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超低场MRIT1 WI表现特点。方法  160例超急性期脑内血肿行 0 .0 4TWDLMW -4 0 0MR机扫描 ,选用PS3DT1 WI(TR =12 5ms,TE =2 5ms)。结果 基底节出血 14 0例 ,脑叶出血 5例 ,小脑出血 13例 ,脑干出血 2例。 160例在PS3DT1 WI上均呈明显短T1 信号 ,并可见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周围的水肿。结论 超急性期脑内血肿在超低场MRI诊断优于中高场MRI。  相似文献   

2.
慢性脑内血肿的影像误诊分析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脑内血肿CT、MRI的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手术证实的21例慢性脑内血肿的影像资料,其中21例CT平扫及增强,8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术前5例诊断为囊性胶质瘤,4例转移瘤,1例脑脓肿,此10例开颅手术证实为脑内血肿,并伴反应性胶质增生;另11例临床动态观察吸收后证实。结论:慢性脑内血肿具有占位效应轻、均匀环形强化及MRI图像上有均匀铁环的影像特点,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后动态观察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的MRI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6例SSEH的MRI特征和相关临床资料,其中4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2例保守治疗随访有效。结果血肿位于颈胸段2例,胸段3例,腰段1例。5例血肿位于硬脊膜外腔后方,1例位于硬脊膜外腔侧后方,血肿累及l~3个脊髓节段。T1加权像呈等信号、Tz加权像呈高信号1例;T1加权像呈等信号、L加权像呈低信号3例;T1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2例。其中4例采用钆喷酸葡甲胺(Gd—DTPA)对比剂增强扫描,1例轻中度条片状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其中1例类似环状;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MRI易于检出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可以准确显示其部位、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内微小脓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脑内微小脓肿的MRI特征及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0例经手术或抗菌素治疗痊愈的脑内微小脓肿的MRI平扫和强化表现、信号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能清晰地显示脓腔内的脓液,脓肿壁及周围水肿,显示率为100%,脓肿壁信号有一定的特征,呈等T1短T2信号。结论:MRI对脑内微小脓肿的诊断准确可靠,要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5.
例1 女50岁。因头痛、左侧肢体轻瘫就诊。CT检查示右颞顶叶直径约4.3cm囊性病灶左顶枕叶亦见囊性病灶,其内下方可见液面显示。MRI检查示病灶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内见分层现象(图1、2)。经手术引流后诊断为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治愈出院。术后4年复查示右侧病灶未见明显复发,左侧病灶有增大表现(图3)。  相似文献   

6.
脑内神经节胶质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内神经节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以提高对本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节胶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 2男 2女 ,年龄 14~ 47岁 ,平均约 2 7岁。结果 病变位于右颞叶 2例 ,左额叶和小脑蚓部各 1例 ,3例为囊实性 ,1例为完全囊性 ,边缘水肿不明显。MRIT1WI上囊性部分为低信号 ,壁瘤结节部分呈稍低信号 ,3例Gd -DT PA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边缘性和壁瘤结节强化 ,T2 WI上病灶均为高信号。结论 神经节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的肿瘤 ,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如果发病年龄较小 ,病变位于大脑颞叶和小脑 ,病灶多呈囊性或囊实性 ,呈环形和壁瘤结节性强化 ,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脑血肿动物模型的建立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介绍了脑血肿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其成功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钻孔点和注入的深度及血肿量,此外掌握好注入的速度也很重要,同时了各期龄脑血肿模型的MRI表现,还有血肿模型的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8.
脑结核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为脑结核瘤病人的MRI及其临床资料。采用0.3T低场永磁型设备,行常规SET1WI、FSET2WI,其中11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10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共发现病灶32个,单发7例,多发5例,其中1例合并粟粒性结核瘤。将脑结核瘤的MRI表现不同分为2种类型。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明显结节样强化或不均匀环状强化是脑结核瘤较具特征性的MRI表现,环内核心部分呈T2WI低信号对诊断更有价值。针对脑结核瘤的不同类型采取抗结核药物或手术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脑结核瘤有较特征性的删表现,并可指导临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脑部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3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头部MRI检查均显示异常,对病变的检出率为100%,主要MRI表现为3类:(1)大脑半球多发单侧或双侧病变(7例),4例呈对称性,病变呈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以一侧或两侧颞顶枕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最常受累。(2)大脑半球皮层和深部灰质核团同时出现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2例。上述两类脑内病变有5例合并脑萎缩。(3)脑实质信号正常,但有脑萎缩4例,其中桥脑、延髓及小脑萎缩3例,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萎缩1例。结论 MRI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脑内病变显示敏感且准确,对其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提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MR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本组包括1996年于1998年的3例SSEH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3-61岁。4例患者均无外伤、血管损伤或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史。均作MRI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在MR图像上,血肿分别位于硬膜外腔的左后、右后及正后方。其中1例为AVM导致的有包膜的血肿,另1例的局部采集璋盘突出。T1加权能特征性地反映血肿随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脑血肿MRI诊断与研究(附10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8例原发性脑血肿分成大小两种血肿进行MRI表现分析,并与其T1和T2弛豫时间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小血肿MRI表现及T1和T2值变化快于大血肿,尤其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更加明显,此外血肿T1和T2值的演变过程为由长变短再延长,而T2值缩短早在急性期即可出现,此过程反映了脑血肿病理变化和血红蛋白演变的规律即HbO2→DHb→MNb→H-S。  相似文献   

