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深度的影响。方法100例ASA I~Ⅱ级肝癌患者择期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同一水平,B组丙泊酚靶控浓度保持恒定,记录各时间段血压(BP)、心率(HR)、血饱和度(SPO2)、体温(T)、BIS值、丙泊酚用量及麻醉苏醒时间。结果A组丙泊酚用量减少、苏醒快(P<0.05);B组冷冻期体温下降、BIS值显著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苏醒时间延长(P<0.01)。结论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体温降低可引起麻醉深度改变及丙泊酚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我院心脏儿科2005至2008年择期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A组,50例)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组(B组,56例),按需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A组维持BIS值55~65;B组以改良OAA/S评分1分控制麻醉深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min、术中、术毕时,测定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辅助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结果示两组心率、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辅助呼吸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清醒时间较短(P〈0.05),两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提示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小儿射频消融术中能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可保持患儿呼吸循环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术后清醒时间,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行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苏醒的过程,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40例年龄38~60岁,ASAⅠ~Ⅱ级择期行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S、P两组(n=20),自诱导至术毕两组均以2~4ng/ml效应室TCI输注瑞芬太尼,S组持续吸入七氟烷,P组TCI输注丙泊酚麻醉维持。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记录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h镇静评分(OAAS)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P组明显长于S组(P〈0.01)。拔管后OAAS评分、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比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肝癌射频消融术可控性更佳,术后苏醒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麻醉运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将脑电双频指数视作掌控变量的闭合环路行丙泊酚靶控,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靶控浓度;恒速组以恒速输注丙泊酚,术中根据经验调整输注值,两组均维持BIS值45~60。于入室后(T0)、诱导后(T1)、切皮(T2)、锯胸骨(T3)、CPB前(T4)、停机后10 min(T5)及术毕(T6)分别记录患者的MAP、HR、BIS及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TCIP);记录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统计术中丙泊酚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用量。结果两组诱导后各时间点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前相比,两组诱导后MAP均降低,但靶控组MAP在T1~T5时点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恒速组(P0.05);与恒速组比,靶控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需处理的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下降;靶控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恒速组(P0.05);靶控组血管活性药用量少于恒速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是靶控输注最为核心的靶控体系方案,可以获得更为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丰富了麻醉途径,明显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麻醉趋势指数(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拟于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3组,均利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输注麻醉,其中对照组28例常规操作,NI组与BIS组各30例均根据相应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比3组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3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组与BIS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时,利用NI与BIS进行监测可减少麻醉用药剂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观察患者在不同丙泊酚靶控浓度时反应熵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存在负相关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插管时、停药时、拔管时患者的血压变化分别为(23±6.4)mmHg、(25±6.9)mmHg、(15±7.2)mmHg,血压变化波动较小,患者的血压在麻醉中保持平稳。结论脑电双频指数麻醉监测方式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丙泊酚芬太尼用于肝癌射频消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40例行射频消融术的肝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A组)和局部麻醉组(B组)各20例,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30min时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局部麻醉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时,疼痛难忍,血压、心率波动较大,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治疗平稳,无痛苦,术后无不良反应,病人易于接受结论丙泊酚芬太尼用于肝癌病人射频消融术的麻醉能有效消除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且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以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指导用药,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B组凭借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大小、气道压力等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使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在基础值±20%范围内。常规监测无创血压、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计算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两组血压、心率波动、PET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苏醒时间短,用药量少(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有助于临床判断全身麻醉镇静深度,做到患者个体化用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改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在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并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0例,均采用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记录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否。 结果 应用阶梯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术中维持及停药后BIS和RE、SE均随着意识变化而变化,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施行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时,BIS和RE、SE均可准确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对静脉输注顺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探讨顺阿曲库铵用于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的肌松效应。