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维CT重建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三维 CT重建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的临床应用 .方法 本组 CDH患儿 2 2例 ,其中双髋脱位 1 5例 ,单髋脱位 7例 ,另有正常髋 2例 ,共计患髋 37个 ,正常对照髋 1 1个 .采用 Picker公司 PQ60 0 0螺旋 CT机 ,在独立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成像 (SSD)、最大密度投影 (MIP)、多平面重建 (MPR)和相关数据测量 .结果 分别对股骨头颈、髋臼及头臼关系行三维直观显示 ,运用 MPR技术测量了髋臼指数 (AI)和股骨颈前倾角 (FNA ) :AI正常组平均值(1 7.6± 4.8)°,异常组平均值 (35.4± 9.5)°,FNA正常组平均值 (2 2 .5± 7.1 )°,异常组平均值 (38.0± 1 0 .7)°.结论 三维CT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结构 ,对于股骨头、髋臼形态和头臼关系的显示以及精确的相关测量具有优势 ,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技术测量股骨颈前倾角在发育性髋脱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发育性髋脱位的患者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测量其前倾角。18例在三维CT指导下行骨盆截骨术,其中6例行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术。术前均行内收肌切断及骨牵引。结果18例手术病人术后X线摄片显示,股骨头完全位于臼内,头臼对称,无脱位及半脱位,髋臼及股骨头发育好。结论发育性髋脱位有骨性病理改变必须矫正。应用三维CT新技术测量前倾角,为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和术中操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23例髋臼骨折患者行薄层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3DCT),对骨折类型进行三维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成像能立体、直观、准确地评估髋臼骨折的形态、类型、移位及是否合并脱位。螺旋CT三维成像在显示髋臼骨折上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在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47例,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测量前倾角(FNA)、髋臼指数(AI)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结果 47例患儿前倾角均增大,最大89°,最小40°,平均(42.52±11.86)°,髋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平均(35.4±9.3)°,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结论 髋关节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及发育不良的程度,更加精确地测量AI和FNA,提供了一个更具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影像,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纠正前倾角及髋臼指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髋臼形态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髋臼解剖学特点,提高关节置换术前计划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13例(13髋)高位脱位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及13例(26髋)正常人的骨盆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对重建后的髋臼三维图像进行髋臼上下径、前后径、髋臼深度、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测定,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高位脱位组髋臼形态不规则,上窄下宽,呈三角形;其髋臼上下径为(38.29±2.71) mm,前后径为(21.74±5.33) mm,髋臼深度为(15.50±2.93) mm,内壁厚度为(6.80±2.97) mm,外展角为(49.29±7.40)°,前倾角为(23.82±11.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位脱位组在髋臼上下径、前后径及髋臼深度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其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三维表面重建技术能够还原髋臼真实形态,完成髋臼形态定量分析,提高术前计划的准确性。高位脱位DDH患者髋臼形态不规则、开口偏小、内壁较厚、外展角及前倾角较大,这些特点在行关节置换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三维CT测量股骨颈前倾角在发育性髋脱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喜定  杨建平 《铁道医学》1999,27(4):238-239
目的 探讨三维CT重建技术测量股骨颈的前倾角在发育髋脱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发育性髋脱位的患采用三维CT重人前倾角。18例在三维CT指导下行骨盆截骨术,其中6例行股骨转子下转截骨术。术前均行内收肌切断及骨牵引。结果18例手术病人术后X线摄片显示,股骨头完全臼内,头臼对称,无脱位及半脱位,髋臼及股骨头头育好。结论发育性髋脱位有骨性病理改变必须正。应用三维CT新技术测量前倾角,为术前手术  相似文献   

7.
