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是目前国际上创伤、切口最小的外科手术之一。具有不损伤胸腔组织结构、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我们采用全电视胸腔镜共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随访3—6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宜明  李文芳 《人民军医》1999,42(7):380-380
1997年6月~1998年7月,我们采用微创外科技术,经右侧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34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6例,女18例;年龄1~14岁;体重8~37kg,平均15kg。心胸比例0.48~0.57,平均0.52。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13例,均无其他畸形。手术中未发现误诊、漏诊。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垂直向下切开第3~6肋皮肤8~10cm,下端稍向前斜至腋前线。经第4肋间进胸,显露较满意。在膈神经前剪开心包,缝数根牵引线将心包向胸壁切口牵拉,同时用纱布将肺压在下面。升…  相似文献   

3.
郭好学  林武英 《武警医学》1999,10(3):144-145
我们从1996年6月~1998年12月,在常温下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88例中,男35例,女53例,年龄4~53(平均1680)岁。病种为:房间隔缺损(ASD)12例,室间隔缺损(VSD)42例,肺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68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68例,均使用婴儿型膜式氧合器,常温浅低温中流量35例,中低温中低流量19例,深低温低流量10例,深低温停循环4例。采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液58例,4:1含血心肌保护液10例。术中和术后采用超滤技术。结果ECC时间39~1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9~87min,心脏自动复跳率100%,尿量排出满意,ECC过程平稳,均顺利脱机。66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婴幼儿应根据病种及手术难易度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结合术前血液检查指标采取相应的血液稀释度,使ECC过程趋于生理状况。重视心肌和血液保护,合理应用激素和采用超滤技术,减轻ECC后炎性介子的释放和组织水肿是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我院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2月进行的微小切口(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52例,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0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合并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9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1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15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d;术后住院时间54d;术后住院时间510(7.3±1.8)d,无心脏及股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少、无胸骨破坏、疼痛轻、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曾志勇  陈龙 《人民军医》1999,42(5):267-268
常规心内直视手术多在中度低温和体外循环及心脏停搏下进行,而心脏停搏对心肌细胞造成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有时会影响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随着近期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1],我们自1996年4月起,在常温体外循环的基础上,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71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2~48岁;体重9~64kg。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47例(其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及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各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其中1例为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行第2次手术),肺动脉瓣狭窄2例,法洛三联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方法10例病人经右腋下小切口第4肋间进入胸腔,建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气栓及脑部并发症,无心律失常,无残余漏等,术后7天拆线出院。结论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切口美观,创伤小,有利于心肌保护,对于有良好的心脏解剖知识技熟练的心脏外科技术,是一种值得准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5例报告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贾清仁卢宁成杞润赵向东张笑盟蔡国宁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外科手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1.11995年3月~1996年5月采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成...  相似文献   

