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2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RF)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起搏器的护理、血液循环的监护,胺碘酮的用药监测及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 术后随访2~24个月,100例恢复窦性心律,12例AF复发,治愈率为89.3%.提示术后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纤颤(AF)是心脏瓣膜疾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之一,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病人中,AF的发生率可达40%~60%,且术后仍为AF的发生率可高达80.09%.心内直视手术病例,药物、冷冻、手术前后介入及附加迷宫手术(MAZE手术)治疗AF疗效差别较大.心内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微波消融治疗A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我们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合并的AF 82例,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新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单纯CABG的患者649例,按照术后是否出现AF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结果CABG术后新发AF共52例(8.0%),其中44例(84.6%)出院时恢复窦性心律。术后新发AF患者中,年龄、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mSCORE)标准评分、高手术风险比例、左心房直径和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均高于无AF患者。年龄、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手术风险分层、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和右冠状动脉旁路重建是CABG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不停跳手术、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与之无关。结论CABG术后新发AF受多因素共同影响;EumSCORE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术后新发AF;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减少外科创伤可能是减少术后新发AF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6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加改良迷宫Ⅲ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 出院时心功能均提高≥1级,5例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2个月转为窦性心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低心排1例,低血钾1例,高、低血压各1例,心律失常6例次,经及时发现及对症处理,好转稳定.随访18个月无AF复发.提出在做好心脏换瓣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重点加强心血管系统护理,心外膜起搏器及胺碘酮用药的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低心排等并发症,加强引流管、呼吸道的护理等,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AF)外科治疗的创伤,简化手术,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AF的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14例患者术中采用微波消融,13例术中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仍为AF。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11个月。1例术后第12天AF复发,1例术后仍为AF,口服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出现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方法:自1996年8月-2000年10月,112例应用AF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或脱位患者中,获得随访95例,16例发生松动、滑脱及断钉,其中螺钉松动7例,滑脱3例,断钉6例(9枚螺钉)。结果: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解剖学的特点;(2)患椎因素;(3)椎间盘因素;(4)AF系统的设计缺陷;(5)患者因素;(6)技术因素。结论:术前根据患椎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操作,合理的术后功能锻炼,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降低AF系统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安贞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226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d内是否出现AF持续5min以上分为非AF组和AF组,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并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24例患者(10.6%)发生AF.AF组中左心房前后径〉35mm的患者高于非AF组[41.7%(10例)vs.22.3%(45例),χ^2=4.380,P=0.036)];二尖瓣反流患者高于非AF组[37.5%(9例)vs.17.3%(35例),χ^2=5.568,P=0.018)];左主干病变患者高于非AF组[33.3%(8例)vs.12.4%(25例),χ^2=7.560,P=0.006];年龄AF组高于非AF组(65.7±9.5岁vs.60.1±10.1岁,t=-2.724,P=0.010)。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大、左主干病变等手术前临床指标是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χ^2=4.190,P=0.040),心电监护时间(χ^2=5.948,P=0.015),住院费用(χ^2=4.110,P=0.043)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后发生AF与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增大、左主干病变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有助于预测CABG后是否发生AF,以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封堵(LAAO)术后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LAAO(封堵装置均为Watchman)治疗的AF患者。于术后3个月以双源CT评估封堵器是否完全内皮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77~134天,中位随访时间100天。术后3个月,双源CT诊断不完全内皮化32例(不完全组)、完全内皮化21例(完全组);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AF类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LVEF和MR为自变量、完全内皮化与否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和MR均为封堵器不完全内皮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二尖瓣轻度及以上反流及低射血分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LAAO治疗AF术后封堵器内皮化,导致封堵器延迟内皮化或内皮化不完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侵袭性纤维瘤病(AF)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深部软组织的克隆性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湖南省内21家医疗中心收治的腹壁AF患者的病例特点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了解腹壁AF的认识现状,探讨影响腹壁AF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内21家医疗中心2010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期间连续收治的148例腹壁AF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治疗方式、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148例腹壁AF患者中,男性15例(10.1%),女性133例(89.9%);年龄3~72岁,中位年龄为31岁;初发患者142例(95.9%),复发患者6例(4.1%);71例(48.0%)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女性患者中,111例(83.5%)有妊娠史,57例(42.9%)有剖宫产史。148例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通过细针穿刺获得病理诊断16例(10.8%),其中8例(50.0%)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100例患者(67.6%)术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中,32例(32.0%)患者Ki-67>5%,56例(56.0%)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的单中心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者453例,其中男150例、女303例,平均年龄(42.2±14.6)岁。主要病种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14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6例,心脏肿瘤105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9±0.8)h,体外循环时间(101.2±34.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25.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6±9.4)h,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22.6±13.9)h,术后住院时间(6.0±1.7)d。全组18例(4.0%)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中转开胸2例,术中扩大切口3例,术后胸腔镜下二次止血3例,再次手术1例,切口感染4例,呼吸功能不全及脑血管意外各2例,心室颤动1例。术后随访(22.6±1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及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各1例。结论 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三尖瓣替换术及早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C  Sun LZ  Xu JP  Wu X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33-1436
