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固态胺材料的CO2真空解吸反应动力学.方法 研究并比较了不同温度下固态胺材料的CO2真空解吸和氮气吹扫解吸反应.结果 不同温度下的CO2真空解吸和氮气吹扫解吸反应均具有一级反应特征,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大.本征反应活化能为54.29 kJ/mol,表观活化能为60.60 kJ/mol.结论 较低的活化能有利于固态胺吸附剂在接近室温条件下解吸CO2.表观活化能略高于本征反应活化能显示系统中外扩散对解吸速率的影响不能完全忽略.  相似文献   

2.
CO2一步电化学转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载人航天任务中舱室CO2电化学还原为代氢燃料CO技术。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压力下,0.5mol·L-1KHCO3水溶液中Pb电极上CO2电化学还原的行为,并进行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常压下,温度为273K,电解电位-1.5V,产生的CO法拉第效率最大,为16.1%;常温下,压力为1.2MPa,电解电位-0.5V,产生的CO法拉第效率最大,为19.8%。通过动力学研究,得阴极还原生成CO的反应级数为0.34。结论载人航天器中应用电化学还原CO2为代氢燃料CO的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8Re-MAA最佳制备方法及其在健康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 以SnCl2·2H2O为还原剂,还原188ReO4-,并与MAA直接反应获得高标记率188Re-MAA.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188Re-MAA后不同时间处死,测定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结果 SnCl2·2H2O质量浓度为1.5~2.0 mg/ml、pH值为3.0~6.0、反应时间30 min和反应温度100℃时,188Re-MAA的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静脉注射后188Re-MAA迅速在两肺内聚集,24 h内放射性均主要聚集在肺组织,肝、脾内只有少量浓聚,骨骼内放射性处于本底水平.188Re-MAA主要经肾脏排出.结论 188Re-MAA易于制备,有可能成为肺肿瘤内照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兔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18只雌性健康家兔按气腹压力随机均分为3组:0mmHg组(Ⅰ组)、10mmHg组(Ⅱ组)和15mmHg组(Ⅲ组)。3组均在设定的压力下气腹1h,监测兔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记录CO2气腹前5min(T0)、CO2气腹后30min(T1)、CO2气腹后60min(T2)的上述参数值。结果气腹后30、60min,Ⅱ组与Ⅰ组比较,HR、MAP、CVP显著增加(P〈0.05),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显著下降(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变化更为显著(P〈0.01)。结论家兔CO2气腹后HR、MAP、CVP增加,但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流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Sabatier CO2还原系统是实现空间站O2闭路再生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Sabatier的反应机理、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的分析,认为Sabatier反应是自限制温度及反应产物的反应,高效、性能优良反应器的设计在于控制反应器温度梯度;同时通过剖析不同系统流程所产生的性能差异,提出了空间站Sabati-er系统设计的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萨巴特(Sabatier)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CO2还原反应的转化率。方法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Ru基CO2还原催化剂,研究了其在CO2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 建立了以Ru为活性组分的高性能CO2还原催化剂的稳定制备方法,并对制备出的催化剂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研制的催化剂在启动温度、反应温度、反应转化率、产水水质等技术指标接近国外的水平。结论 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T=200~300℃,P=0.1MPa,GJSV=4500 h^-1)下,制备的钌催化剂作用下的CO2还原反应产水转化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饮用水中不同碳源条件下的反硝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鉴定出优势菌种,为解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中饮用水的脱氮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滤池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并进行水质分析;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 乙醇和乙酸钠系统分别在前0~2 h和0~1.5h内表现为零级动力学反应,线性拟合得出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1.913 g NO3--N/(gVSS·d)和15.633 g NO3--N/(gVSS·d),而葡萄糖系统在0~3h内,硝态氮浓度曲线可由二阶多项式拟合,平均反硝化速率为7.177 g NO3--N/(gVSS·d).结论 饮用水中碳源充足时反硝化过程遵循零级反应,亚硝酸盐先累积后消耗,脱氮效果较好的微生物种属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水杆菌属Aquabacterium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长期载人航天任务中NOx和CO2同步还原生成尿素的潜在技术.