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86例运动神经元病和36例同龄健康人进行甲襞微循环对比观察,同时对其中47例运动神经元病和36例同龄健康人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结果:患病组甲襞微循环管袢细,以输入枝为甚,畸形血管比例大,管壁薄,流态多为粒流或粒缓流,乳头较平坦,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二组血液流变检查则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病微循环障碍与微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动神经元病浮肿者的微循环变化与分析文/王常欣,禚洪云,姚开建,张传增,孙广友我院在收治运动神经元病过程中,发现在总共125例中有并发四肢远端浮肿者16例,并对其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观察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同时就其浮肿原因进行探讨。1方法与结果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3.
不同起病部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起病部位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下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域异常肌电图(EMG)的分布情况,评价其EMG检测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0例诊断为ALS的病例进行脑干、脊髓颈段、胸段、腰骶段四个下运动神经元区域的肌电图检查,分析临床表现和EMG检查结果。结果:延髓起病组腰骶段异常率最低,下肢起病组延髓节段异常率最低;颈段和腰骶段中肢体远端肌肉异常率明显高于肢体近端肌肉。结论:ALS起病部位不同,下运动神经元区域肌电图异常分布情况也不同。检查颈段和腰骶段时首选肢体远端肌肉,延髓节段首选胸锁乳突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异种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的变化。方法: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豚鼠后,豚鼠脊髓前角以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及IgG免疫组化染色,同时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变化。结果: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在变性和丢失,以神经元固缩、胶质细胞围绕破坏的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及小墓穴为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内IgG沉积呈颗粒状分布。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论:猪脊髓前角匀浆作为抗原可引起豚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说明猪与豚鼠运动神经元存在共同抗原,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运动神经元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分离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方法,为运动神经元相关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离13 d的C57BL/6胎鼠脊髓,利用Optiprep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培养后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对分离运动神经元的纯度进行判定。结果:将分离到的运动神经元进行培养,能够观察到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形态及轴突生长。免疫荧光双标证明培养的细胞为运动神经元细胞,纯度约95%。结论:Optiprep分离液用于小鼠运动神经元的分离,可获得良好的分选效果。Optiprep分离液可用于运动神经元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载体介导的 GDNF(HSV- GDNF)对体外培养的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划痕损伤后凋亡的影响。 方法 对培养 12 d神经元行划痕损伤 ,并将其分成 4组 (无血清对照组、血清组、HSV- GDNF组和 GDNF组 ) ,给予不同培养液 ,定期观察各组的运动神经元存活数。分别于划痕损伤第 4d和第 7d时对神经元作 TU NEL 染色 ,检测运动神经元凋亡数 ,并在图像分析仪上对凋亡神经元作平均光密度的色谱分析。 结果 各组内运动神经元存活数与培养时间成反比。从对照组、HSV- GDNF组到 GDNF组 ,运动神经元凋亡数和凋亡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均依次减少 ,但对照组和血清组、GDNF组和 HSV-GDNF组间的运动神经元凋亡数以及凋亡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GDNF和 HSV- GDNF能挽救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损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 ,对体外培养的受损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ALS)是一组原因未明、治疗困难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完全型。我们对20例ALS住院病人作了多次肌电图检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常利  周长满等 《解剖学报》2001,32(2):136-139,T009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载体介导的GDNF(HSV-GDNF)对体外培养的胎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划痕损伤后凋亡的影响。方法:对培养12d神经元行划痕损伤,并将其分成4组(无血清对粗、血清组、HSV-GDNF组和GDNF组),给予不同培养液,定期观察各组的运动神经元存活数。分别于于奶损伤第4d和第7d时对神经元作TUNEL染色,检测运动神经元凋亡数,并在图像分析仪上对凋神经元作平均光密度的色谱分析。结果:各组内运动神经元存活数与培养时间成反比,从对照组、HSV-GDNF组到GDNF组,运动神经元凋亡数和凋亡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均依次减少,但对照组和血清组,GDNF组和HSV-GDNF组间的运动神经元凋亡以及凋亡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GDNF和HSV-GDNF能换救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损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对体拳受损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肌萎灵注射液对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萎灵注射液(JWL)对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密度离心法分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加入合氨酸建立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模型,评价不同浓度肌萎灵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NF-200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象分析,测定神经突起主干长度,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TUNEL阳性神经元计数观察细胞凋亡。结果:(1)肌萎灵注射液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活力,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2)肌萎灵注射液可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运动神经元LDH的漏出;(3)肌萎灵注射液能显著减少谷氨酸诱导的运动神经元凋亡。结论:肌萎灵注射液对正常运动神经元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运动神经元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了轴突损伤对球海绵体肌脊核运动神经元小分子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用SD雄性大鼠,切断单侧阴部神经,动物分别存活 1、3、7、14、21d后,进行Hsp2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轴突损伤诱导球海绵体肌脊核运动神经元Hsp27上调表达,免疫染色见于中、小型运动神经元,胞浆和近侧突起着色;术后 1d,双侧球海绵体肌脊核运动神经元出现免疫着色,术侧运动神经元随存活时间延长免疫染色密度增加, 3d后达最高值并持续到术后 21d;对侧球海绵体肌脊核运动神经元免疫染色密度不受存活时间影响,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本文结果提示,Hsp27在轴突损伤运动神经元的持续高表达可能与该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与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脑电图(EEG),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和大脑结构特征与规律进一步认识。