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沙比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空腹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永毅  徐瑞萍  汪泳 《重庆医学》2002,31(2):128-129
目的 为了观察西沙比利 (CI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 ,我们对 2 7FD病人应用CIS治疗 ,并与安慰剂对照 ,在治疗前后行胃电图 (EGG)检查。FD病人根据症状确诊 ,通过胃镜或B超排除了胃癌、消化性溃疡和肝胆胰疾病。方法 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15例用西沙比利 5mg ,1tid次 ,餐前 15min口服 ,连用 2周。对照组 12例给予安慰剂 2周。治疗前后记录症状变化并应用WCDF 4B型胃电图机测定胃电波形及频谱。结果 FD患者EGG表现为胃蠕动过缓和胃电节律紊乱。西沙比利治疗 2周后症状缓解率为 87% ,而对照组只有 17%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EGG提示西沙比利可以加快胃蠕动 ,无论胃体或胃窦FE(过零频率 )、FC(中心频率 )和FP(主频率 )均较治疗前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P <0 0 1) ,AP(平均振幅 )也较治疗前有了显著增加 (P <0 0 5 ) ,且波形变得规律、整齐。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论胃电频率或振幅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西沙比利能够兴奋胃肠肌间神经丛的 5 HT4受体和抑制 5 HT3受体 ,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 ,可以提高胃电频率和振幅 ,加强收缩力 ,促进胃排空 ,迅速缓解症状 ,是一个治疗FD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朱国进 《广西医学》1999,21(6):1131-113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改变及西沙比利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空腹服西沙比利后60min体表胃电图描记观察。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节律紊乱胃体部为42.11%,胃窦部为63.16%,服西沙比利后60min胃体胃电节律紊乱50%好转,胃窦胃电节律紊乱58.33%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患者体表胃电参数在消化间期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检测 72例 FD患者体表胃电。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主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FD组平均振幅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且胃窦振幅低于胃体振幅 ;FD组主频不稳定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FD组 87.5 %存在胃电节律紊乱。结论 :F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人 ,而且存在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4.
胃电图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联英  张法灿 《广西医学》2002,24(10):1580-1582
胃电描记法是应用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肌电活动的一种技术 ,应用此法所做的体表记录被称作胃电图 (electrogastrogram,EGG)。 EGG最大的优点是它的无创性。因为它不会干扰胃运动的正常进行 ,胃肠病学家一直在探讨它与胃动力的关系以及它作为一种诊断胃动力和其它疾病的评价工具的可行性。胃电描记法最早的研究应追溯到 70年前 ,Al-varez从一个瘦小的妇女腹部观测到 3 PCM的波形 ( 1) ,胃电图的意义渐被人们所认识 ,1 96 8年Nelsen和 Kohatsu发表了第一篇将 EGG与胃动力相关系的文章 ( 2 )。1 980年以后 ,许多有关 EGG应用的研究相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沙比利对小肠平滑肌运动机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十二指肠平滑肌标本,以西沙比利(10^-8 ̄10^-6M)浓度灌流。观察用药后十旨肠自发肌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西沙比利对十二指肠肌平滑肌的慢波振幅和锋电位发放率有明显影响,且呈剂量依从式增强作用,并可被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可逆性阻断;在较高浓度(10^-5M)时,可使慢波频率增加,偶有电节律紊乱发生。结论:西沙比利除通过胆碱能  相似文献   

6.