方法 研究在不同温度、压力下,含0.02 mol/L KNO3及0.2 mol/L KHCO3电解液中Cu/Zn合金电极上CO2电化学还原的行为.结果 压力为0.7 MPa,电解电位为-1.7 V,常温时产生尿素的法拉第效率最大,为35.7%;温度为273 K,电解电位为-1.4 V,常压时产生尿素的法拉第效率最大,为50.7%.结论 长期载人航天任务时,电化学方法用于控制深空任务中固废焚烧产生的NOx和CO2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保障模拟480 m氦氧饱和-493 m巡回潜水实验的顺利进行,检验饱和潜水设备保障方案.方法 4名潜水员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和KMB18(B)潜水装具,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大深度饱和-巡回潜水.实验前通过维修、调试设备,使其处于备便状态.实验中按照设备保障方案,控制舱内环境压力、氧(O2)分压、二氧化碳( CO2)分压及温湿度参数,保障潜水员完成水下巡潜作业及日常饮食起居,确保潜水员按时、顺利、安全出舱.结果 经过82 h加压后,达到的饱和深度为480 m,4名潜水员在此深度下停留49.6h,达到巡潜最大深度493m;减压时间约302.4 h,高压暴露总时间为434 h.加压过程和饱和逗留期间维持O2分压35 ~45 kPa,减压时维持O2分压48~52 kPa,减压至12 m后,维持O2浓度21% ~23%;CO2分压一般限制在0.5 kPa以内.相对湿度60%~80%;居住舱内温度29~32℃.结论 潜水员出舱后身体状况良好,感觉舱内环境控制比较舒适,设备保障结果与预想方案吻合,设备保障方案成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住友HM-10回旋加速器相关参数,小步优化住友CLC模块,合成显像良好的^13N-NH3· H2O.方法 优化住友HM-10回旋加速器的束流大小、轰靶时间和靶水中乙醇去自由基含量,提高化学反应效率.用阳离子交换柱(CM柱)吸附靶水和小步优化纯化流程得到高化学纯度的^13N-NH3·H2O,并实现一根CM柱上多次吸附纯化(3次左右).结果 用30 μA束流轰击10 mmol/L乙醇11 min,合成^13N-NH3·H2O 27批次,产量为925 MBq左右,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9%,注射大狗后心肌灌注显像良好.结论 经过回旋加速器锂靶反应条件的优化和住友CLC纯化模块的小步改进能得到产量稳定、显像良好的^13N-NH3· H2O,能够满足实验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男性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患者,年龄40~61岁,平均(50±8)岁,行经股静脉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于术成功,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增高5.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手术前为35.0~41.0 cm H2O,手术后为39.0~45.5 cm H2O).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46个月,随访期内均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 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治疗难以采用内镜下硬化止血治疗的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男性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患者,年龄40~61岁,平均(50±8)岁,行经股静脉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于术成功,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增高5.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手术前为35.0~41.0 cm H2O,手术后为39.0~45.5 cm H2O).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46个月,随访期内均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 球囊逆行阻断胃肾分流道联合经皮肝穿胃静脉栓塞,治疗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治疗难以采用内镜下硬化止血治疗的自发胃肾分流道形成的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3N-NH3·H2O动物体内分布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3N-NH3·H2O的临床前药理、PET显像方法及其在心肌显像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犬全身和动态心肌PET显像,测定13N-NH3·H2O在犬体内的分布,并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心肌PET显像.结果心肌PET显像发现,心脏和肺是首过器官,心肌摄取率最高.心肌摄取快而清除相对较慢,血、肝和肺的本底清除快,心脏影像清晰.注射13N-NH3·H2O后30 s,左右心室放射性达到峰值,1 min后开始下降,在4~20 min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左心室间壁和侧壁心肌在注射后10 s开始摄取,间壁摄取高于侧壁,2 min后侧壁摄取略高于间壁;肝和肺在第30 s摄取达峰值,此后急剧下降,5 min后摄取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心/肝和心/肺比值均高于2.0.动物全身显像发现,13N-NH3·H2O主要分布在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主要经肾脏清除.动态心肌显像和注射13N-NH3·H2O 4~5 min后进行的静态显像可获得一致的心肌血流灌注图像.