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导致肺炎支原体肺炎(MPP)。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儿童MPP的首选药物。近几年,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方法对23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进行肝功能、MP-DNA和MP耐药性等检测,回顾分析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234例MPP患儿中有24例合并肝损害,肝损害发生率为10.26%;47例肺炎支原体23S rRNA基因未发生突变,为大环内酯类敏感肺炎支原体(MSMP)感染,其中1例合并肝损害,肝损害发生率为2.13%;187例肺炎支原体23S 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均为A2063G突变,为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RMP)感染,其中23例合并肝损害,肝损害发生率为12.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住院时间、CRP、LDH均高于肝功能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MP感染合并肝损害并不罕见,尤其是MRMP感染更易导致肝损害,病程相对较长,需引起临床儿科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人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确MP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129例CAP患者取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株进行23S rRNA基因测序,并与标准菌株MPFH(ATCC 15531)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129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肺炎支原体20株,分离率15.50%;对四环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敏感性较好,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机制均为23SrRNA基因2063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形式严峻,23S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指人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肺炎支原体、真菌和病毒等。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病,且无季节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特征,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尤其以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易感,重症者甚至可导致死亡[1 2]。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中3.3%~40%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其中大约25%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合并肺外并发症,引起其他器官的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临床症状多样,肺部体征一般较轻,有时甚至无任何肺部症状,仅以肺外并发症为首要症状。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胸片等相关检查,难以将其与一般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相鉴别,所以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中病原学检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风、冠心病、多发关节炎,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导致血清阳性率升高有一定的关联[3],因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均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因此,早期检测出肺炎支原体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在头孢类不过敏的人群中,头孢类药物用药安全指数较高,价格较便宜,抗菌效果较好,临床使用经验较多,患者接受性较强,所以临床医生通常首先选择头孢类药物治疗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因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头孢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通常无效,鉴于上述原因支原体感染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部分医生一般先给予患者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无效后再换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部分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在尚未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即开始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上述做法均不是治疗感染的有效措施,也不能预防抗菌药物耐药。因此,早期、准确检测肺炎支原体,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流行和并发症,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减轻患者的病痛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致下呼吸道感染方法及缩短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疗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或门急诊80例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辅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单一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并对两组患儿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疗程、治愈后复发率、医疗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用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后复发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法辅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肺炎支原体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不但缩短了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用药疗程、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还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感染状况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送检的1890份女性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890例标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756例,阳性率40.0%,其中21~40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培养阳性率最高;11种常用抗菌药物中,四环素类敏感性最高,大环内酯类敏感性次之;4种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相当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情况及主要的耐药机制.方法 从32例因MP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取咽拭子,采用改良Hayflick培养基分离培养;运用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序列测定分析耐药分子机制.结果 32份标本培养成功19份;药敏结果显示19株MP临床分离株中有15株耐药,占78.9%,而且一旦对其中1种药物耐药,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也均呈耐药性;敏感株和标准株FH的测序结果完全相同,15株耐药株23S rRNAV区均出现了A2063G的点突变,其中有2株为敏感株和耐药株共生.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严重,其主要的耐药机制为23S rRNAV区产生点突变.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世界儿童最常见的疾病,肺炎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肺炎支原体(Myx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均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感染是世界普遍性的,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不但深秋和初冬发病率较高,而且全年均有散发,部分病例可引起肺外并发症,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大环内酯类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药物。我院儿科应用马来酸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基方法培养肺炎支原体,并分析阳性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在1502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395例,感染率26.3%;其中急性支气管肺炎234例,急性支气管炎161例。395例均有咳嗽,103例伴有发热,49例伴有喘息。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序贯治疗,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的反复感染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为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7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特异性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呈阳性,经临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 20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均有呼吸系统感染临床表现,发生率为39.61%;29例心血管系统、10例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受累、21例神经系统及8例皮肤黏膜受累患儿经阿奇霉素及对症治疗均治愈;9例血液系统受累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升白细胞及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治愈,1例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导致患儿病情复杂化,阿奇霉素以及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闫文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925-592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小儿肺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并经过临床确诊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患儿经过3~5天临床治疗后有99例患儿体温明显下降,咳嗽明显减轻。