岁。临床诊断:①糖尿病;②高血压。心电图(图1)示: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呈二联律(V1导联P′波清晰)。偶联间期及P′-R间期均相等,下传的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和正常图形交替出现。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早搏二联律伴交替性右束支差异性传导。图1房性早搏二联律伴交替性右束支差异性传导讨论房性早搏二联律伴交替性右束支差异传导又称为交替性右束支蝉联现象,多发生在左右束支主干之间。通常情况下右束支较左束支不应期略长,当过早的房性激动下传时右束支尚处于不应期,激动只能通过左束支下传,QRS波群则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激动在通过左束支下传的同时,又通过室间隔逆传,缓慢隐匿性激动右束支,致右束支晚于左束支激动,除极结束也晚于左束支,右束支与下一个窦性激动心室之间的距离则短于左束支。根据前周期长,其后不应期长,前周期短,其后不应期短的原理,当下一次房性早搏激动下传时,左右束支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已趋于一致,故此次早搏下传的QRS波群形态及时间正常。当再一次提早的房性搏动下传时,由于右束支不应期较长,又出现右束支阻滞。如此反复,便形成了房性早搏二联律伴交替性右束支差异传导[1、2]。房性早...  相似文献   

6.
Peeling与韦登斯基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房室超常传导受到普遍怀疑之后,韦登斯基现象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房室超常传导。这一认识是否符合实验和临床电生理研究的结果?本文作一客观的讨论。韦登斯基现象回顾 1986年韦登斯基在神经—肌肉标本上发现,对神经作阈下刺激,肌肉无反应。然而对神经作强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后,原来的阈下刺激此时也能引起肌肉收缩,即所谓韦登斯基效应(Wedensky effect)。效应是由同向刺激引起  相似文献   

7.
魏登斯基现象包括易化和效应 ,当刺激到达传导阻滞部位的远端 ,使阻滞区的阈值电位下降 ,应激性增加 ,使原来的被阻滞的激动得以通过阻滞区 ,亦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传导改善。易化和效应可发生于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 ,但多见于房室交接区。它的发生有时造成复杂的心电图图形。最近我们遇到一例几乎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 ,下传的QRS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其基本心律由高位室性逸搏所控制。当出现魏登斯基易化 ,几乎房室完全性传导阻滞改变为2 :1房室传导阻滞 ;此外 ,下传的QRS呈CRBBB连续二次与室性逸搏形成融合波 ,融合程度逐步消退…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魏金斯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金斯基现象多发生在房室结内,常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中,发生在束支内的则十分罕见。房室传导阻滞和左束支阻滞中的魏金斯基现象均有报告。现报道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发魏金斯基现象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54岁,病窦。本文附图是在安装心脏起搏器时监护记录的Ⅱ导联。该图基本心律为窦性,长的P—P(1.44s)恰好是短P—P(0.72s)的两倍,故考虑为2:1窦房阻滞。上行R_3的T波降支上有—P′波,并下传R_4,R_4呈RBBB型,此为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全图基本表现为2:1窦房阻滞,但上行后段和下行前段窦房传导呈一时性改善,此为魏登斯基现象,即上行R_3后的房早作为一次强的刺激,逆行传导,刺激了窦房阻滞区,使后者阈值暂时降低,此后接踵而来的窦性冲动得以通过窦房阻滞区,此称魏登斯基易化作用,以后七次窦性冲动亦能1:1传入心房,这是魏登斯基效应在起作用。本图窦P下传心室的QRS多数为正常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心律时存在心室内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室上性冲动偶然可遇上阻滞束支的超常期而以比较正常的速度激动心室。此种现象虽已众所周知,但理想的报告并不多(1、2)。最近作者遇到1例47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其心电图(见封4)呈三相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伴右束支内超常期传导,特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读者·作者·编者编者的话闫宪光医师原文(简称闫文)所附心电图资料局限,看不出三相左束支阻滞的临界心率(或周长),但这种机制是可能的,而且左束支阻滞的连续出现,很可能是左、右两个束支之间的"蝉联"机制。闫文III导联第6个P波是房性早搏,它下传的QRS...  相似文献   