方法: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进行EEG常规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描记时间20~30分钟,86例患者中52例作脑CT扫描。结果:本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EEG检查结果24例异常,异常率28.6%,均为轻度异常。86例中52例作脑CT检查,检查结果13例异常,异常率2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少部分有一定程度的大脑功能障碍与脑结构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HRP逆行示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观察了P物质纤维与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关系.用WGA-HRP经大鼠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注射后,逆行示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分布于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6例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消化内镜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被试焦虑值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3.415,P〈0.05)。检查期间观察组SBP、HR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t=3.745,3.528;P〈0.05),而检查期间两组患者的DBP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大部分患者心理指标为无反应或轻度反应(74.42%),而对照组仅为41.86%,两组差另0有统计学意义(X2=5.287,P〈0.05)。结论消化内镜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可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行为应对能力,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以提高消化内镜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b1、Rg1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力的影响。方法 :以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实验模型 ,实验组分别加入 10 0 μmol·L-1浓度的Rb1和Rg1,用MTT法观察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人参皂甙Rb1、Rg1均可增强培养鼠胚脊运动神经元活力。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 :人参皂甙Rb1、Rg1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经肌电图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l,j。本文就我院1996年3月一1997年5月引例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肌电图结果分析报道如下。l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sl例均系门诊与住院病例。男性38例,女性13例。病程3个月一IS年,平均1.eq年。发病年龄:10-75岁,平均46.9岁。临床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2例,脊肌萎缩症29例,其中少年型1例。引例均行肌电图与神经电图检测,15例0颈椎与腰椎扫描,4例肌活检,3例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四肢无力或单侧肢体无力引例(lbo%),四肢或单侧肢体肌萎缩48例(94%),言语不清…  相似文献   

16.
在我院收治运动神经元病256例中,32例中、晚期患者受累肢体远端并发凹陷性水肿,并以同龄健康人30名为对照组,同时观察甲襞微循环,观察指标及方法根据1987年全军微循环专业组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入选的21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检测(NCS),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在21例患者中,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为55.2%,主要表现为M波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正常率为98.85%。静息时发现纤颤电位18例(85.71%),正锐波16例(76.19%),束颤电位6例(28.57%),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18例(85.71%),平均波幅增高10例(47.62%),大力收缩时表现为单纯相9例(42.86%)。其中上下肢肌肉的异常率为71.08%,胸锁乳突肌的异常率为92.31%,胸椎旁肌的异常率为33.33%。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MND的诊断非常重要,其中EMG检测是MND诊断的重要手段。EMG呈广泛性的运动神经元损害是MND的特征性改变,束颤电位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胸锁乳突肌阳性率高,可作为检查延髓节段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首选肌肉。  相似文献   

1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对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体外分离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抗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mAb)SMI32进行运动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比色法 ,研究GDNF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的生长 (P <0 .0 5 ) ,且具有剂量依赖的趋势。结论 :不同浓度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 ,有不同程度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分别对50例MND患者进行4个区域的共8块肌肉肌电图(EMG)分析,四肢的磁运动诱发电位(MEP),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F波检查,在双侧腓肠肌记录H波,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被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MND组中EMG失神经电位65.0%,轻力时限增宽62.5%,振幅增高52.8%,大力单纯或单混相60.0%; 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71.5%;F波出波率下降24.7%,F波增高26.0%;H波增高25.0%;复合运动神经动作电位(CMAP)降低27.3%,运动神经传导(MCV)减慢2.5%,感觉神经传导(SCV)减慢0.6%,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降低2.0%.结论:EMG对MND患者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有定位诊断价值;MEP对MND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有诊断价值;F波、H波对MND患者上下神经元神经损害定位有补充诊断价值,可作为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NCV测定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用HRP细胞内注射技术在光镜下研究了7个支配咬肌和6个支配开口肌的运动神经元。根据连续切片的观察、描绘和重塑,并测量了胞体、树突的多项参数,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支配咬肌的运动神经元依据其树突形态分为MsⅠ(n=4)、MsⅡ(n=3)两型。本文测量了MsⅠ、MsⅡ及支配开口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平均径、树突总长度、总表面积以及干树突数目、直径总和。对单位树突各参数的分析表明:干树突均径是支配开口肌运动神经元大于咬肌运动神经元(P<0.05);平均分支级数则MsⅡ>MsⅠ(P<0.05)。本文结果提示,咬肌与开口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均径、干树突均径以及单位树突所含终末数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极为相似;但干树突直径总和、干树突数目、树突树总表面积、总长度及总终末数则脊髓运动神经元大于咬肌和开口肌运动神经元。可以推论,支配咬肌与开口肌运动神经元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差别主要在树突树的结构上,前者的树突树均较后者稀疏而短小;但单位树突构型的复杂程度即分支级数和终末数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