12.
脑内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本院临床和随访确诊为MS的50例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检查,采用普通SE序列T1WI和T2WI。36例继续行钆剂增强后SET1W扫描和磁化传递成像(MTI)。结果:50例患者脑实质内均见斑片状病灶。多数病灶位于双侧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区(42例),其次为脑干、小脑(14例),少数在颞叶、岛叶及顶枕叶(3例)。胼胝体轻度萎缩(14例)及不同程度的脑萎缩(15例)。增强后轻度强化及斑点状强化(20例)。结论:脑内多发性硬化有较典型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常可获确诊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是指仅在脑内发现有恶性淋巴瘤,而未在其它部位发现有淋巴瘤.本病较少见,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左右.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均呈明显上升趋势[1].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复杂多样,容易造成误诊.由于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非常敏感,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本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患者的资料,着重分析其MRI特征,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14例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 ,男 9例 ,女5例 ,年龄 4~ 63岁 ,平均 41.3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外伤史。常规行T1W矢状位 ,T2 W矢状位及横切位扫描 ,1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14例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 11例位于椎管背侧 ,3例位于椎管腹侧 ,呈新月状或长条带状 ,分别累及 3~ 12个脊髓节段 ,平均 5 .2个脊髓节段。血肿位于颈胸段 4例 ,位于胸段 3例 ,位于胸腰段 5例 ,位于腰段 2例。 10例血肿T1W及T2 W均呈较均质性高信号强度 ,3例血肿T1W及T2 W呈不均质性高信号强度 ,1例于T1W呈中等信号强度 ,T2 W呈较低信号强度。 14例中 1例于血肿内可见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 ,术后证实为动静脉畸形。血肿于T1W及T2 W与脊髓之间有一低信号带相隔 ,尤以T2 W显示最佳。 2例受压脊髓于T2 W呈高信号。 1例行MR增强扫描 ,血肿壁轻度强化。结论 MR是诊断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最佳检查方法 ,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 ,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新旧程度及脊髓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报告80例经CT诊断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低密度血肿39例,等密度23例.混合密度16例,高密度2例。混合密度中有11例具有沉积征象,虽然这一征象仅仅见于一小部分病人,但这一特征说明病人有再出血和预示病情恶化的可能。等密度血肿不易识别,容易漏诊或误诊,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将有助于等密度血肿的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提高对脑内型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4例行CT增强检查。5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5例中,3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位于额叶。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平扫为较均匀或轻度不均匀低密度,CT值-22~26 HU之间。MRI平扫T1WI上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内部可见散在絮状略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CT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尤其是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特点、指征及出现时间。方法:收集36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主要对迟发性出血的时间、部位、大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迟发血肿的出现时间为外伤后24h之后,血肿较小,居脑外围,额叶最多。结论:发现迟发血肿最佳检查时间为48h。对临床症状持续的患者,应复查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