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12月本院就诊的肝癌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非消融术组,C组)和消融术组(R组)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咪达唑仑0.02 mg/kg静脉注射后,全凭吸入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R组射频针开始加温时(C组对应时间点)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5 mg/kg,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肌松程度,记录术中患者顺阿曲库铵起效时间、肌颤搐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记录患者不同时点体温及对应的血压、心率。结果:随着手术的进程,患者体温逐步上升,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同C组相比,R组顺阿曲库铵肌颤搐最大抑制程度下降,临床作用时间缩短,恢复指数减小(P0.05),但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阿曲库铵用于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的肌松效应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全麻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全麻下行甲状腺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30 min时单次静注艾司洛尔0.5mg·kg-1,随后以50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的诱导和维持量.结果 E组和C组比较,丙泊酚诱导用量较少而苏醒较快(P<0.05).而两组丙泊酚维持用量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后E组BIS和心率较C组为低(P<0.01).气管拔管时舒张压和气管拔管后5min的心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静注艾司洛尔可降低丙泊酚诱导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轻气管插管前后的BIS和心率波动,对丙泊酚维持用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与复合丙泊酚靶控用于老年肿瘤患者的麻醉效果和麻醉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年龄65~80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胃癌、直肠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S组,n=48)和丙泊酚组(P组,n=48),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观察患者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术毕(T2)及拔管时(T3)的心率、血压和二重指数(RPP),记录术毕患者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即BIS术中维持在40~60,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和RPP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醚组患者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吸入与复合丙泊酚靶控用于老年肿瘤患者均安全有效,且不增加其心肌缺血的风险,但复合七氟醚吸入患者苏醒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与开环手动调节输注用于结直肠癌术中麻醉的疗效差异。 方法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研究组予以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予以丙泊酚开环输注麻醉。监测T1(麻醉诱导前)、T2(插管时)、T3(切皮时)、T4(术毕)和T5(拔管时)HR、MAP和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观察不良反应;评价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T2~T4时刻MAP及T2时刻H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而研究组T3和T4时刻HR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丙泊酚用量[(647.51±24.62)mg]低于对照组[(783.18±31.76)mg],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术后1 d MMSE评分(26.69±1.32)高于对照组(24.95±1.46,t=3.802,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5.45%,χ2=5.153,P=0.023)。 结论 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有利于维持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减轻不良反应,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丙泊酚不同诱导方式全凭静脉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倩  柴伟  赵晖  杨永慧  张贵和 《医学争鸣》2006,27(7):645-647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方式恒速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诱导及维持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期情况,了解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是否能够达到全麻要求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找出合适诱导方式. 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均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诱导及维持,随机分为9-7-5恒速输注方案1 min诱导(A)组、2 min诱导(B)组和4 min诱导(C)组,监测麻醉前、诱导和维持期及停药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合度(SpO2)及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 结果:三组在诱导及维持期均能达到满意的全麻要求,诱导期间3组BP,BIS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BP及BIS变化平稳,维持期3组所有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迅速、平稳苏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可满足全麻诱导及维持的需求,且苏醒迅速、平稳. 其中使用4 min诱导方式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术中麻醉药用量、血流动力学、呼吸节律、脑电双频指数( BIS)及苏醒时间的影响,优选麻醉方法。方法2~6岁行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40例, ASAⅠ~Ⅱ级,分为联合用药组(丙泊酚联合七氟醚, C组)和丙泊酚组( P组)。 C组:7%七氟醚吸入诱导,1.5%~2.5%七氟醚和泵注70~100μg· kg﹣1· min﹣1丙泊酚维持麻醉。 P组:丙泊酚2~2.5 mg/kg诱导,泵注丙泊酚100~160μg· kg﹣1· min﹣1维持麻醉。2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5μg· kg﹣1· min﹣1镇痛。记录2组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T1)、插喉罩即刻(T2)、手术切皮(T3)、术中20 min(T4)、手术结束(T5)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氧饱和度( SpO2)、呼吸频率( RR)、BIS值,术后苏醒时间、麻醉并发症及丙泊酚用量。结果与T0时比较,T1~T5时C组、P组患者MAP、HR、BIS值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T1~T5时C组具有更低的MAP、HR、BIS值和较快的RR(P<0.05);T1时P组患者SpO2明显下降(P<0.05)。术后苏醒时间、麻醉并发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丙泊酚用药量较P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血流动力学指数、BIS 数值和SpO2更为合理,是一种可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最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8.
    
张智勇  包义勇  丁美平  吕辉 《安徽医学》2012,33(12):1659-1661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ASAI级,年龄1~7岁,随机分为4组(n=15):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组(A组),七氟醚联合骶麻组(B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麻组(C组),氯胺酮联合骶麻组(D组)。A、B组七氟醚6%~8%面罩吸入诱导,氧流量5~6 L/min,C、D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 mg/kg、阿托品0.02 mg/kg基础麻醉,鼻导管吸氧,4组患儿均行骶管阻滞。术中A、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组七氟醚持续吸入、D组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维持麻醉。分别记录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前基础值(T1)、切皮时(T2)、切皮后15 min(T3)、术毕(T4)各时点的MAP和HR,术中呕吐、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SpO2%和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评分。结果与C、D组比较,A、B组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D组比较,A、B、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T1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组比较,D组术中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苏醒期躁动率均增高(P<0.01);与D组比较,A、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