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和MRI对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周脂肪肉瘤18例和肾脏巨大AML(直径>8cm)14例患者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10例同时行MRI检查,分析脂肪肉瘤和AML的影像学特点。结果AML有14例显示肾实质缺损、11例发现瘤内扩张血管、5例肿瘤出血及3例伴有更小AML;而脂肪肉瘤无肾实质缺损、出血及不伴有更小AML征象,仅1例发现瘤内血管。肾实质缺损、瘤内扩张血管及肿瘤出血对鉴别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实质缺损、瘤内血管和出血是肾周脂肪肉瘤与肾脏巨大AML鉴别的重要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周脂肪肉瘤的CT征象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0例肾周脂肪肉瘤的CT表现,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者间的CT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肿瘤与肾脏交界面的肾皮质缺陷("杯口征")20例,瘤内血管扩张18例,肿瘤血管延伸至肾实质(肾实质血管蒂)20例,肿瘤血供来自肾动脉分支20例,合并瘤内或(和)周围出血6例,合并其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以上这6种征象,多见于或仅见于外生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均<0.05).20例肾周脂肪肉瘤中:肿瘤内乏脂肪软组织结节20例,伴有肾位移19例,这2种征象多见于或仅见于肾周脂肪肉瘤(P均<0.05).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大小通常小于肾周脂肪肉瘤(P<0.05).两者之间的性别分布以及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特异性的CT表现有助于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周脂肪肉瘤,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10年间发现45例(8男,6女,年龄30~72岁)肾肉瘤和肉瘤样肾细胞癌,并回顾性地研究了CT和血管造影的表现。14例患者均经腹部CT检查,11例行血管造影(包括选择性双肾、肝血管及下腔静脉造影)。肿瘤位于右肾者8例,左肾6例。其中肉瘤样肾细胞癌4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透明细胞肉瘤和未分类的肾脏肉瘤各1例。14例中,CT发现8例肿瘤起自肾实质,4例起自肾被膜,1例起自肾窦,1例肿瘤起源不明。11例血管造影中4例肉瘤样肾细胞癌与2例平滑肌肉瘤为多血管性者,其余5例肿瘤为少血管或无血管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1例病理证实的肾肉瘤和肾癌肉瘤,均摄有腹平片并作过静脉尿路造影,发现4例患者的瘤体有钙化,2例表现为散在小斑点状钙化,2例为弧状包膜钙化,其钙化率(34%)高于一般文献报导的肾癌钙化率(6%)。静脉尿路造影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移位。5例作了B超检查,3例为实质性肿块,2例为伴有囊腔的肿块,相应X线片上的钙化表现为伴有声影的强回声。5例患者做了肾动脉造影,显示瘤体少血管且由包膜供血,有血管包裹征及中断现象,肿瘤染色、血管湖及静脉提早出现比肾癌少见。作者认为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鉴别诊断尚应包括肾盂癌、转移瘤和炎性肿  相似文献   

5.
肝癌内含脂肪成份少见。作者报告了10例肝细胞癌(HCC)脂肪变病例的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及B超表现。10例中有3例肿瘤直径<3.5cm者脂肪变呈弥漫性,分布整个瘤体,余7例肿瘤直径>3.5cm者脂肪变呈单发或多发局限性病灶。B超上HCC脂肪变呈高回声区,缺乏特异性;CT上表现为低密度灶,CT值<-10HU;血管造影显示为少血管病灶。有2例血管造影未能显示肿瘤染色,而在CT-血管造影上则显示有明显环状肿瘤包膜染色及浅淡的瘤体内分隔染色。作者认为,肝囊肿CT密度约为0-10HU,正常肝实质及肝脏恶性肿瘤密度则相对较高,脂肪变的CT密  相似文献   

6.
常见肾细胞癌;移行细胞癌;肾胚胎性癌肉瘤。少见错构瘤(血管肌脂瘤);血管瘤;感染性肾盂肾囊肿;淋巴瘤,转移瘤,大嗜酸粒细胞瘤(甲状腺);肾周脓肿,肾脓肿,梭形细胞瘤(包括神经原性,平滑肌瘤,纤维瘤以及它们各自的恶性肿瘤),黄脂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类癌1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不清,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成人肾母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见假包膜,瘤内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少量不规则强化血管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4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模糊,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结合临床资料、发病率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随着超声图,CT等非损伤性检查的发展,肾动脉造影的指征日趋狭窄。但是,在没有CT和超声图的单位里,药物血管造影仍是泌尿放射学诊断的重要工具。注射肾上腺素使肾动脉收缩,能提高肿瘤血管的显示率。但是,在滴入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肾末端动脉及肿瘤滋养动脉收缩而不能显示肿瘤血管,或使肾静脉不显影。因此,肾上腺素血管造影用于肾肿块患者,最适宜的剂量为2~5微克,注射肾上腺素与造影剂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动物实验发现血管紧张素对于肾血管的作用比肾上腺素更外周一些,从而推测血管紧张素引起肿瘤滋养动脉收缩的作用更弱。作者150余例的实践表  相似文献   

