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动脉硬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血压、糖尿病又增加了动脉硬化的危险性.考虑到动脉硬化程度评估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潜在作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建议通过动脉僵硬度的改善程度来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1].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脉搏波速(PWV)的作用正日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颅彩色多谱勒血流仪(TCD)检测122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枕动脉、基底动脉)结果说明,TCD可发现脑动脉痉挛、血流流速低于正常及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与血流流速减低呈平行关系,且其发生主要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提示TCD检测有助了解高血压患者脑动脉供血不足及病变程度的判断和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职工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3703例测量坐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用眼底镜检查视网膜动脉情况,分析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在3703例职工中检出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450例,检出率为12.2%,其中I度视网膜动脉硬化426例,II度24例,未发现视网膜动脉硬化III级和IV级患者。与无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相比,视网膜动脉硬化患者年龄较大,同时视网膜动脉硬化多发生于男性;检验显示:高血压患者多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结论:我校职工视网膜动脉检出率为12.2%,年龄和高血压是影响视网膜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患高血压,常伴有全身动脉硬化,眼底检查往往有助于动脉硬化的诊断。因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属小动脉,它能代表全身小动脉特别是脑和肾的动脉血管的情况。关于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动脉硬化,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就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眼底改变、严重的合并症、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发病率老年人有动脉老化现象,如伴有高血压,易致视网膜动脉硬化。60岁以上老年人患高血压,眼底检查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者占89%(张汉丞氏)而眼底改变又与血压升高程度,特别是舒张压高关系较大。而肾脏有损害者,眼底改变也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西门子G6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结果:16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可达到86.88%(139/160),139例斑块形成患者中,斑块多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具体比例为颈总动脉主干13.67%、颈总动脉分叉处41.01%、颈内动脉33.09%、颈外动脉12.23%。结论: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评估动脉硬化程度,预测高血压伴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桑莉  庄军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7):115-117
目的:探讨脉搏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早期病变中的应用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取30例正常人(对照组)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存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动脉硬化组)。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和血压脉搏测量装置测定肱动脉-踝动脉PWV(ba—PWV)和ABI,作为反映受检者动脉硬化的指标。结果:高血压组的ba—PwV指标明显增高(P〈0.05),其中伴有下肢动脉硬化组的ba—PWV高于不伴有动脉硬化组(P〈0.05)。ABI在健康对照组和不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伴有下肢动脉硬化的高血压组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健康对照组和不伴有下肢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中,ba—PWV和AB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在伴有下肢动脉硬化的高血压组中呈负相关(P〈0.05)。结论:PWV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讨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作用特点。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非盲法对其进行分组,Ⅰ组按照常规标准进行治疗,Ⅱ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BP、DBP及R-ba PWV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上述指标记录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优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调节血压水平、减轻动脉硬化程度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级别与动脉弹性C1.C2的关系.方法 选取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眼底检查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并进行动脉弹性指数C1.C2测定.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级别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与C1.C2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可作为反映大小动脉顺应性的一个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0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基线血脂、血糖。结果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以及基线血脂、血糖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逐渐增厚且相互比较有显著性意义;随着高血压程度的不断加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不断增加;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可通过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对判断高血压患者有无动脉硬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WV和ABI的测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对心血管病变的研究深入,逐渐认识到是血管壁的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的发生发展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而动脉硬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治疗动脉硬化就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知道动脉弹性地改变早于结构改变,早期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考虑到动脉硬化程度评估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潜在作用,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的指标,脉搏波速(PWV)与踝臂指数(ABI)的作用正日益引起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 tracking technology,ET)评价男性吸烟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男性受试者,吸烟者112例,非吸烟者80例,检测各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并分析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动脉僵硬系数(Arterial stiffness coefficient,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 elastic coeffi-cient, Ep)、动脉顺应性(Artery compliance,AC)、膨大指数(Adamkiewicz index, 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结果男性吸烟者双侧颈总动脉窦部和左侧颈总动脉 IMT 较男性非吸烟者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僵硬系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增加,膨大指数(AI)及动脉顺应性(AC)下降。结论长期大量吸烟可以导致脂代谢紊乱,并可导致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3.