结论 13N-NH3*H2O有较高的心/肝和心/肺比值,灌注图像清晰,是理想的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食管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观察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LC患者30例,随机分为大于65岁老年组和小于65岁对照组.麻醉诱导插管后,将HemosonicTM100监测仪超声探头放入食管,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各指标,于气腹前测定基础值,然后于气腹后10、20和30min及放气后5min作重复测定.手术期间维持气腹压力2kPa(15mmHg). 结果:麻醉后气腹前,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维持在正常值范围.与气腹前各指标相比,两组HR,CO,SV,CI,PV和Acc无明显变化, MAP和SVR均明显增加(P<0.05和P<0.01).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LVET)气腹前后无明显变化,但老年组LVET气腹后较气腹前明显延长(P<0.05).放气后5min两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患者行LC时,气腹对老年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有一定影响,宜在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以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硝苯吡啶对急进高原现场幼猪氧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硝苯吡啶 (Nifedipine ,NF)对急性缺氧幼猪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快速进入高原急性缺氧幼猪应用NF后氧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应用NF后 ,急性缺氧幼猪的肺动脉平均压 (mPAP)、肺血管阻力 (PVR)显著降低 (其中mPAP :P <0 .0 1,PVR :P <0 .0 0 1) ;心输出量 (CO)、SaO2 、PaO2 、氧输送 (DO2 )、氧消耗 (VO2 )、氧摄取率 (O2Ext)显著提高 (CO :P <0 .0 1,SaO2 、PaO2 、DO2 、VO2 、O2Ext:P <0 .0 0 1)。结论 :NF能降低急性缺氧幼猪的PVR ,通过改变CO而提高组织的DO2 、VO2 ,改善组织因缺氧引起的氧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氢氧化锂吸收剂清除闭式/半闭式潜水呼吸器二氧化碳(CO2)的适用性.方法 选择1种氧氧化锂吸收剂和2种经典的钠石灰吸收剂(钠石灰1、钠石灰2),采用人工肺与国产某闭式潜水呼吸器进行无人实验.定时记录吸收剂罐内的温度及吸收剂罐出EI端气体中CO2 浓度,当CO2 浓度超过1.5%时停止试验,并记录CO2浓度达到0.5%和1.5%的准确时间(T0.5、T1.5).比较填充量、温度、CO2:达到0.5%和1.5%的时间.结果 相同吸收剂罐,氢氧化锂吸收剂的填充质量最小,为1113.5 g,明显低于经典钠石灰吸收剂的填充质量(1845.0 g和1855.5 g),对于克服呼吸器的正浮力是不利的;使用氢氧化锂吸收剂时,吸收剂罐出口端气体中CO2的T0.5和T1.5分别为(86.00±1.63)min和(119.00±2.94)min,钠石灰1的T0.5和T15分别为(55.00±0.82)min和(62.00±1.63)min,钠石灰2的T0.5和T1.5分别为(57.00±2.45)min和(65.00±1.63)min,氢氧化锂吸收剂的使用时间显著长于经典钠石灰吸收剂(P<0.05),吸收效率好;使用氢氧化锂吸收剂时,吸收剂罐内的温度最高达到191.5℃,是钠石灰1(74.8℃)的2.56倍,是钠石灰2(83.6℃)的2.29倍.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氢氧化锂吸收剂可能不适合用作闭式/半闭式潜水呼吸器的CO2吸收剂.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lithium hydroxide ( LiOH) absorbent in closed/semi-closed diving apparatus. Methods One LiOH absorbent and 2 classical sodium lime absorbents ( sodium lime 1 and sodium lime 2) were chosen to carry out unmanned experiments by using the manual lung and a closed breathing apparatus. Temperature in the canister and CO2 level at the outlet of the canister were timely monitored and recorded. When CO2 level in the inhaled gas exceeded 1.5%, the experiment was terminated, and the time when CO2 levels reached at 0. 5% and 1. 5% was recorded. The amounts of absorbents filled, temperatures and the time when CO2 levels reached at 0. 5% and 1.5%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weight of the LiOH absorbent was minimal (1113. 5 g), which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e classical absorbent, sodium lime 1 and sodium lime 2( 1845.0 g and 1855.5 g),which was a disadvantage to the positive buoyancy of the diving apparatus. With the LiOH absorbent, the time for CO2 to reach 0.5% (T0.5) and 1.5% (T1.5) was 86.00 ± 1. 63 min and 119. 00 ± 2. 94 min respectively. While for sodium lime 1, the time for T0.5 and T1.5 were 55. 00 ±0. 82min and 62. 00 ± 1. 63min and for sodium lime 2, the time for T0.5 and T1.5 were 57. 00 ± 2.45min and 65. 