杨维忠  吴亦工 《海南医学》1999,10(3):144-145
为了观察西沙比利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电频谱改变。对57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前后的体表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后胃动过缓且病人胃体,胃窦主频,显著升高,振幅明显升高,胃动过速组病人的胃体,胃窦平均过零频率明显下降,胃节律紊乱组病人胃体。  相似文献   

7.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45例胃胆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gastric—cholecystic disorders FGCD)患者在进行~(99m)Tc 放射性核素胃和胆囊排空运动序列显像的同时进行体表胃肌电图(electrogastrogram EGG)检测,以 EGG 的活动指数为参数与胃胆排空分数相比较,并与15例正常人相对照。在多潘立酮治疗后再复查上述指标,以探索 EGG 对FGCD 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 FGCD 患者的 EGG 变化可分为活动指数过低组和活动指数过高组。两组的胃胆排空运动功能均明显低下,其中 EGG 活动指数过高组尤其显著(分别为 P<0.05;P<0.01)。多潘立酮治疗后,FGCD 患者异常的 EGG 活动指数得到纠正,随之胃胆排空功能也趋于正常。从而证实了 EGG 对 FGC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侧脑室给药途径观察外源性P物质(SP)对胃电-机械活动和体表胃电活动(EGG)的影响,并通过应用SP受体拮抗剂和Atropine研究SP的受体学机制。采用银球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同步记录胃电和机械活动,并用Ag-AgCl电极记录胃体表电活动,将现有的广泛使用的生理记录仪与计算机系统合理地结合为一体,直接完成了A/D转换。结果进一步证实,SP是一种兴奋性递质,能引起胃窦运动的增强,对胃窦运动频率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0.
王伟宁  刘丽 《重庆医学》2004,33(3):444-445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GERD)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 ,EGG)的变化,以期有助于GERD的诊疗.方法检测31例GERD患者及29例健康志愿者空腹体表EGG胃电主频(Fp)值及平均振幅(Ap)值,并记录症状积分,观察治疗后GERD患者空腹体表胃窦、胃体胃电图胃电主频(Fp)值及平均振幅(Ap)值变化及与胃运动及症状的改善的关系.结果 GERD患者胃电主频(Fp)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存在胃动过缓,系统治疗后胃电主频(Fp)值恢复正常,消化不良症状改善;平均振幅(Ap)值两组之间无差异(P>0 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振幅(Ap)值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GERD患者存在胃节律异常,主要是胃动过缓.EGG能为GERD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为观察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胃俞募配穴与非经非穴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Ho)和胃电图(EGG)的影响,探讨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FD患者胃运动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将37例FD患者随机分为配穴组(19例)和非穴组(18例),分别予以双侧胃俞+中脘、同节段非经非穴针刺治疗,同时选取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rs-fMRI)扫描和EGG检测,观察2组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各脑区ReHo及EGG变化情况,并对差异脑区ReHo变化与胃运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①配穴组EGG振幅、频次均增高(P<0.05~0.01)。非穴组EGG振幅增高(P<0.01),频次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FD患者小脑、额叶、扣带回、脑岛、颞叶等脑区内不同区域ReHo值异常。配穴组针刺后FD患者梭状回、后扣带回等脑区ReHo值增高(P<0.05),海马、额中回等脑区ReHo值降低(P<0.05)。非穴组针刺后FD患者小脑、额上回、额中回、楔前叶、角回等脑区ReHo值发生变化。③相关性分析可见:配穴组颞上回、颞极颞中回、后扣带回、额中回、海马与EGG变化相关。非穴组各差异脑区ReHo值变化与EGG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FD患者多个脑区ReHo值变化且其对胃运动调节效应优于非穴,海马、后扣带回等脑区可能参与了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胃俞募配穴针刺可能通过对边缘系统、胃肠感觉矩阵相关脑区的良性调控而发挥对FD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的症状和体表胃电活动两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 FD的关系。 方法 Hp阳性和 Hp阴性的 FD患者各 30例,胃镜下无活动性胃炎,胃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轻微。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体表胃电图检查 。结果 FD患者总的症状评分与有无 Hp感染无关 (Hp阳性和 Hp阴性组分别为 26.57± 9.16和 24.37± 6.86, P=0.298),而 Hp阳性组烧心症状评分 (2.30± 2.04)较 Hp阴性组 (1.13± 1.78)高 (P=0.021)。两组 FD患者餐前、餐后胃电参数无差异,但 Hp阳性组随症状加重,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下降 (r=0.41,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药穴指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均为15天/1疗程。