9.
作者复习5例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的孤立性肾错构瘤的CT 和血管造影。4例肿瘤内CT 显示脂肪,而指示肾孤立性错构瘤的诊断。2例由CT 查出肿瘤出血,仅在1例发现肿瘤内的钙化。强化CT 除例2无增强外,其余病例均增强轻微。由于大多数肾错构瘤含有脂肪,所以最适于用CT 检查。肾旁的错构瘤的血管造影对弄清肿瘤的肾脏起源是有价值的,但诊断并不可靠。作者指出,仅用CT 来鉴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CT 所显示的腰大肌肿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CT 可以从轴位横断面观察纵向走行的肌肉,故是诊断腰大肌疾患的一种方法。作者强调要辨认腰大肌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免误诊,对于年青运动员腰大肌肥大,尤其双侧不称时莫误为肿块。腰大肌原发肿瘤少见,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和组织细胞瘤。CT 有助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2例急性局限性细菌性肾炎的病人进行了超声,CT检查及临床观察。女性,年龄59、60岁。超声检查见肾区有低回声肿瘤影象,CT增强扫描见肾实质内边缘不清低密度区,内部染色不均。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抗菌素治疗50~60天后,超声、CT所见上述影象逐渐缩小,几乎消失。作者认为,超声、CT对于肾脏的细菌性炎症比尿路造影及血管造影敏感。急性局限性细菌性肾炎(AFBN)在超声可见边缘不整肿瘤影像,内部回声比肾实质低,而肾脓肿的边缘光整,内部无回声。AFBN在CT增强扫描中可见边缘不整肿瘤像,内部染色不均,肾脓肿通常边缘规则,其壁可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定期血清肿瘤标记测定和重复 CT 扫描研究了108例转移性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所有病人都在4或6个疗程的化疗后做了残留肿块切除。对肿瘤横断面进行测量并与切除标本病理学测量比较,对术前预示的肿瘤位置与术中所见作了比较。用静脉尿路造影估计输尿管受累情况。作者见到,84例残存肿块局限在肾血管下方,1例肿瘤浸润超过肾血管上方术前未能发现,2例 CT 显示肿块但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特点。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脏恶性肿瘤,其中Wilms瘤45例,肾透明细胞肉瘤3例,肾细胞癌3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结果 45例Wilms瘤中76%呈实质性肿块,4%为囊性,20%为囊实性;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囊壁及间隔有强化;9%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脏恶性非Wilms瘤在CT上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类球形、密度欠均匀的实质性肿块,增强后轻~中等度强化,8例中5例(63%)见斑点或斑片状钙化。肾恶性横纹肌样瘤见实质内点状及条索状强化血管影。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叶状实质性肿块,侵犯肾门及输尿管上段,肾周见新月形低密度的包膜下积液。结论 CT对儿童肾脏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提出随访方案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MR反相位化学位移成像对肾血管肌脂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反相位化学位移成像对肾血管肌脂瘤(AM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证实肾AML和22例经手术证实肾癌MR反相位化学位移成像表现。结果:16例肾AML的19个肿瘤与肾实质交界面出现黑墨汁线,而22例肾癌与肾实质交界面未出现黑墨汁线。结论:肿块与肾实质交界面出现黑墨汁线提示AML,需用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作者比较了111例并作了112次手术和组织学确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以比较CT、超声显像,泌尿系造影和血管造影的价值。(1)证实占位性病变;(2)确定占位性病变的大小;(3)病变的定性诊断;(4)病变侵及肾包膜的情况;(5)肾静脉或腔静脉是否有瘤栓;(6)淋巴结转移;(7)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血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7例高血糖素瘤的CT 表现。7例中,6例经手术或活检后行免疫或电镜检查确诊,1例临床表现典型且血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5例病理考虑为恶性。普通CT 检查,肿瘤大小平均为4cm,与正常癌腺实质有清楚边界,3例有钙化,其中1例还发现肝内转移瘤钙化。位于胰头、体和尾的肿瘤均保持了癌周脂肪层及肠系膜血管周型脂肪层。所有病例均无胆管和胰管扩张,无腹水、假囊及滞血性囊肿,静脉注入造影剂后,2例肿瘤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4例有肝转移。6例尚进行了血管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婴幼儿血管造影方法,分析血管造影在婴幼儿疾病诊冶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临床、CT、MRI诊断为血管瘤,肝肾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共18例,行DSA血管造影术。结果 蔓状血管瘤3例,毛细血管瘤1例,1例为深静脉的先天性回流障碍。肝母细胞瘤3例,肾胚胎瘤1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1例肝动静脉瘘。2例考虑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术前脑血管造影,1例为Galen静脉瘤,1例为Sturge—Weber综合征,2例为颅面部的动静脉瘘及动静脉畸形。结论 婴幼儿血管造影是安全可靠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昭阳 《放射学实践》2006,21(2):163-165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自发性出血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AML并发出血10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多脂肪型,右肾6例,左肾4例,肿瘤直径8.5~25.0 cm,均有不同程度肾实质破坏。其中急性出血8例,肿瘤内出血表现为瘤体内片状或地图样高密度区,肾周血肿显示片带状软组织密度环绕在肿瘤和肾脏周围或脂肪密度混杂在软组织中,肾旁出血表现为血液在腹膜后间隙广泛延伸,慢性腹膜后血肿2例,表现为较大的混杂密度团块增强后包膜中度强化。结论:自发性出血是肾AML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CT是诊断本病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明确出血部位、范围,估计出血量和肾组织破坏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韩萍 《放射学实践》1999,14(3):200-202
螺旋门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根据血液循环时间在靶血管内造影剂高峰期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资料,然后通过影像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获得血管影像的方法。由于螺旋CT扫描速度快,故可选择性地在腹主动脉、腔静脉、肝、肾、脾等器官动脉期、静脉期分别成像。CTA不仅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有希望的检查技术,而且由于它是Cf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还可对腹部实质器官如肝脏分别进行全肝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成像,动态观察肝脏和肝肿瘤的血流情况,达到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造影利进入体内的…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33例颈动脉体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X线平片及超声检查,其中28例经血管造影、20例行CT、16例行MRI和10例行MRA检查.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及其形态,颈动脉体瘤的B型超声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3 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2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瘤内网状血管.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例肿瘤均匀强化,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MRI的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血管造影可明确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B超、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各具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