治疗7~9天后有18例患儿体温平稳,咳嗽明显减轻,其中有3例患儿合并军团菌感染高热持续11天后体温才恢复正常,临床对于合并其他的细菌感染18例患者给予头孢类或美洛西林治疗,对该组患儿临床经过12天治疗后经过复查X线胸片好转后出院进行随访,经1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除呼吸道疾病外,常合并肺外多系统的损害,咽拭子支原体DNA检测阳性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Sera from 96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were examined for specific IgM antibody. The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gM after separation by ultracentrifugation through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s. Of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20 years 78% displayed positive specific IgM titres. In older patients only 34% were IgM positive. The specific IgM remained detectable, but at decreasing level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5 months. This diagnostic technique appears to be of value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experiencing primary infection with M. pneumoniae.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顺义区2016年-2018年3年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肺炎支原体的流行特征,为地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6年-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的呼吸道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咽拭子、痰液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样本中肺炎支原体及其基因型。结果肺炎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19. 01%(119/626),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和重症肺炎病例中也有少量检出。在肺炎病例中,10岁~20岁年龄组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秋季(9月-11月)是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的季节,为26. 34%(49/186)。P1-Ⅰ型为主要基因型。春季是唯一P1-Ⅱ型阳性率比P1-Ⅰ型阳性率高的季节。成人和未成年人中不同P1基因型MP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逐年递增,在各季节均有散发,夏秋季(6月-11月)为感染高发季节。0岁~40岁人群为肺炎支原体的高发人群,P1-I型为北京顺义区肺炎支原体主要基因型,不同年龄和季节易感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病原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在下呼吸道感染率。为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双盲法从15所医院收集128位临床诊断疑由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不同病程收集血清标本335份,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肺炎支原体IgG和IgM,肺炎衣原体IgG和IgM。结果:近期感染: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占16.4%,单一肺炎衣原体感染占17.2%,混合感染患者占17.2%,近期总感染率:50.8%;近期+既往总感染率:80.5%,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占49.2%,肺炎衣原体感染占52.3%,成人和儿童的近期感染率分别为41.7%和78.1%,结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是社区获得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6.
邢业兰 《工企医刊》2012,25(2):29-3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GIFA试剂盒,对我院曾在201 1年1-12月期间诊治的620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血清MP - IgM抗体检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6208例临床疑似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标本,其中2396例患儿血清标本MP - 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60%.女性患儿MP - IgM抗体阳性率45.21% (1085/2400)高于男性患儿34.43% (1311/3808).血清MP-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年龄组在学龄期(>5岁),为49.25% (753/1529);血清MP -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季节在第四季度为41.50%(696/1677).结论 肺炎支原体MP - IgM抗体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学龄期儿童和第四季度分别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年龄组和高峰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体之一,其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应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情况.方法对近3年来血清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占87%,其他感染占17%.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现多样,年龄偏小,阿奇霉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该院接诊的2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人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6例(37.1%)肺外感染与200例(69.9%)支原体肺炎,其余受累系统包括神经、心血管、泌尿、血液、消化系统,还有皮肤和淋巴结。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多变,还会损及其余系统。早期诊断与最终确诊分别根据临床症状和MP—IgM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在宝鸡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ALRI)患儿中的构成特点。 【方法】 收集宝鸡市5家医院2010年8月-2011年7月ALRI住院小儿7 979例的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小儿ALRI患儿血清7种急性病毒抗体IgM总阳性率为32.7%;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IgM 7.6%,柯萨奇病毒抗体IgM 7.2%,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5.5%,埃可病毒抗体IgM 5.1%,副流感病毒抗体IgM 4.1%,腺病毒抗体IgM 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M 1.2%。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率12.6%。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核酸(PCR-荧光探针法)检测阳性率结果为:EB病毒DNA 24.4%,肠道病毒(普通型)RNA 10.7%,呼吸道合胞病毒RNA 4.3%,柯萨奇病毒A 16 3.8%;肺炎支原体核酸定量阳性率为11.7%。 临床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是EBV和MP混合感染。 【结论】 小儿ALRI病原学分布存在人群、地区和季节、年份等的差异性,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宝鸡地区小儿ALRI的重要病原,病毒以EBV为主。应开展多方法、多病原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20.
李林瑞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611-1612
目的 研究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后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临床作用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35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对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 对356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共检出阳性患儿139例,检测阳性率为39.04%;其中男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32.14%,女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45.21%,女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男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见,6岁以上患儿的阳性检测率最高,1岁以下的患儿阳性检测率最低.结论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比较高.在患病早期对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能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