孙国昌  李洪秀  张力  曾祥一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5):57-59,I0003,I0004
目的探讨螺旋三维CT重建(3D—CT)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髋臼形态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3岁以下DDH惠儿,行三维CT重建检查观察髋臼的病理形态,从髋臼的前、后、外、下多个平面分别测量前外侧臼唇角(ALAL)、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LAI)、髋臼前倾角(AA)和髋臼横向旋转角(TRA)等参数。结果DDH患儿异常侧的ALAL、LAI、AA和TRA均大于正常侧(P〈0.05),各项参数均较正常侧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侧髋臼的髋臼横向旋转角TRA,〈18个月组平均为(12.37.4-4.54)°,≥18个月组平均为(12.91±4.35)°,P=0.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脱位侧髋臼的髋臼横向旋转角TRA,〈18个月组平均为(24.50±4.21)°,≥18个月组平均为(23.03±5.11)°,P=0.04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CT测量对揭示DDH时髋关节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建春  吕厚忠 《右江医学》2012,40(3):366-367,456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共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薄层CT扫描获取二维图像数据,将二维图像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骨盆和股骨三维模型,了解发育异常的髋臼及股骨头的位置、形态、髋臼壁缺损的程度,并将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指导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可以通过研究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得到患髋髋臼及股骨头的发育异常数据,与术中所见相符。所有病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获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比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更能直观、全面的显示患髋的解剖关系和空间结构,对于指导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X线、螺旋CT二维及三维成像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颌面骨病变患者,全部行常规X线、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对于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和鼻骨骨折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优于二维CT;对于筛骨、蝶骨和腭骨骨折效果明显不如二维CT。在显示肿瘤的囊性或实性及周围软组织的改变上,二维CT优于三维CT,而显示病变骨的形态学改变和临近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三维CT优于二维CT。对于颌面骨发育畸形的显示,三维CT效果明显优于二维CT,常规X线对肿瘤区牙根周围的改变显示得最为清楚。结论在颌面骨病变诊断中,常规X线、螺旋CT二维及三维成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综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维CT在股骨颈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三维CT测量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数值,初步研究单髋脱位患儿的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演变规律。方法收集366例单侧DDH患儿的三维CT图像,按年龄分组:小于18个月组、18个月至3岁组、大于3岁组,测量各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大小,利用统计软件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DDH患儿的FNA-年龄变化曲线图。从而揭示股骨近端的发育演变规律。结果单髋脱位的患侧FNA比健侧平均大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8个月、18个月至3岁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岁的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髋脱位的股骨近端病理改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患侧,其健侧也发生改变,且双侧FNA随年龄增大的演变规律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患侧髋臼与正常侧髋臼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观察,探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的病理改变。方法 对12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进行髋关节MRI检查,其中单侧脱位8例,双侧脱位4例,共8个正常髋关节(对照组)、16个脱位髋关节(病变组)。测量双侧髋关节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骨性髋臼前倾角(BAAV)及软骨性前倾角(CAAV),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AI与CAI之间存在相关性,对照组两指数间相关系数(0.945)高于病变组的相关系数(0.814)。病变组BAAV与CAA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病变组髋关节的CAAV明显大于BAAV(P<0.01)。所有髋关节BAI与BAAV,CAI与CAAV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和0.822)。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髋臼病理改变不仅体现在髋臼指数的改变,还体现在髋臼朝向的改变,这两种改变的程度存在着相关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形态的畸形不仅体现在骨性结构,还体现在软骨结构上。