9.
报告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均经手术治愈。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另1例合并心力衰竭。2例均经主动脉切口采用补片4定点加连续缝合法修复。指出该病术前诊断必须依靠主动脉造影,并强调了经主动脉切口用补片4定点修复连续缝合法修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对本院1981—2002年1286例年龄≤5岁的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时间段分为两组。组I(1981—1997)为管道不定型组(n=883),ECC管道是临时改装的,直径及长度均不等,膜肺使用率17.2%。组Ⅱ(1998—2002)为管道定型组(n=403),ECC选择配置成型的婴幼儿管道,直径6mm,长度100cm,膜肺使用率76.2%。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衡,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结果显示,组Ⅱ与组Ⅰ相比,ECC中晶体预充量和全血预充量以及总液量显著降低(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引流量减少(P<0.05)。虽然组Ⅱ的预充血量明显减少,由于规范了ECC管道,两组相比稀释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细Ⅰ死亡17例(1.9%),组Ⅱ死亡6例(1.5%)。提示采用规范的体外循环管道、选用优质婴幼儿膜肺以及减少预充量是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道了6例主一肺动脉间隔缺损,其中1例经尸体解剖证实,其余5例均由手术证实。全部病例均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并由此作出明确诊断。本文通过这6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此疾病在心血管造影术中的八种表现,并对各种表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将此疾病分为三型,对于I型及Ⅲ型,首选轻度右前斜位或正位升主动脉造影,对于Ⅱ型则首选侧位升主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3.
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9例。术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有:(1)确定关闭器在心内的位置;(2)显示残余分流和瓣膜返流;(3)观察房间隔缺损球囊探测的过程。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内结构、关闭器位置,残余分流和瓣膜流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同时可结合声学造影或术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态三维重建在心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三维重建技术研究20 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10 例( 年龄12 ~45 岁) ,女10 例( 年龄12 ~56 岁) 。重建的房室间隔三维结果与手术及心血管造影对照。结果:12 例房间隔缺损;3 例无间隔缺损;5 例室间隔缺损。其中1 例假阳性,1 例假阴性。其诊断的敏感性93 .75 % ,特异性75 % .缺损的大小与手术结果呈正相关。结论:动态三维重建在房室间隔缺损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4年4月~1999年8月行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21例,现将其体外循环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8个月~41 岁,成年病例14例,14岁以下者4例,婴幼儿3例。体重7~55kg。其中室缺3例,房缺5例,二尖瓣置换7例,二尖瓣 主动脉办置换4例,右室双出口1  相似文献   

16.
32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近年来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及心脏搏动下心内直视术在临床的应用 ,我院在首先开展常规直视术的基础上 ,注重开展高原条件下的常温或浅低温体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自 2 0 0 0年 1 1月起 ,共进行该项手术 3 2例 ,疗效良好。临 床 资 料1 一般情况 本组 3 2例 ,男 1 3例 ,女 1 9例 ,年龄 2岁~3 8岁 ,体重 9kg~ 63kg。汉族 1 0例 ,藏族 2 2例 ;世居高原 2 2例 ,急进高原 2例。继发孔型ASD 1 6例 ,VSD 1 4例 ,法三联 1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1例。本组术前心功能均为Ⅰ~Ⅲ级 ,二尖瓣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 1例 ,术前…  相似文献   

17.
自1997-05~1999-12,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和胸部正中部分劈开两种手术切口入路,在体外循环下为10例先天性心脏患者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人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5~32岁,体重19~52kg。手术病种: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3例(其中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采取右前外侧切口8例(6例房缺、2例室缺),胸部正中部分劈开2例(1例室缺,1例房缺)。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气管插管:①患者取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8岁。发现心脏杂音 1月余而入院 ,平时有轻度活动后心慌、气短 ,无水肿和喀血。体检 :无发绀 ,胸骨左缘第 4~ 5肋间闻及 3/6级收缩期杂音 ,心律规整。心电图 :右心房肥大 ,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 :三尖瓣隔瓣附着点下移 ,较二尖瓣附着点低 4.0 cm,前瓣叶活动幅度大 ,与隔瓣叶不能完全对合 ,有 3~ 4mm的间隙 ,右心房短径 5 4 mm,长径 67mm。右房巨大 ,右室相对较小 ,部分右室心房化。多普勒显示三尖瓣区可见收缩期的血流信号由右室返入右房。胸部 X线平片 :心影呈球形 ,心蒂小 ,心胸比值 0 .70 …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由于残余分流或瓣膜功能障碍、人工瓣瓣周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再狭窄等,需要再次开胸行心脏直视手术的也日益增多,该术式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我院于2003-01至2011-05收治心脏病术后再次行心脏直视手术35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多次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5年6月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的28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5.6±6.5(44~67)岁,均有2次或以上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或成形手术史,均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三尖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在中低温心脏停搏下进行,均同期行三尖瓣成形;三尖瓣置换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10例采用股动静脉结合上腔静脉插管,其余18例均常规行动静脉插管.对心脏停搏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65~300min,平均125min;18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55~107min,平均80min.全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3例,严重低心排综合征2例,因纵隔出血行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重症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6~36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置入瓣膜未发现异常.结论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行3次或以上瓣膜手术虽然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但只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采用正确的手术技术及妥善的围术期处理,仍然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