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对汗并无专论,笔者从相关篇章中筛选经文,加以归纳,认为仍不失其完整性。《内经》首先明确指出了汗的来源及化生,进而论及生理、治疗作用,尤其在汗的多少、有无与卫气、阴阳、脏腑等关系的分析上,阐述十分清楚,这对指导临床正确应用汗法及汗证的治疗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内经》有关衰老性病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对衰老引起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有精辟论述,对不同时期各种变化特征的描述尤为详细,阐述了发生变化的原因、机制;为了延缓衰老、防治病变,《内经》还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医最早对于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源于《内经》,以《内经》睡眠理论为基础,从营卫之气的运行、意志与睡眠的关系以及卫气的功能三个角度,阐释脾胃对于睡眠的重要作用。脾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五脏气机升降之枢纽,与睡眠关系密切,为临床从脾胃辨治睡眠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脑与神"的认识及后世的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脑的生长发育、大体解剖、功能三方面阐述《内经》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并从《内径》有关论述讨论了“神”-中医关于精神思维活动的学说,进一步引证《内经》之后晋.魏华存、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陈无择、元.赵友钦、明.李地珍等对脑与神关系的发挥,较全面地讨论中医对脑与神认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老予》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的智慧结晶,书中对“道”、“德”等问题的论述极为精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使之与医学相结合.从两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并使中医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要健康必须从优生优育做起。《内经》中关于优生优育的论述极为丰富,认为生和育分别是两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各自又包含着许多环节,任何哪个环节不注意保健,都不利于生育健壮的儿童。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知此道者所生之婴“生而神...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的智慧结晶,书中对“道”、“德”等问题的论述极为精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使之与医学相结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并使中医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虽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渊源,但结合了后世医家的诸多发挥和创新观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它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现行五版《中基》和《内经》讲义无论在编写内容和分类形式上都大量重复和雷同,这给两者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中基》开课在先,属启蒙教材,因编写者过早过多地引用《内经》原文,这给开课在后的《内经》教学带来困难,不少学生反映《内经》课是炒《中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望色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内经》,成熟于《伤寒》,发展于现代,对临床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学习四大经典著作时,重温《内经》,不揣浅陋,  相似文献   

11.
周志跃  孙艳秋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124-3124,3161
《内经》为祖国医学最早记载推拿的医学著作,其论及推拿的篇章中,内容涉及推拿的名称、起源、作用机制、手法、工具、适应征与禁忌征等方面,使推拿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保健,并在理论上形成一定的体系。推拿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人体体表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做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被后人广为用以解释风邪与湿邪的特性及侵犯人体的部位,几成格言。笔者曾就“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综历代诸家之说,洞其内涵,概之:因肺位至高,其合为皮,其窍为鼻,其通于喉,五脏之中,唯...  相似文献   

13.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对《内经》中的养生观点:固护正气、顺应自然、调摄情志,饮食调养等进行了阐述,指出养生要“形神并重,天人合一”才能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4.
阐述《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认为其“法于阴阳”、“食欲有节”等有关论述,充分说明了养生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对后世摄生防病的思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内经》论“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论“汗”散见于诸篇 ,主要记载了汗出的生理、病理 ,以及如何判断病情轻重、预后顺逆 ;治疗疾病时 ,发汗可祛邪、散热、利水 ,以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1 灸法的起源地域  相似文献   

18.
读《内经》札记三则许振国指导老师李具双(河南中医学院96级研究生,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注释近日,在医古文教研究室李具双老师的指导下研读《内经》,小有所得,志之以飨同道。《灵枢·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全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  相似文献   

19.
《易传》与《内经》之"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与《内经》形成于同一历史时期而略早于《内经》,且两者皆与上古巫文化相关,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易传》与《内经》之“神”在用法及意义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皆有表示大自然运动变化复杂奥妙莫测之意,皆有表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意。只是《内经》主要论述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所以在此二义的基础上在医学领域做了进一步推衍。  相似文献   

20.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