两种结构的病理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采用MRI成像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52例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特征,为DDH治疗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对52例DDH儿童共70髋运用数字平片、髋关节造影、三维CT及MRI扫描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采用Zionts分级标准分为4度,结合术前及术后髋臼指数(AI)和股骨颈前倾角(FNA)变化,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 X 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大鼠模型不同时期关节软骨中表达的改变情况,探讨 X 型胶原、MMP-13与软骨早期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生 Wistar 大鼠80只,随机均等分成 DDH 组和对照组。DDH 组新生大鼠后肢襁褓位固定10 d 后解除固定继续饲养,分别于鼠的2、4、6、8周龄处死,离断髋关节,观察髋关节软骨的大体形态。用免疫组化和 qRT-PCR 法检测 X 型胶原、MMP-13的表达。结果 DDH模型鼠的尸体解剖样本显示关节囊增厚,髋臼表面呈不规则、不平整,股骨头扁平且发育较小,头臼包容差,尤其4周后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在髋关节软骨浅表区域有较高的X 型胶原和 MMP-13表达(P <0.05),并且这种增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X 型胶原和 MMP-13的 mRNA 表达显示出相似的结果(P <0.05)。结论 DDH 模型鼠在较早阶段出现软骨退化,随着年龄逐渐加重;X 型胶原和 MMP-13表达与 DDH 软骨早期退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 is a condition encompassing a spectrum of abnormality. The ultrasonography features of DDH in a male infant is illustrated.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with a Pavlik harness shows resolution of the DDH. In the neonatal period, ultrasonography (US) is the modality of choice used to evaluate babies with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The unossified cartilaginous femoral head and much of the acetabulum can be visualised on US. When the femoral head begins to ossify, pelvic radiographs can be used to follow-up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存在髋臼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植骨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58例75髋存在髋臼骨缺损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对根据骨缺损的情况分别进行颗粒性、结构性和混合性植骨,术后对其中46例(5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X线检查显示54髋植骨处愈合, 无明显骨吸收,占91.5%;5髋出现植骨边缘透亮带,占8.5%。 术前Harris 评分28~42分,平均34.18;术后髋关节功能,优:23例28髋, 良:20例26髋, 尚可: 3例5髋,优良率91.5%。结论自体骨重建存在骨缺损的髋臼, 增加了髋臼覆盖,提高了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自性,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的变化.方法:采用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动物模型,取经X线检查存在DDH的大耳白兔,行ECT检查后解剖双侧髋臼.以GREENHILL方法进行测量.分别沿长短径并与两径平行取材切片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E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髋臼核素浓聚明显低于对照侧.病变髋臼向后上方延长,失去其近似圆形的结构而呈椭圆形.组织学观察,沿长径的切片显示病变髋臼后上缘关节软骨外翻,其关节软骨生长柱方向也发生改变,异位关节软骨明显增厚;而沿短径的切片可以看到透明软骨去机化及向纤维软骨转化.结论:DDH动物模型中存在微循环的改变,软骨翻转导致髋臼后上方的延长.  相似文献   

17.
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三维光弹性实验研究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用光敏材料E-51环氧树脂制作4套髋臼发育不良的骨盆模型,模型加载,应力冻结,测量分析髋臼的应力分布及形态改变。结果:髋臼发育不良之髋臼内壁剪切应力异常集中于髋臼顶部及后上缘,较髋臼前缘应力增加4-6倍,负重后正常骨盆髋臼外口呈椭圆形改变,髋臼发不良时髋臼无明显形态改变。结论:髋臼发育不良可引起髋臼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髋臼内壁应力分布不均以及髋臼顶部剪切应力成倍增加,交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伴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发生情况及其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87例月龄〈2个月的CMT患儿,应用Graf方法行双侧髋关节B超、骨盆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诊断,筛查DDH并对其髋关节类型进行分类。CMT采用手法推拿、磁贴、家庭体位矫治、热敷治疗,DDH采用屈髋外展支架、外展位石膏治疗,观察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187例CMT患儿中,24例(12.8%)合并DDH;髋关节类型:Ⅱb型22例(91.7%),Ⅲa型2例(8.3%)。24例患儿通过早期康复和屈髋外展支具治疗,共存疾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CMT和DDH有较高的共存比例,B超检查可以作为CMT新生儿筛查DDH的手段。同时对CMT和DDH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可调可塑外展支具配合学步车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湘雅医院126例(224髋)6~36月的DDH患儿,随机分为支具加学步车组70例(130髋)与改良蛙式石膏组56例(94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支具加学步车组与改良蛙式石膏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9.2%和9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加学步车组股骨头坏死的比例显著低于改良蛙式石膏组(分别为1.5%和5.3%,P<0.05),但前者术后发生再脱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分别为6.9%和1.1%,P<0.05)。 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DDH,外展支具配合学步车治疗后出现股骨头坏死比例较低,但再脱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