治疗前后使用体表胃电仪检测60例FD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电活动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主频率、主功率及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药穴指针疗法能显著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与胃动力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必欢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大鼠胃电节律的影响。方法:以胃电主频率、主功率、慢波藕连百分比为观察指标,观察不同治疗组之间,各组治疗前后胃肌电活动的变化,并以此评价药物的疗效。结果:对主频率的影响,胃必欢颗粒疗效与西沙必利组相当(P>0.05),优于半夏泻心汤组(P<0.01);对主功率的影响,胃必欢疗效优于半夏泻心汤、西沙必利(P<0.01):对慢波藕连百分比的影响与半夏泻心汤相当(P>0.05),优于西沙必利(P<0.01)。结论:胃必欢颗粒对FD大鼠胃电节律紊乱的状况表现出良好的整体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时B型超声观察西沙比利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西沙比利治疗FD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二维实时超声诊断仪 ,检测 6 0例各亚型FD患者的胃排空情况 ,并以 4 5名健康者作对照。随机将FD患者分为两组 :西沙比利组、安慰剂组。于治疗前后进行B超胃排空检测 ,同时对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获得正常人B超胃动力学指标 :MI为 :136 6 .73± 4 6 9.0 6 ;T1/ 2 为 :2 6 10± 5 .0 1(分 ) ;T为 :4 6 .6 2± 7.87(分 )。FD患者 (主要为运动障碍型及反流样型 )胃排空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迟。治疗 2周末、4周末 ,西沙比利组各项胃动力学指标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P <0 .0 1,P <0 .0 0 1) ;而安慰剂组则无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实时B超胃排空检测所获得的各项胃动力学指标结果可靠 ,可作为评价FD疗效的客观依据 ;西沙必利具有选择性地促进全胃肠动力的作用 ,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状态 ,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发生率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运用体表胃电图观察 58例肝硬化患者和 2 2例健康人空腹胃肌电活动情况 ,观察指标包括平均振幅 ( AP)、平均过零频率 ( FZ)、中心频率 ( FC)、主频 ( FP)以及频谱形态。结果 :肝硬化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组 ,其中 FZ分别为 38%和 50 % ;FP分别为 57%和 50 % ;Child- Pugh A组胃窦电节律紊乱率在 FP、FZ分别为 4 0 %和 2 0 % ;Child- Pugh B组分别为 61%和 32 % ;而 Child- Pugh C组则 10 0 %有胃窦节律异常。结论 :肝硬化患者电节律紊乱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肝功能对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六味安消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六味安消胶囊(邦消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46例FD患者,停止应用影响胃酸分泌及胃动力的药物1周后,给予症状评分,并进行餐前、餐后胃电图的检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口服2周后,再次进行症状评分并检测餐前、餐后胃电图的变化。结果:FD患者口服六味安消胶囊2周后,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F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胃电参数指标进行比较:主频、主功率显著增加(P<0.05);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N%)显著增多(P<0.01),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显著减少(P<0.01)。结论:六味安消胶囊可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主要症状,增强胃肌电活动,增加胃电图的主频及主功率,使紊乱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雷贝拉唑和西沙比利治疗混合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混合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组(A组)、雷贝拉唑组(B组)和西沙比利组(C组),比较三组治疗2w后的总有效率.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混合型FD,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雷贝拉唑、西沙比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维他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采用开放性临床对比研究 ,将符合FD诊断者 66例 ,随机分为胆维他片组和西沙比利片组 ,每组 3 3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症状积分方面均有可比性。两组分别服胆维他片 2 5mg ,3次 /日 ,西沙比利片 5mg ,3次 /日。疗程 2周 ,观察治疗前后FD各症状的变化。结果 :经 2周单一用药 ,胆维他片和西沙比利片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72 7%和 78 8% ,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 >5 0岁人群中胆维他疗效略高于西沙比利 ,而西沙比利在其他各组均略优于胆维他 ,但均无明显差异。同时 ,两组对FD单一症状缓解率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且对FD各症状缓解顺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副作用轻微 ,均可耐受。结论 :胆维他和西沙比利治疗FD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