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17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n=88)和治疗组(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n=90),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的改变,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7天后,疼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低,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在随访3个月、6个月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迅速地缓解颈源性头痛。  相似文献   

2.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1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5.
石丽宏  邓海峰 《中国康复》2008,23(2):111-11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有顶枕部疼痛伴颈部僵硬不适加颈椎旁神经阻滞,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加耳颞神经阻滞.结果:治疗4次后,30例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1.6与8.0±1.0,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配合局部针对性处理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伴颈椎旁神经或耳颞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服用止痛药物与睡眠改善例数。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P〈0.05),治疗后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缩短(P〈0.05);治疗前服用止痛药物28例,治疗后2周12例,4周4例(P〈0.05);睡眠不佳治疗前29例,治疗后2周13例,4周为4例(P〈0.05)。结论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源性头痛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头痛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头痛可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头痛的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神经阻滞疗法仍占主导地位。本文回顾最近几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颈源性头痛的最新研究进展,希冀为临床工作上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C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ml。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RS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得宝松组和曲安奈德组相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明显优于来比林组(P<0.01)。结论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1.
针刀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退行性改变或颈部相关原因引起患者持续或间断性单侧头痛综合征。对7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别用神经阻滞加针刀松解组或神经阻滞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阻滞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用阻滞治疗,且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正>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HE)是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颈椎脊神经后支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顽固性颈源性头痛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成为治疗颈源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31例PRF治疗顽固性CHE的病例资料,并对如何做好相关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旁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结果]两组患者NR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和1个月两组NRS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h和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NRS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并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指颈椎和/或其软组织病变产生头颈部疼痛的一类疾病。针对颈源性头痛相关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近年来,颈源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诊断标准不断更新,强调疼痛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诊疗方案和临床应用发展迅速。本文主要就CEH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完善相关诊疗方案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对颈源性头痛基础机制的探索和临床诊断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神经阻滞治疗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头痛患者31例,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进入本研究。应用曲安萘德10 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5天和30天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自我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数字评分8.4±1.0比较,神经阻滞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9±0.9,2.3±1.1,1.0±0.9,0.7±0.8。与治疗前颈部僵硬和颈部活动度自我评价2.8±0.8比较,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7±0.6,1.3±0.6,1.3±0.4,1.0±0.2。神经阻滞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颈部僵硬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于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头痛的射频和松解的有效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Sjaastad等(1983)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以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是直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才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尽管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颈椎的增生性改变有关,尤其是钩椎关节病变造成上中段神经根刺激引起颅神经疼痛发作,也有学者认为与枕大、枕小神经有关,并且由C2-3。节段的病变所引起。目前,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小针刀、封闭、药物等治疗方法。我们科自从2000年5月到2005年5月应用颈2横突射频热凝和寰枕膜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加下.  相似文献   

17.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EH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头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1].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牵引、按摩、物理治疗等,但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很少,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患者35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牵引按摩改善颈源性头痛脑血管机能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牵引按摩对颈源性头痛(CH)患者脑血管机能障碍改善的机理。方法: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测125例有颈椎曲度异常或颈椎退行性改变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牵引按摩前后与正常对照组90例的9条颅内血管(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并对TCD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源性头痛组(125例)牵引按摩治疗后,大脑中、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降低,其值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2.治疗后颅内成对动脉的Vm差异缩小,其代表值-非对称指数(AI)的异常率以及均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更接近(P〈0.01)。结论:牵引按摩治疗可双向调整颅内动脉的异常血流速度增高和减低,从而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脑血管机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总结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长期误诊误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表现为枕颈部疼痛反复发作,其中1例伴头晕、视物模糊,1例伴左前臂麻木,病程2年;1例表现为头面部和颈枕部疼痛,病程10年。外院分别误诊为偏头痛、颈椎间盘突出症、面痛,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转院后经详细查体和颈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源性头痛,予第2颈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缓解。结论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头面部、颈枕部疼痛患者,应考虑颈源性头痛的可能,详细问诊并仔细查体,完善颈椎影像学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第2颈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