12.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4,23(3):176-179
1924年Lewis和Master首先提出临床超常(期)传导现象,以后文献中屡有报道。1968年Moe等发现,不少所谓超常传导还可以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理论加以解释,而并非真正的超常传导,故将其统称为伪超常传导现象。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意外传导是指某一激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传导,但却出乎意外地下传了,以前称之为超常传导现象。Moe等研究证明许多超常传导现象用其它电生理机制,如空隙(裂隙)现象,房室结双径路等解释更为合适。现将我们遇见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房室干扰酷似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闾文德,杨余录,章熙英,黄雪峰,赵廷香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伴房室干扰酷似Ⅲ度AVB,若偶伴窦性P波下传心室,则可误诊为Ⅲ度AVB伴魏登斯基现象,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房室传导空隙现象(Gap Phenomena)是指心动周期某个时限内出现的房性激动不能传入心室,这一时限称为空隙区,而较早或较晚发生的房性激动却能下传。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前向或逆向的房室传导过程中。空隙现象具有与超常传导相似的心电图表现,属于“伪超常期传导”的一种。现就其发生机理、类型及其隐现因素等作一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例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约0.94s,P-R间期0.16s,QRS波群呈室上性型,Ⅰ导联ST段水平压低0.1mV,T波倒置,可见频发提早出现P'-QRS-T波群,从EB导联中可见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P'-R间期和QRS形态不一,上行第1个房性期前收缩P'-R间期和QRS形态正常,而第2个房性期前收缩下传时P'-R间期0.28s,R-R间期0.56s,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可能系激动在房室交接区传导延缓,当激动到达左束支时,左束支仍处于相对不应期,而右束支已恢复传导,传导时间互差≥0.04s,属右束支裂隙现象,或房室交接区存在马海姆纤维型预激,下行中两…  相似文献   

17.
意外传导是指某一激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传导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传导,或其传导速度较一般的传导速度快。意外传导多发生于心脏受抑制时,包括超常期传导、韦金斯基现象和伪超常期传导。1超常期传导简称“超常传导”,由Lewis等在1924年首先报道。是指在心脏传导功能受抑制时,原来不能下传的激动恰遇超常期,反常地出现传导功能暂时改善的现象,即预期传导中断的激动得以继续下传,预期传导延缓的激动得以快速下传,并不是指比正常的心肌传导要好。理论上超常期传导可发生于存在传导阻滞的任何部位,但以房室交接区最常见,其次为束支及其分支,其它则很少见。一般认为超常传导期位于动作电位3相末、4相早期。此期膜电位负值相对较小,与阈电位之间距离近,兴奋性较高,激动在此期比复极完全恢复后容易传导。有学者进一步将房室交接区超常传导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超常期:即动作电位2相超常期或有效不应期中的超常期,约在ST段的中段;②第二超常期:即3相超常期或相对不应期中的超常期,约在T波末尾与U波附近;③第三超常期:即4相超常期,为正常应激期(或应激中期)的超常期,约在T波后0.28s附近。临床以后两者为多见。超常期传导的诊断,只有当目前理论不能解释所呈现的现...  相似文献   

18.
意外性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意外性传导是指某一时相内的窦性、房性激动下传理应受阻,却反常地传至心室。多发生在房室交界处和束支内。其心电图表现包括:(1)韦登斯基现象、易化作用及效应;(2)超常传导:2相、3相及4相超常传导;(3)伪超常传导:空隙现象、双径路传导、3相和4相阻滞及隐匿性早搏和隐匿性折返所引起的干扰现象。本文阐述意外性传导的基本概念、发生条件、机理、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旨在抛砖引玉,开拓思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好图回放之8     
《心电学杂志》2011,(1):37-37
临床资料 男性,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内交替性文氏周期(近端文氏,远端2:1),不能完全排除房室交接区交替性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房室旁道的魏登斯基现象一例薛文福王广智⒇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临床诊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晕厥时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中描记的心电图特点为(附图仅节选I导联非连续记录的两段):PP间期0.52~0.56秒,P波形态符合窦性特点。I导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