沈展  汪思阳  沈婷婷  邱凌  曲毅 《医学综述》2014,(14):2670-267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疾病(CK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CKD患者的早期评估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科住院的100例CKD患者(CKD组)和100例非CKD患者(非CKD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脉搏波速度,踝臂指数)、内皮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指标数据,收集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CKD组脉搏波速度显著高于非CKD组[(1955.12±254.48)cm/s vs(1480.46±235.12)cm/s](P<0.05),踝臂指数显著低于非CKD组[(1.005±0.114)vs(1.297±0.112)](P<0.05);CKD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非CKD组[(49.7±5.5)μmol/L vs(58.1±7.9)μmol/L](P<0.05),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非CKD组[(66.2±9.6)ng/L vs(51.3±10.2)n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KD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硬化(OR=2.233,95%CI 1.7062.551)、内皮功能紊乱(OR=1.761,95%CI 0.9132.551)、内皮功能紊乱(OR=1.761,95%CI 0.9133.217)、心血管事件(OR=3.067,95%CI 1.3883.217)、心血管事件(OR=3.067,95%CI 1.3886.431)。结论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动脉硬化程度重且多合并有内皮功能紊乱,需提早发现及干预。  相似文献   

14.
李伟  苏秉亮 《疑难病杂志》2013,12(7):526-528,F000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9例,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6例及单纯高血压(HP)组33例,使用64排螺旋CT行下肢动脉MS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分析2组病例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膝以上大动脉病变中,DM与HP组血管斑块均以混合斑块为主,二者检出率、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斑块中,DM组以硬斑为主,HP组以软斑为主,DM组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DM组与HP组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有侧支循环形成,DM组明显多于HP组,且以膝以下血管为主,HP组则以膝以上血管为主。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程度有所不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精确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长时血压变异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长时血压变异性如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见有关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 探究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完成2006、2008、2010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的21 420例体检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其体质指数(BMI)、心率(HR)、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血压、baPWV,并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BP_SD)。将调查对象按SBP_SD情况分为第一分位组(7 188例)、第二分位组(7 102例)、第三分位组(7 130例),比较组间异质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BP_SD与baPWV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SBP_SD水平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第二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2006年度收缩压(SBP06)、2008年度收缩压(SBP08)、2010年度收缩压(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第三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HR、SBP06、SBP08、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和第二分位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且在非高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SBP_SD仍是baPWV及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长时血压变异性可能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身体检查者2480例,分析其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PWV的相关性。结果 2 480例正常体检者中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138例(5.56%)为观察组,其中Ⅰ级病变95例(3.83%),Ⅱ级病变21例(0.85%),Ⅲ级病变17例(0.69%),Ⅳ级病变5例(0.20%)。与非视网膜动脉硬化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_(l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PWV水平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加深,PWV水平显著增加,单因素分析表明PWV与视网膜硬化水平呈正相关(r=0.451,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WV、HbA_(lc)SBP、TG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OR(95%CI)分别为1.984(1.0215.201)、1.658(1.1875.201)、1.658(1.1873.964)、1.587(1.0853.964)、1.587(1.0853.412)、1.375(1.0523.412)、1.375(1.0524.101)。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对视网膜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年轻人吸烟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6—2013-06入院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AMI患者112例(观察组),年龄≤45岁;连续选取2011-01—2012-11收治的50~70岁AMI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家族史)和临床特征(心绞痛史、射血分数、住院病死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有吸烟史者高达84.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而对照组最大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P<0.01);两组吸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每天吸烟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胸痛<12h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累计冠状动脉狭窄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旋支为罪犯血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1),1支血管病变比例较对照组高(P<0.01),3支血管病变比例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年轻人AMI临床心绞痛病史短,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轻,病变血管多数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以旋支为罪犯血管极少见。而年轻人长期大量的吸烟方式是影响其AMI临床特征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37)和常规降压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 mg,睡前)组(联合组,n=39)。所有人选患者均在入选及随机治疗后8个月各测一次血压、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6.3±11.2,92.4±8.2)vs(133.6±9.8,85.5±6.1)mmHg和(165.6±10.5,91.5±6.7)vs(128.1±9.2,81.1±5.9)mmHg;联合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常规组大[(36.6±3.5,10.5±1.6)vs(33.1±2.2,6.5±1.3)mmHg,P〈0.05]。2)联合组治疗8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31.6±21.8)vs(23.2±19.8)mg/g、(0.95±0.32)vs(0.84±0.28)mm和2.35±2.13vs1.71±1.68,P〈0.01];而常规组治疗8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明显下降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20.
动脉硬化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管壁病变与管腔病变。有创性的血管功能检查对于动脉硬化病变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由于其有创、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及并发症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以其无创、简单、易操作、经济,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常用的检测指标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反射波的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本文就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