目的 探讨三尖瓣替换术(TVR)的手术适应证和人工瓣膜的选择。方法 1997年3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TVR42例,其中20例有心脏手术史。手术适应证:①自然瓣膜损毁无法修复(34例);②进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③修复后残余的瓣膜功能不全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6例)。合并下列情况时,积极选择TVR:肺血管阻力中、重度升高;手术后有残余的左心功能不全;有三尖瓣成形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包括:单纯TVR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加TVR8例,二尖瓣加TVR3例,主动脉瓣加TVR1例。三尖瓣位人工瓣使用双叶型机械瓣28枚,生物瓣14枚。其他合并的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修复10例,人工瓣周漏修补、黏液瘤切除、冠状动脉搭桥各1例。结果 全组手术病死率17%(7/4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13/42)。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Ⅳ级各1例。术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当三尖瓣的病变程度严重,修复把握不大,特别是伴有肺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不良、左心病变未能完全矫治时,应积极行TVR;人工瓣应选择双叶型和机械瓣或生物瓣,特别是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 106例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8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 106例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749例(67.7%)、男357例(32.3%)。结果 51~70岁患者最多。发病部位依次为:左心房987例(89.2%)、右心房99例(9.0%)、左心室10例(0.9%)、右心室8例(0.7%)。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 013例、Ⅲ~Ⅳ级93例。合并脑梗死301例、合并周围动脉栓塞57例。肿瘤大小与心脏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症状密切相关(P≤0.05),与周围血管栓塞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住院死亡2例(0.2%)。术后随访306例,随访率27.7%。中位随访时间7(1~18)年,全因死亡1例,23例复发,复发率2.1%。复发病例中,非典型粘液瘤15例(65.2%)、典型粘液瘤8例(34.8%)。复发患者再次手术与1 083例非复发患者手术相比,主动脉阻断时间、ICU监护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出院时心脏射血分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粘液瘤多见于女性,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白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达到及时防治和实施护理干预为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行心脏手术患者141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后患者的消化道并发症特点,总结其高危因素、病变类型,并及时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果共有23例(1.63%)患者出现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12例,占52.18%)最多见。接受保守治疗19例(82.61%),手术探查4例(17.39%),死亡10例(43.48%),上消化道出血和肝功能衰竭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术后及时留置胃管和适当的胃肠减压,合理肠内营养,采取合适卧位等。结论心脏手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消化系统病史、心功能、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及低心排综合征是其高危因素,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小组进行流程管理在心脏外科ICU患者早期活动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 按住院时间先后将心外科术后入住ICU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58例)、观察组(127例)。对照组以常规床上康复运动为主,观察组由ICU康复护理管理团队制定针对心脏外科手术后ICU患者的早期渐进式分级活动流程,进行全程康复护理与质量控制。结果 观察组开始进行离床活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出ICU时的肌力评分显著高于术后(P<0.01)。结论 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流程管理,有利于促进其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的效果。方法 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间34例病人行室壁瘤手术。Ⅰ组(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加折叠手术或单纯室壁瘤折叠手术;Ⅱ组(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室壁瘤折叠手术。Ⅰ组15例和Ⅱ组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Ⅱ组1例因术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早期死亡,其余病人治愈出院。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伤口延迟愈合。Ⅰ组病人室壁瘤占左心室(45±15)%,较Ⅱ组的(29±12)%大(P〈0.05),术后两组病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但两组病人术前与术后早期以及术后早期与术后9个月随访结果比较左心室功能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室壁瘤折叠手术效果良好,与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38例电视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苏冰莲 《护理学杂志》2004,19(12):18-19
时38例心脏疾病病人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胸腔引流管护理,加强术后各项指标的监测及综合护理。结果38例病人住院5-9 d,平均(6.8±1.1)d,仅出现2例并发症(肺不张、喉头水肿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提示术前、术后严密的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改良迷宫术(MazeⅢ)治疗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4月,102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AF的患者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同时采用RFA改良迷宫手术,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指标。结果RFA改良迷宫术所需时间(15.2±4.3)min。全组无死亡。与RFA相关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1.0%),心包积液2例(2.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起搏器2例(2.0%)。术后12个月时,窦性心律恢复率79.4%(81/102)。其中左心房最大径≤55mm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左心房最大径〉55mm的患者[98.3%(57/58)vs54.5%(24/44),χ2=29.265,P=0.000];房颤病程短于2年者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病程长于2年者[100.0%(35/35)vs68.7%(46/67),χ2=13.814,P=0.000]。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AF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盆腔侵袭性纤维瘤致输尿管狭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盆腔侵袭性纤维瘤(AF)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1例盆腔AF致单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切除肿块、输尿管下段、部分腹膜及左侧精囊.病理诊断:(盆腔)侵袭性纤维瘤.术后予以放疗,随访3月未见复发.结论 盆腔AF临床罕见,侵犯泌尿系统时易被误诊为泌尿系肿瘤.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应考虑到盆腔AF的可能,最终诊断依据病理.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早期死亡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了1990~1995年的121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死亡44例的原因,以求探讨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作者认为:(1)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防治心律失常;(2)注意术野的充分显露和心肌保护,尤其是再手术患者;(3)主张使用膜肺;(4)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5)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6)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等均为提高重症瓣膜手术成功率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