00 ± 1. 63min respectively. The T1.5 and T1.5 of the LiOH absorber were obviously longer than those of sodium lime 1 and sodium lime 2 (P<0. 05).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in the LiOH canister was 191. 5℃,which was 2. 56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sodium lime 1 (74. 8℃) ,and 2. 29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sodium lime 2 (83. 6 ℃ ). Conclusions This kind of LiOH absorber might not be suitable to closed/semi-closed diving apparatu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犬多部位伤海水浸泡后血流动力学特点,为海水浸泡多部位伤的早期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成年杂种犬30只,制作多部位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致伤浸泡组(n=10)、致伤非浸泡组(n=10)和非致伤浸泡组(n=10)。观察犬多部位伤后在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 犬多部位伤海水浸泡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输出量(CO)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明显紊乱。致伤非浸泡组犬MAP和CO早期一过性升高,随后缓慢下降;浸泡非致伤组血流动力学在浸泡早期无明显变化,浸泡后1.5~2小时MAP、CVP和CO等指标出现轻度下降。结论 海水浸泡导致的高渗性脱水、体温过低等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引起犬多部位伤后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犬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体化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者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特点行个体化介入治疗.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脑脊液压力及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疗效观察和随访指标.12例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3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结果 术后,12例患者中2例仍存在轻度头痛,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例遗留轻度偏瘫,3例遗留复视或视物模糊,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从术前的28~3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32.4±3.0)cm H2O,均降至26 cm H2O以下,脑血管造影显示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从术前的11~20 s恢复至10 s以内,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除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渗血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个体化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戴峰  张秀明  杨涛  王静雅  高歌军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49-1252
目的:应用5% CO2作为血管扩张介质,通过CT灌注成像(CTPI)及CT血管成像(CTA)分析基础状态和激发状态下正常受试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0名排除肺部和心脏疾病的正常受试者行基础态CTPI和CTA检查,吸入5%CO2和95% O2混合气体2 min后行CTPI检查.结果:C...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不同CO2气腹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气腹前、气腹后、放气后呼吸循环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并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本地区最适CO2气腹压力。方法:选取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LC病例150例,术前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气腹压维持在(9~11)mm Hg,B组气腹压维持在(12~14)mm Hg,C组气腹压维持在(15~17)mm Hg。结果:建立气腹前,三组病人呼吸循环、动脉血气各参数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建立气腹后30分钟,三组病人动脉血O2分压(Pa O2)较气腹前无明显变化(P〉0.05),动脉血p H值均有所下降,但C组较A、B组下降明显(P〈0.05);三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动脉血CO2分压(Pa CO2)及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C组变化较A、B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CO2气腹压力越大,对患者动脉血气影响越明显,因此,高海拔地区患者行LC应严格控制气腹压力,最适宜气腹压选择(9~14)mm Hg,以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